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诵读要求。那么 ,什么是诵读 ?为什么要重视诵读和怎样加强诵读的教学呢 ?“诵”,最早是指照着书本抑扬顿挫的念读 ,秦汉以后也指背读。东流的郑玄在为《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里的“以乐语教国子 :兴、道、讽、育、言语”作注时曾指出 :“倍 (背 )文曰讽 ,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知 ,“讽”是指忆读 ,而“诵”则是指照着书本有节律的念读。从“诵”的字形来看 ,按照《说文解字》上的说法 ,它“从言 ,甬声”。而从“甬”得声的字又多有跳动的意思。比如…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什么是“诵读”呢?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有认为是“念(涛文)”的(《现代汉语词典》),有认为是“念、熟读”的(《辞源》),有认为“念、熟读、背诵”的(《汉语大词典》)。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仅此解释,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 “诵”和“读”,从词源上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诵也。从言,风声。”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段玉裁作注时。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  相似文献   

3.
文言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寓情于声,可以知文会意。本文以特技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小学文言文《天籁》一课为例,从文言诵读的角度出发,透视名师课堂中是如何创造性地借助文言诵读,还原文言的语感、复活文本的情境以及唤醒学生读文言文的真切体验。以此带给语文教师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和启发,唤醒文言诵读得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读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学习掌握文言文并不难,应该舍末求本、去繁就简、避难就易、从根抓起。亦即转分析讲解为多读多诵,舍字词肢解死记硬背为培养语感,离文言虚词分析入掌握常用习惯格式。而这个切入点与关键点在读诵。多读至熟、熟读成诵、诵读成章。而诵读方法至简至妙。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大修订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组课文编入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是人教版教材以前所没有的。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 ,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取以读为本、重在感悟积累的教学策略 ,不求字字落实 ,句句确切 ,只求了解大意 ,熟读成诵。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认识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白话文的语言现象 ,领悟其言简意赅的表达特点。现以《学弈》一课 ,具体谈一谈教学设想。一、谈话 ,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教学开始 ,教师应从弘扬祖国古代灿烂文化、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 ,简要介绍文言…  相似文献   

6.
诵读存在于中国语文教育史已有二千多年,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从词源角度.我们可以对其作详尽解释。“诵”.《说文解字.占部》:“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说文解字·言部》:“讽.诵也。从言,风声。”可见.许慎把诵、讽二字互训。  相似文献   

7.
杨月 《成才之路》2011,(6):95-I0024
中学生平时学习花工夫最多的是文言文,背得头脑发胀的是文言文,考试时出错最多的仍是文言文,足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我在教学实践中,以《语文课程标准》为蓝本,以考试为纲,以自主学习为经线,以诵读拓展激趣为纬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诵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我国自古就有诵读的传统,尤其对诗歌的诵读更加重视,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方法,即接近于歌唱的诵读,但也同诵读一样,“都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中国的吟诵传统是与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同开始的。《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话。《孟子》也说:“诵其诗,读其书。”孔子堪称我国古代第一位著名的诗文吟诵专家,《庄子》里就有记载:“孔子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屈原《渔父》中有“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说法。其他如《孔雀东南飞》有“十六诵诗书”句,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四)有“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句。  相似文献   

9.
<正>一、设计理念《滥竽充数》是一篇文言文。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要让学生接触文言文,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为中学的文言文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诵读中整体把握和感知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我国古代文章的精妙之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通课文,读出韵味,读懂故事,最后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滥竽充数》还是一则短小有趣的寓言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堂教学应注重听说读写之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传统的教授法,即字字落实、讲通句式的方法,尽管能学得扎实,于考试成绩非常有利,但是如果每课如此,总不免会产生倦怠的心理。《〈史记〉选读》是一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开设一个学期的文言文教材,如果只是对文言文字、词、句的反复,确实是辜负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价值。文言文的课堂有效性应该真正体现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策略一:注重诵读,读出兴趣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所以,文言文教学每节课都应该要有诵读的环节,它能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中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串讲,"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学生记词义、记译文,考试考翻译和字词,学生对这种"满堂灌"的文言文学习感到厌倦,使文言文的教学跟素质教育相距甚远。而我们学校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种问题就更为凸显。如何让学生摆脱文言文的束缚,本文以《核舟记》为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挖掘文言文中的有利因素,通过趣味古文、古字分析、画画学古文等形式吸引学生读古文,诵古文,记古文。希望能为古文教学提供新的学习范例。  相似文献   

