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赵超构(笔名林放)同志因病不幸于1992年2月12日晚10时12分与世长辞后,上海新闻界、北京老报人先后于2月26日和3月8日在沪、京两地举行了赵超构同志追思会,参加追思活动的有京沪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老报人以及赵超构同志生前的知友。赵超构同志的长子赵东戡也参加了追思会。本刊编辑部也参加了北京的追思会,会后约请新民晚报新闻研究室整理出京沪两地部分同志的发言,和新民晚报社在追思会上发的赵超构同志生平事略方面的资料。限于篇幅,本刊发表时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2.
1999年9月9日,是新民晚报创刊70周年的日子。作为大陆上历史最长的报纸,其巨大的成就有目共睹。新民晚报的经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其影响广泛而深刻。这个经验自然包含多方面内容,而新民晚报的社长赵超构的办报思想,则是这个经验的多方面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赵超构办报思想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但在新闻界真正全面了解它的人并不是很多。好在六卷本《赵超构文集》和《探索──新民晚报研究文集》,《新民报一新民晚报史略》三套著作,可以充分反映出赵超构办报思想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赵超构办报思想在我国新闻界有着…  相似文献   

3.
今年2月12日,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原新民晚报社社长赵超构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日。据文字记载,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接见、约见赵超构先生(或单独或多人)不下六七次,赵超构与毛泽东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在当代新闻工作者中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赵超构先生百年诞辰,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和新民晚报社联合推出《百年超构图片展》。本次展出的百余幅照片简略反映这位中国新闻界前辈、新民晚报老社长的风雨一生。从赵超构青涩的学生时代照片,到1944年参  相似文献   

5.
这副挽联,是赵超构同志病逝后《新民晚报》全体职工敬挽给他的。它真实地再现了赵超构同志60年的新闻生涯和办报业绩,充分表达了全体新民报人对自己老社长的追思和崇敬之情。是的,作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赵超构同志生命不息,笔耕不止,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新闻报道,称得上是我国现代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报人。特别是他34岁时随中外记者团赴延安采写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传诵久远,影响深广,被认为是中国人写的《西行漫记》。是的,作为著名的评论家和杂文家,赵超构同  相似文献   

6.
赵超构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的评论家、杂文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参与上海《新民报.晚刊》的创刊工作,并先后担任新民报社总管理处副总主笔、总主笔兼上海《新民报.晚刊》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社长。在《新民晚报》工作期间,提出了新闻改革的许多创见,助推《新民晚报》达到新的高度,使其在同类报刊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据《新民晚报》载:5月16日下午,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专程赶到《新民晚报》社长赵超构的寓所赠送花篮,祝贺八十华诞;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也专门打电话祝愿赵老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继续作出贡献。赵超构几十年来追求真理,与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用自己的笔为新民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停地工作,深受新闻界同行的敬佩。他在17日上午对《新民晚报》同仁说:‘我今年80岁,我的一生一半生活在旧社会,一半  相似文献   

8.
于陆  黄晓钟 《今传媒》2013,(11):56-58
赵超构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人。除了在办报方面的巨大贡献以外,赵超构在自己富有特色的“小言论”式的新闻评论也是其新闻生涯中重要的一笔。本文以赵超构在成都《新民报》开设的“未晚谭”栏目为例,对其“小言论”所体现出的平民立场进行了考察、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新民晚报报刊系列化的探索高东恽甫铭复刊后的新民晚报,不过是一张4开6版的小型晚报。经过以赵超构、束纫秋、丁法章为代表的几代晚报领导同志和全体新民报人的跋涉和开拓,到了90年代中叶,新民晚报的报业规模、办报水平及社会影响已不可同日而语。近几年的新民晚报...  相似文献   

10.
文坛老将进政坛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喻为一首乐曲的话,那么,新民晚报编委、副刊部主任吴承惠从没想到在他的这一生中还会出现如此华采的乐段——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参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审查、讨论、表决。在上海新闻界,全国人大代表这一光荣身份,曾长期由新民晚报社长赵超构保持过“五连冠”的纪录——接连当选过五届(近年则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和上海市记协副主席)。赵超构是吴承惠深为敬重的  相似文献   

