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琼 《历史档案》2006,(2):61-67
明朝万历年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进入中国,此后各个教派的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在康熙朝中前期,西洋传教士来华是受到康熙皇帝的极大欢迎的,康熙允许他们传播天主教。但由于礼仪之争,康熙命令禁止传教,令在华传教士必须领票,不领票的传教士被驱逐出境。雍正元  相似文献   

2.
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并非始于清朝,在清以前已有西洋传教士在华工作和传教。清顺治帝福临于定鼎北京之后,大胆任用西洋传教士观测天文和气象,编制历书,主持钦天监工作,而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日耳曼人)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掌管钦天监工作的西洋传教士。从这一时期开始,天主教在中国发展很快。康熙初年,由于杨光先(明朝新安所千户,安徽省歙县人)与汤若望之间围绕天主教和天文历法而展开的一场诉讼案,康熙帝不得不做出决定,即允许西洋传教士可以“奉天主教,仍其国俗,而禁各省立堂入教”。自此之后,西洋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受到了一定限制。但是康熙帝周围的西洋传教士却比以前更多,而他们从事的职业,也比以前更为广泛。据估计,康熙朝在京师的西洋传教士近20人。  相似文献   

3.
明末修订《崇祯历书》,因朝廷内缺少通晓数学、天文历法之人,崇祯二年(1629)九月,下诏招募西洋传教士到钦天监供职。清沿明制,钦天监中的传教士仍被留用。鉴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渴求,五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康熙帝谕:“西洋来人内,若有各样学问或行医者,必着速送至京中。”从此,不断有受命于天主教耶稣会、或自荐的西洋耶稣会士来到中国,进内廷供事。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上谕档中选辑有关档案,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康熙皇帝是中国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他身体力行,积极向来华的传教士学习西学,不但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进展,而且还为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西洋钢琴最早由传教士引入到我国,鸦片战争之后,西洋钢琴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中华大地,晚清政府派遣的留学生在西洋亦有许多均接受了西洋钢琴演奏技能的学习,其归国之后对我国钢琴教学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西洋钢琴最早由传教士引入到我国,鸦片战争之后,西洋钢琴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中华大地,晚清政府派遣的留学生在西洋亦有许多均接受了西洋钢琴演奏技能的学习,其归国之后对我国钢琴教学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兰台内外》2010,(4):50-51
看过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的观众,很可能会产生疑问:历史上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果真如此吗?事实上,康熙皇帝作为专制君主,是不可能深入民间接近群众的,他的微服私访故事于史无证,不过属于后世的戏说而已。  相似文献   

8.
康熙拒绝补药 康熙皇帝活了六十九岁,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位长寿的皇帝了.与历史上那些希冀长生不老,而进食补药的皇帝不同的是,康熙皇帝从不迷信什么补药,五十七岁那年,有人看到他的胡须斑白,便进呈乌须的补药请他服用.康熙笑了笑,拒绝了.说自古以来有几个白胡子的皇帝,我如果胡须全白,岂不是万世美谈.他不仅自己从不服用补药,而且对那些希望靠吃补药治病或健身的人嗤之以鼻.  相似文献   

9.
谢小华 《北京档案》2004,(10):48-49
铜版画是起源于欧洲的一种版画,其制作方法,是在光滑平整的铜版上先涂抹一层防腐的蜡,然后用刀或针刻画出画面的形象,再用酸性的腐蚀液腐蚀,经过刻画的地方,形成凹线,在凹线内再填入油墨,经过压印机将油墨刷印在纸上,这样出来的印刷品就是铜版画.铜版画最早由康熙年间的欧洲传教士带进中国.这种西洋画线条刻画细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得清帝和达官显贵们的喜爱.看着精美的西洋风景铜版画,极其痴迷西洋物品的乾隆帝逐渐萌生了制作大清朝自己的铜版画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西洋铜雕版印刷术是与铜版画伴随而生的一项印刷技术.铜版画产生于15世纪的欧洲,它以画面精细、线条柔和而深受人们喜爱.明朝末年,西方天主教传教士把这种画带进了中国,在它的影响下,铜雕版印刷技术亦随之在清前中期传人.  相似文献   

