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那些过往的岁月有时能够留住大致的轮廓或许就算很不错了。若干年前为了写一篇关于30多年前某一城市"商业街"的旧闻逸史,我曾绞尽脑汁,一方面试图查找现有的档案资料,另一方面也在努力搜寻我记忆中的种种影像,遗憾的是,资料虽有,但不是我迫切需要的那种,因为我需要的"那种"并没有特别的记载;而记忆中的"影像"虽然清晰、但并不完足,很多都是无头绪的零星断片,要把它们串成完整的逻辑叙事谈何容易?如此两方面都不能使我满意,让我左右犯难。现有的资料记载是不容置疑的,有  相似文献   

2.
欧福泰 《新闻前哨》2012,(11):59-60
一次,我派一名年轻记者去采访农民土地入股分红的情况。原想这篇新闻应该写得较为出彩,因为农民土地入股是个新事物,这样农民一边腾出身来去企业上班领工资,一边还可坐收土地所带来的"租金",增收之乐有谈的。过了几天后,这名记者将写好的稿子交上时,我一看,干巴巴的没什么"肉",也没有新闻细节,有的只是  相似文献   

3.
武术摄影是体育摄影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准确、及时地抓拍住武术比赛中那稍纵即逝的运动瞬间不是一件易事,我这里仅就武术细节特点的抓拍谈些一孔之见。我觉得在武术摄影中抓住了细节特点,就能抓住武术的个性特征,也就抓住了武术运动中主体内容的关键。因为细节特点是构成典型瞬间的重要方面。抓住了瞬间细节,让具体的细节特点说话,能使尺寸画面产生无限情节和形象的延伸……那么,如何表现武术摄影细节特点,根据我个人实践,总结出四点: 一是动作特点。武术的动作多姿多彩,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猎取最有代表性的武术动作,首先要充  相似文献   

4.
正虽然预知死期是我喜欢的一种生命结束方式,可是我仍然拒绝死亡。在这世上有三个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就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在世上还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可以将我拿去,因为我不肯,而神也明白。失去荷西后的一个深夜里,我与父母谈话,突然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母亲听了这话,眼泪迸了出来,她不敢说一句刺激我的  相似文献   

5.
碎雨 《青年记者》2005,(1):31-33
“我在做一种解读式的言论。实际上生活里的每一件事每一滴水每一声叹息,都是人们记忆中的一个个瞬间,大多数人对这些瞬间在饭后谈资中渐渐淡忘,但是自己却一直在解读生活中的这些细节、这些记忆的瞬间,看起来像一个忧国忧民的大师一样,试图解读出每一个事件背后的东西。这就是我十几年来为之奋斗不息寻找不息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6.
黄楚九是我从未谋面的曾外祖父,我是在他离世近二十个年头后,才来到这个世界的.知道他的名字,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而当时对他的所谓了解,则是来自张贴在父亲单位还有居所外墙上的大字报.无数触目惊心的字眼,至今仍然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掉:"奸商"、"万恶的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不劳而获者"……我实在不愿--回忆这些不堪人目的字眼.父亲因为有这样一个外公,也被那些造反派"顺理成章"定性为"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甚至被打成"里通外国"的"特务",因为黄楚九的长孙黄绍组在台湾……我也自然被列为"黑五类",再加上我"划不清界限"而被认定不能成为"可以被教育好的子女",我的"阶级立场"遭到拷问,说我不能背叛自己出身的"资产阶级",说我不肯坐到"无产阶级"这一边.我实在不明白,一个我从未见过的人,怎么就会影响了我的"阶级立场"?而他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7.
老朋友打来电话,要我为《新闻天地》"老记茶馆"写点东西,指名要写采访胡耀邦的稿子。我虽然一口承应了,却一时找不到因几次搬家不知塞在哪里的采访本而无法动笔。时间毕竟过去十三年了,记忆虽然十分清晰,但岁月磨平了细节。我不能凭印象来写伟人的话,希望尽可能精确记忆。终于在盛暑的一个晚上,我翻箱倒柜在一大堆旧资料中找到了想要找的材料,并写下了这篇《桥牌朋友》。 1988年除夕,我从北京学习归来回到长沙,妻子告诉我,副省长俞海潮找了我几次。俞副省长是我的老领导,他在长岭炼油厂当厂长时,我是岳阳化工总厂的新闻干  相似文献   

8.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切原本是由细节组成的。细节,存在于生活之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展现着人们的精神风貌。细节,也是增强新闻报道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内涵。细节,是最能感动人的,而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就要努力展现新闻事实中的细节。如果把一篇优秀的新闻通讯比作一件绚丽多彩的衣裳,那么,细节就是镶嵌在这件衣裳上熠熠发光的宝珠。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篇通讯记述的故事,年深日久,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是,它精彩的细节,却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一个大雪铺天盖地的清晨,焦裕禄走进梁孙庄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两口的柴门。"焦裕禄一进门,就坐在老人家的床头问饥问寒。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你的儿子。’老大爷问他下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你老人家。’"共产党是人民的儿子,  相似文献   

9.
也许因为我过分地不相信自己的记忆,我从来不敢把采访本看成“记忆的帮手”,而是把它当做记忆本身。因为经验告诉我: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是和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不相容的。因此,采访对象谈的事,不论大事也罢,小事也罢,我总是一点一滴地都记下来。起初,也只是这样做,并没有什么打算,但是,日子一久,却从中得到了一些好处。于是,渐渐地我就把采访本当作稿纸一样用起来了。  相似文献   