11.
从报纸的副刊研究到“副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敦报界有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香港也有类似的说法:“新闻为攻,副刊为守”。大陆知名报人、《新民晚报》的创办者赵超构(笔名林放)曾具体阐释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副刊作为报纸的四大基本组成部分(新闻、评论、广告、副刊),作用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先学做新闻编辑,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编辑! 就我自己的体验,认为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的编辑”好。每一个报纸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编辑工作有它自己的一套特殊规律。初学新闻编辑的人,得先有感性知识,掌握自己报纸编辑工作的特殊规律,才能有比较深切的感受,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去掌握新闻工作、包括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新民晚报原名新民报晚刊,解放前就已在上海出版。如果从1929年新民报在南京创刊的时间算起,它已存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家老报纸是出过一些编辑人才的。三十年代有“三张一赵”之说,就是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和现任报社社长的赵超构。新闻编辑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则新闻背后的新闻:著名作家沈从文逝世,国内报刊迟迟没有反映。新民晚报从海外传播媒介获知噩耗后,曾向新华社要稿,被告知不发消息,他们只能在6天后登了一则“出口转内销的消息”。新闻界知名人士赵超构先生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事情出在内地,新闻却要出口转内销。这种不符合新闻规律的作法,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对沈先生逝世,国内新闻何以“口将言而嗫  相似文献   

14.
赵超构从1934年3月踏进南京朝报、1938年7月加入重庆新民报,直到1992年2月永别新民晚报,平民化思想像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他的整个新闻事业.新闻界称他的评论和杂文具有高度的平民性,是一位平民评论家、平民代言人.我们认为对赵超构平民化作风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与孕育他成长的温州文化是分不开的.赵超构从1910年到1928年,整个童年和青少年都是在家乡——浙江温州境内度过的,这个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们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人生感受,会对其一生都产生重大影响.在赵超构成长经历中,影响他人生观形成的温州文化,大致包含山区文化、刘基文化、东瓯布衣、永嘉学派等四个方面的基因.  相似文献   

15.
以情动人     
新闻写得动人,在情字上下功夫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个“情”既是作者流露的感情,也是新闻事件本身感人之情。让我们来看看实例吧。去年2月12日,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杂文作家赵超构逝世后,《羊城晚报》连续发表了消息、通讯和悼念文章,请看:消息《赵超构逝世》的导语:“上海的一些街头报亭昨天失去了往日的喧嚣,捧读刚到的晚报,人们面对的是著名新闻工作者赵超构同志的遗像。他长辞于12日晚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全国有40多家晚报,期发数达1000多万份,读者多,覆盖面广,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报纸类型。晚报肩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群众生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晚报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直接面对家庭。晚报新闻改革必须从增强它的可读性入手。强调可读性并非摈弃晚报的党性原则,相反将晚报办成一份面目可亲,生动活泼,市民喜闻乐见的“家常报”,更有利于党的各项政策化成细雨深入人心。新民晚报前社长赵超构曾说:“我们新民晚报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现代著名报人赵超构早期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进行了梳理.解放前,赵超构撰写了大量评论,批判国民党新闻专制,呼吁新闻自由,多方面地阐发了新闻自由的意义.他在新闻实践中,也始终秉持独立精神,十分警惕现实政治对知识分子的工具性、功利性利用.  相似文献   

18.
正编者:2013年对燕赵晚报首席记者李梓可谓是大丰收之年。在这一年他收到几个证书——2012年的2篇作品被评为河北省好新闻和赵超构好新闻。其中,《七妈妈办展览,痛揭"人流无痛"》报道,荣获河北省好新闻一等奖和赵超构新闻奖特等奖;《网友晒日军侵占石家庄罕见铁证》一文,荣获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其次,他在燕赵晚报"每月一星"评选活动中,连续两个月被评为"星记者",而且所采写的报道,90%以上获得良好、优秀、最佳质量奖。这一年,他再次  相似文献   

19.
沙哥     
追随赵超老四十余年的前新民晚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张林岚撰《沙哥》一文,送别赵超老。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全国晚报工件经验交流会于8月17日至29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全国记协副主席、新民晚报社社长赵超构就本刊记者提出的如何办晚报的若干问题,作了专题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