11.
《湖北档案》2008,(1):F0004-F0004
该文献形成于17世纪中叶,共24件,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这部分档案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情况。其核心内容是"汤若望案"历史上称"历法之争"。  相似文献   

12.
清康熙初,曾发生一起震动朝野,影响中外的大案,即杨光先控告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案。在此案中,有一大批在华的外国传教士受株连,又有很多清政府官员包括高级官员受到严厉处罚,顺治朝推行不久的新法又被否定。这一案件至今仍为史学家关注,因此,笔者拟以所见到的清代满文档案和其它文献史料记载为稽考之凭证,对本案的前因后果以及经过作一概述。一本案的引发汤若望(1592—1666年),德意志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通晓天文。1618年,他受耶稣会派遣,来中国传教。当时,由于历局官员所推算的数据与天体运行规律不合,日食测验屡次  相似文献   

13.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之一,他统治的年代,号称太平盛世.据档案和文献资料记载,康熙南巡是确有其事的,但说他微服私访,纯属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14.
正康熙五十四(1715)八月十六日,广东巡抚杨琳上奏称:"香山澳本澳商人从小西洋贸易船回澳门,搭载西洋人朗宁石、罗怀中二名……据朗宁石称,系画工,年二十七岁。罗怀中称,系外科大夫,年三十六岁。"康熙皇帝朱批:"知道了。西洋人着速催进京来。"奏折中的郎宁石,即后来著名的宫廷画师郎世宁,1688年生于意大利米兰。他的作品大部分为宫廷收藏,仅《石渠宝笈》中就收录了45件。在半个多世纪的内廷画师生涯中,郎世宁创作了《瑞谷图》《乾隆大阅图》《阿  相似文献   

15.
1概况明、清时期西欧列强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派遣许多传教士来中国,而这些传教士很多会使用中国话,以传教为名,行文化渗透之实。这批西洋传教士主要以耶稣会人士居多,此外亦包括一部份圣芳济修会(Franoiscau)和黑袍教教团(Domimican)的人士,他们大都能阅读中国古籍,有些人还十分精通,並深入研究中国的风土人情,穿长衫、操汉语,  相似文献   

16.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明上海县徐家汇人。《明史》本传说他:“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甚为惋惜。他较早在南京接触到西洋传教士利玛窦等,学到很多国外的自然科学,在数理、天文、历算、兵器等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就。尤其创先翻译《几何原本》,向国人传播西方数学知识,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一、郑和下西洋的 起因和动机明朝初期以婆罗、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郑和七次出使航海都是走的西洋航线,到达的国家大都是西洋国家,所以人们称他的航行为"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明成祖永乐皇帝信任的太监,人称"三保太监",佛家语音转为"三宝太监",因此"郑和下西洋"在史书上又称"三宝太监下西洋".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传教士威廉·史密斯受教会派遣,带领家人及其他传教士在山东阳谷县布教施道,他喜欢山东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编纂于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是以十八世纪的中国为中心的东方知识的大汇总。由于明清之际西洋传教士大量东来,造成中西文化频繁接触,西方文明因此东渐,于是西洋的天文、历算、地理、哲学、宗教、音律等知识开始传入我国,并受到相当的欢迎和重视。康熙帝曾自云:“朕尝讲论天文,地理及算法、声律之学。”有的传教士从事天文历法,改造北京的观象台,制作天文仪器;有的出入宫廷,充当皇家教师,给康熙帝讲授  相似文献   

20.
康熙执政时期,历来被认为是“太平盛世”。这固然与他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项政策得宜相关,但康熙帝非常谙熟用人育才之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 育才之道 古今爱才的政治家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非常重视培养人才,康熙皇帝就是这样,他不但重视育才,而且有历代帝王所没有的独特之处。主要有如下几点。 1.提倡自育。所谓自育,就是康熙皇帝要求文武官员“皆须读书”,以扩展知识,增强能力。他身为先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人文科学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等,几乎都有所研究。还聘请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白晋、安多、张诚、徐日升、巴多明等人当讲师,入宫教授哲学、音乐、基督教教义,以及几何、测量、代数、天文、物理、炮木及解剖等自然科学知识。康熙九年他谕示礼部,把“隆学校以端士习”作为十六条治国纲要之一,下令“凡文武各官,皆须读书,于古今得失,加意研究”。并把学习好坏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优者录用,劣者罢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