10.
苏童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河岸》,是继《动物凶猛》、《呼喊与细雨》、《启蒙时代》等小说之后,关于"文革少年"遭遇小说的又一重要文本,它提供了一种用"记忆"修复历史创伤的叙事范本。《河岸》以一位少年的"创伤性记忆"为基础展开,叙事保持了苏童一贯的风格,节奏自由舒缓,语言和细节充满现代诗  相似文献   

11.
<正>我捧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乡居的少年那么神往于火车,大概因为它雄伟而修长,轩昂的车头一声高啸,一节节的车厢铿铿跟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11)
为了彰显新闻传播学在记忆研究中应有的专业属性、研究地位与价值主张,应纠正以往媒介记忆研究过度泛化的倾向,以新闻媒体的记忆实践为核心,在明确"媒体记忆"概念与"媒介记忆"概念区别的基础上,回归新闻与记忆这一媒体记忆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新闻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属性的共鸣,指出其共有的事实性、建构性、符号化与可替代性属性是探讨媒体记忆问题的基础。随后将新闻的记忆实践置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组合中,并进一步将时间划分为日常时间和神圣时间两极,将空间划分为实体空间和想象空间两极,通过时间和空间交叉组合中构成的四个象限来分析时间与空间中记忆的新闻。最后,对新闻记忆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3.
真是没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概念,因为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突然就成了问题。所谓"城市记忆",显而易见,是一种很文学的比喻,脱胎于一种被称之为"拟人"的修辞格。如果其中的核心词汇"记忆",不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界率先频繁使用,诸如"城市记忆"这样颇具想象力的衍生字眼,估计不会同我们结缘。怎么可以呢?档案就是档案,用我们的习惯说法,它是用以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的。这个历史是谁的历史?党和国家的呀,怎么能变成像人一样的记忆呢?立场有没有问题啊?太不严肃嘛!风马牛不相及嘛!  相似文献   

14.
真是没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概念,因为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突然就成了问题。所谓"城市记忆",显而易见,是一种很文学的比喻,脱胎于一种被称之为"拟人"的修辞格。如果其中的核心词汇"记忆",不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界率先频繁使用,诸如"城市记忆"这样颇具想象力的衍生字眼,估计不会同我们结缘。怎么可以呢?档案就是档案,用我们的习惯说法,它是用以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的。这个历史是谁的历史?党和国家的呀,怎么能变成像人一样的记忆呢?立场有没有问题啊?太不严肃嘛!风马牛不相及嘛!  相似文献   

15.
陈力丹 《新闻界》2012,(16):9-10,24
2012年6月21日的我国大众化报纸,都报道了一辆从无锡开往厦门的大巴在福建霞浦县境内坠下高速公路高架桥的事实,但关于事情细节的描写,在看了几份报纸的不同报道后,我反而弄不清楚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境了,因为说得很不一样.为此我又查看了多个电视台关于这一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才基本弄清楚了事实.一个并不复杂的新闻,各报的报道能让人糊涂了,这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老问题,即事实的细节不真实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2008年9月,从媒体上获知自己获得了"韬奋出版奖"这一崇高荣誉,心中掺杂着复杂的心情:首先是感到高兴和自豪,因为它毕竟是对自己这些年从事出版工作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感到一份愧疚,因为与其他获奖者相比,自己所做的实在太少,没有"事迹"可言,我宁愿把它看作是对我所服务的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一种肯定,是人大社这些年坚持精品战略、坚持服务读者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我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大家把人大社应该获得的荣誉给了我,所以我常有无功受禄之感;也正因为如此,我更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这种责任感时时鞭策着我,激励着我,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相似文献   

17.
我几年来写新闻稿有一点体会:采写稿子切莫忽视典型细节的挖掘。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细节决定着稿子的成败。记得1984年10月,我厂有一位被授予县三八红旗手的挡车女工,在厂操作运动会技术比武中,力挫群英,一举夺得布机挡车比赛第一名。当初,我以为写这稿子满有把握,因为厂宣传窗上她的事迹简介是我亲自写的,在厂广播室播送的通讯也是我采写的。那知稿子发出后,很久无回音。事后,我对这篇稿子进行了一番反思,发觉其他方面均过得去,就是选择的细节不生动,稿件中虽有个把细节,但都不够典型。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递信息,更应该传递一种情感的温度,在新闻报道中,最温润人心的人文关怀,是记者首先有一颗悲悯的心,学会理解和尊重。面对每一次采访,首先站在"人"的角度尝试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被采访者,我多么不希望你来撕裂我的伤口;如果我是观众,我希望看到怎样一篇充满情感温度的新闻。比如,我们常常都会看到的针对困难群体的救助类报道,一个人或许会因为疾病、灾难等突发状况而陷入绝境,这个世界也不缺少爱心人士,我们可以很容易做一件传递爱、传递温暖的好事儿,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记者调整好角度,不是活生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新闻系的本科生。虽然接触《新闻与写作》的时间不长,却慢慢开始喜欢阅读它。首先标题很精彩。因为以杂志封面的文字来作为判断是否阅读的标准这样的习惯,在选择杂志时,我首先看的是其封面文字。贵刊"烟花万朵献给你——新闻校检员"、  相似文献   

20.
在档案"词典"中,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名词恐怕要数"档案袋"了!2004年2月24日,当我得知中共浙江省委一纸任命将我派到浙江省档案局工作时,我的大脑记忆库中即刻蹦出"档案袋"三个字。虽然"档案袋"家喻户晓,但翻遍身边所有的工具书,并没有找到一个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说法,我想每个人只能凭自己的想象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