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中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了解写作缘由,深入写作内容,把握作者情感。阅读材料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历史环境是知人论世方法的立足点,因此在阅读活动中要注意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参考作者的其他作品,还可以阅读他人的书评、注释以及读后感等内容,在阅读之前形成一定的认识基础,提升材料阅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写作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树立"为写而读"的观念,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解决"读"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写作。只有改变既有的公共理解,不加预判地潜入作者的心灵,以"为作者立说"的姿态与作品进行对话,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作品的信息,并将"我"融入其中,实现对作品的理解与超越。所以,以平视的姿态、"零度"阅读和"超越"的态势进入阅读,则可融写作于阅读之中,实现"读"与"写"的境界升华。  相似文献   

3.
《朝花夕拾》是回忆性著作,其中的作品大多存在双重视角。回忆过去的"朝花(当时的生活)"是其一部分,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夕拾(写作时的思考)"亦是其重要部分。《朝花夕拾》的内容、价值,应在兼顾"朝花"与"夕拾"双重视角的原则下开掘、确定。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要重新定位其课程价值;其次,需要重构与细化探究专题;再次,实施分层阅读、发展性阅读;此外,在阅读过程中坚持知人论世,必要时提供背景知识作为信息支架。  相似文献   

4.
"知人论世"是我们阅读分析作品时应掌握的一个重要原则.两派政治势力斗争残酷时,有些作者为避祸全身,作品往往写得含蓄,这时要深刻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情况,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本质.另外,随着时代的久远,有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意图比较模糊,因此分析这些作品要知人论世,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如何解读文学作品及作品的意义生成和作者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具有价值的问题.传统文艺理论认为,"知人论世"是正确解读作品的基础和关键,因为读者的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准确破译作品全部意象的基础之上,而意象的形成又是作者在特定条件下人生体验和审美理想的外化,因而,阅读的第一步是探究作品产生时的真实背景.……  相似文献   

6.
<正>一、知人论世,畅饮源头活水《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其人"是指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阅历、思想倾向、处事态度、创作动机及创作风格等;"论其世"是指应结合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去考察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是传统的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它对今天的中学古诗文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它是缩短文本与学生之间距离的一把钥匙,可以使作者成为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王小英 《考试周刊》2014,(50):30-31
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怎样读,与阅读本身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反观语文阅读教学及其研究,发现大多重阅读结果的修正而轻阅读过程的引导,是一种"阅读评价"而不是"阅读理解"。这种阅读教学虽然突出了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却忽视了工具性,不利于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其主要原因是对阅读的本质认识不清楚,阅读教学策略不明确,阅读是对写作的还原。本文在分析阅读教学及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依据阅读心理机制,阐述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还原阅读。透过表象的文字,通过读者与作者及作品进行会意、沟通、情感契合,领悟作品的含义、作者写此作品的用意等,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还原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达到使学生掌握方法和提高能力的目的,让阅读教学真正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种还原阅读,是对现行阅读教学的一种变革,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回归。  相似文献   

8.
邹秀珍 《语文天地》2014,(31):54-55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主张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知人论世”作为阅读作品的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  相似文献   

9.
范燕玲 《湖南教育》2005,(21):34-34
新编语文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材料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要准确地理解文章,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评价能力,在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失为一剂良方。“知人”是指在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思想状况及创作动机等;“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密不可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的重要来源。写作则是阅读能力的运用和展现。新的课程标准对阅读和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作方面则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由此可见,阅读和写作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11.
林华明 《考试周刊》2014,(71):55-55
阅读和写作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各有其规定和任务。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一纳一吐,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深刻地揭示了读与写的关系。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作者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  相似文献   

12.
一、视通万里,思接万物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要求我们教师广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着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原著之前先阅读作品的前言、后记和内容提要,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生字和新词的学习,一个阶段之后,可以把新词汇以"词汇超市"的形式在学生之间展示。学生通过交流,不仅可以提高阅读兴趣,还可以极大地丰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为什么要对《荷塘月色》进行纯文本梳理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罗兰·巴特(R0landBarfhes,1915~1980)在强调"文本"与"作品"区别的时候指出:作品意义的获取具有终极指向性,作品的"所指"左右着对作品的解读,读者阅读作品,就要力图弄懂作者写作的题图,要尊重作者的看法。而文本则不同,它不关注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也不赞同从作者那里去获取文本的意义,文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知人论世"提法被后人接受,并运用到文章阅读中,到今天被我们广泛运用到古诗词鉴赏中后,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功效和价值。在语文古诗词鉴赏过程当中,由于众多优秀著名、流传于世的古诗词都是作者在一定时代特征和环境特点里的有感而发,所以"知人论世"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有关古诗词作者的所处时代特征,同时掌握了利用时代特征去分析诗词主要思想感情和内容含义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课程标准对阅读和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能复述叙事性的作品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作方面,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从上面的论述可见,阅读和写作是  相似文献   

16.
读书得间     
识字即会读书,但理解旨意却有不同的层面。“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作者对作品得不到读者正确理会的埋怨:“作者死了”是接受美学将阅读的主动权、主导权从作者身上剥夺的极端宣言,以个人的感受与文本对话,二度创作,作者本来的“其中味”并不重要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传统的  相似文献   

17.
李汝恒 《新疆教育》2012,(18):124-124
我们知道多读课外书,特别是名家作品,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在读书过程中,要在心中分段并思考段意,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继承知识的各条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下面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8.
英美小说的阅读是一个欣赏和评论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分为浅层阅读和深蕴阅读两个层次。浅层阅读主要是了解所读作品的大致内容;深蕴阅读则是要对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主题以及写作手段进行分析并作评论,从美学角度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语言和写作风格。本文主要从深蕴阅读方面探讨了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  相似文献   

19.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不同场合与不同对象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写作是交际的一种手段,是作者借助其作品和读者之间进行的交流。写作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根据交际双方交际需要用得体的方式,通过其作品和读者进行交流的能力。对于写作者来说,写作的目的是进一步交际,而要达到进一步交际的目的,必须有读者的参与并在阅读后作出一定的反应。读者阅读并理解文章的内容,是作者实现其写作目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学生在写作文时没有考虑到读者这个因素,就不可能知道读者的需要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阅读批判"是一种旨在重新评价读物的阅读活动,其着力点在于超越作品和作者,发表与作品、作者、教者相异或相反的意见。本文从策略入手,具体阐述了激发学生"阅读批判"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