12.
<正>苏轼在《日喻》中说"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要识水之"道",需下水,要悟文言文之"道",就要投身到文言文的海洋中畅游。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学习明确要求: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主要强调诵读与积累。非诵读,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留其味。诵读,对文言文学习来说是不  相似文献   

13.
<正>新课程改革时至今日,"以学生为本"这一教育理念已熟为人知,然而反观高中语文现实课堂仍普遍存在着"教的口若悬河,学的稀里糊涂"的这种"教师占据主位、学生主体缺失"的低效教学现状。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以生为本"的课堂与现实课堂的距离还有多远,该如何有效践行"以生为本"理念来改变现实课堂的低效问题呢?笔者认为"以生为本"须真正根植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是突出"以生为本"的诵读教学,回归语文味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  相似文献   

14.
读书 感悟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就十分强调感悟,诵读体味是感悟文章的基本策略,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重读、重思。例如,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苟子在《劝学》中指出,读书应“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以说,读和思是两种最基本的感悟方式。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诵读感悟之妙用。从上课伊始,我就从读与思着手。  相似文献   

15.
姚朝光 《教师》2012,(36):56-56
一、培养诵读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历来为人们所公认。可以说,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基。因此,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可以采用名人名言激励、学习目标激励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诵读之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其次,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教师可以从读通、读懂、吟读三个方面进  相似文献   

16.
正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笔者觉得文言文学习的经验就是大量的诵读。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谈谈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一、学会诵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有利于掌握文言文中的生字词文言文中生字词比较多,还有许多生僻字和通假字,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混淆。这也一直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文章来进行字词教学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把文言词的字音读出来,能够加深印象,这样所取得的效果远远比教师在黑板上标注  相似文献   

17.
王玉芹 《阅读与鉴赏》2009,(12):48-48,45
诵读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就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这些语句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诵读法。而如今。在职校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的职校学生打开了一条文言文学习之路。  相似文献   

18.
<正>对高中生而言,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除了学习它的语言知识外,更应该通过诵读品味去吸取其中的文化精髓,运用于阅读和写作,是为"读经典文言,促文章写作",这是学以致用,是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重要方法。那么,怎样用经典文言去促进文章写作呢?一、积累素材,充实文章内容经典文言文,是中华数千年文化的一个载体。这种文化积淀得越多,写作运用时就越得心应手,文章的文化品位就越高。读《烛之武退秦师》,我们记住了烛之武  相似文献   

19.
【适用年级】六年级。【教学思路】在古诗词赏读教学中,教师尝试以"一首带多首——古诗整合教学法",努力落实四个字:读、想、赏、悟。立足"诵",扎根"习",通过诵读达到知义明理,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习得方法。《古诗词四首》中的三首古诗词来自小学阶段人教版教材:《渔歌子》(四下第23课);《小儿垂钓》(三上《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一字诗》(六上《语文园地一》中的趣味  相似文献   

20.
“诵读”这个词,也许你并不陌生,但对于它的准确含义,恐怕就不一定了然了。先说“诵”。《周礼·大司乐》说:“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前人注释说:“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知,诵是有节奏的朗读。我们今天所说的诵,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熟读或背诵, 一是指吟诵。背诵,又叫“背书”。为什么叫背书呢?据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回忆:他小时候读私塾时,“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