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阅读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但多元并不是不合理据地断章取义。多元解读只有以文本为基础,靠近作者与作品的本真意义,切合具体的语境和语体,这样的多元解读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文本的解读是有边界的,要避免主观.作家、作品、世界和读者是文本解读的四个维度,也是文本解读的四种制约因素.它们相互联系,也彼此佐证,任何撇开其他而进行的单一维度的解读都有可能使解读陷入主观.理解文本时,首先要关注作品,抓住文章的典型段落品读,避免拎细碎求新解而使解读流于主观;其次要结合文本语境和生活情境,避免先入为主而形成偏见;最后是要遵循作者的创作逻辑,避免孤立理解而附会穿凿.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小说《祝福》从1924年诞生以来,被学者们从叙事学、文化学等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多维的解读,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丰富了作品的生命。不管从哪个视角来解读和阐释,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最终都得立足于语言文本本身。但我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更多地把精力倾注于对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挖掘和解读,而对虚词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价值重视很不够。  相似文献   

4.
作品一旦写出,就脱离作者而具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因此,作者的意图不等于作品的意义。语文学科文本一旦进入阅读过程,就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作品"。文学批评中的"意图谬见"反对将作者意图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语文学科文本解读中的"意图谬见"要强调的是,作者的构思或意图不是文本解读的中心,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对作者构思或意图的解读。正确对待文本解读中的"作者意图"和"文本意图"有助于揭示作品意义。  相似文献   

5.
【编辑视角】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随着本体论阐释学、接受美学、文本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当代文本解读观正在发生变革。摒弃过去只注重"作家—作品"的解读模式,把文本解读的重心转向文本—读者,视读者的解读为文本的本体存在,把解读活动作为文本构成不可或缺的本体层次。由此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文本解读提法,比如"文本素读"、"文本细读"、"本色阅读",不一而足。本期选刊三篇文本阅读的文章,以激起大家对"文本阅读"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麦珏昉 《中国教师》2013,(20):41-43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之前,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阅读,即"文本解读"格外重要。本文旨在结合实例,从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的"文本解读"。一、"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一般而言,"文本解读"大致有三个研究范畴,即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本文只探讨前两者。作者理论,即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就是要追溯作者创作时的本意,并尽可能地将其还原。要根据作者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就要全面、具体地掌握有关作者的资料,并以此作为解读作品的重要依据。文本理论,大致有两  相似文献   

7.
残雪小说的全部特点都在于那种坚持个人性的努力。丑陋的人际环境对人性的害,把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都投入到悲剧的深渊。但残雪小说所展示的不是视觉领域里多元的客观现实,而是幻觉视象中客体实在性被改造和破坏的主观现实。因而残雪的想象也常常是超验的、魔幻的和超自然的。由于残雪提供给读的是一个非交流性的本,加之创作主体的丧失,使其创作至少是步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8.
残雪小说风格是一种寓言式的怪诞,作品注重以含混多义的意象表现人的潜意识,反映人物非理性的内心感觉。隐喻是一种带有寓言意味的现代派创作技法,残雪借此来昭示虚幻的意象所蕴含的理性意义。本文通过对小说神秘内心视象的解读论述残雪创作的寓言化特色,探究作品在意象描绘上显示出的精神剖析,反思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9.
对理想主义的诉求,是先锋作家残雪在其作品中反复表现的主题之一。运用托多洛夫的叙事句法理论对她的作品《三位一体》进行分析,解读作品中对于“追求”形态的阐释,继而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这几种形态的复杂共存现状及其内在斗争性。  相似文献   

10.
《公牛》是残雪早期的短篇小说,也是残雪本人最满意的作品之一,但在评论界并未引起很大注意,还遭到了误读。本文对《公牛》进行了深入解读,通过对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对话的细腻分析,指出小说的主旨并不是表现主体与他者的“外在疏离”,而是生命个体灵与肉的“内在疏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现出这篇小说所达到的深度。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作为语文学科最常规的课堂教学手段和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学养功底,历来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然而,当代文本解读的观念正在发生巨大变革,过去只注重“作家-作品”的解读模式受到了冲击和摒弃,文本解读已转向“文本-读者”的全新模式,视读者的解读为文本的本体存在,把解读活动作为文本构成不可或缺的本体层次。  相似文献   

12.
张玉新教授在多年的“原生态”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立体化多层次的文本解读方式:在文体层面,从文体特征入手解读文本,使文体知识为文本解读服务;在言语层面,通过生活化的文本细读引导学生融情入境,品味文本丰富的情感蕴藉;在意蕴层面,通过自身的学识还原作品的原初语境,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创作目的与历史背景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在审美层面,注重挖掘文本独特的写作风格,体现了对文本形式的高度关注.这四个层次的文本解读,从文本共性到文本个性,由内部解读到外部解读,由语言积累与运用到思维发展与提升,为学生带来了立体化层进式的阅读体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解读文本的正确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残雪是一个先锋作家,要做文学“先锋”的意识在她的创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她运用那些人们所不习惯的语词和语词搭配,创造了一个恶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形成,是建立在作者深刻意识到现代社会人的严重异化状况的基础上的。而在中国,异化的发生并不仅仅归结于现代文明,也有着制度和文化上的原因,残雪的作品体现了残雪对人的自审的要求和对人文关怀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张宇 《新高考》2011,(2):16-17
如何解答高考小说体裁作品或传记体裁作品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下面,我们就以2010年全国Ⅲ卷现代文大阅读中的小说文本《保护人》为例进行解析。我们在阅读文章前一定要弄清阅读对象(文章)的体裁。只有把握了体裁,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残雪带着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席卷文坛,引起了褒贬不一的说法。解读残雪的作品,需要突破常规,进入潜意识当中,为作品中的人物找到其所代表的精神符号。在残雪九十年代的作品《痕》中,痕是被膨胀的人性,代表金钱与虚名的收席人和景兰不停地腐化痕的人生,严肃的铁匠老头是痕内心仅存的理智,这些种种化作痕内心深处的各种不同声音,身份不断变化的茶馆老板演绎着各种声音在痕内心的挣扎,而这种挣扎最终还是败给被丑恶的世俗麻木了的人生。这也正是痕坠落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初中教师可从以下三条途径深入解读文本:找到文本中最成熟的语言文字,触摸文章的肌理,使形象立起来;找到作品中蕴含的文明,触摸文章的肌理,使思想立起来;找到能体现作家广博心智的框架结构,触摸文章的肌理,使文章立起来。  相似文献   

17.
文本是无声的语言,但它和有声语言一样富含感情,一样有喜怒哀乐。文本常常出现一些与文本本身有差异的情节或情绪化的语言,这些内容或愤怒,或惊喜,或恐怖,或神秘,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本解读,但它的内涵、价值,有时要比文本既定的信息或意义深刻得多。语文教材在选文时肯定会关注文本对学生的导向作用,避免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充斥在课本中,但有些文学作品恰是优秀的作品,似乎带有点滴的“色情”“暴力”成分。这就需要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做好引导,让优秀的作品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岳阳楼记》的忧乐思想浓缩了范仲淹的政治体悟和生活理想,也可在范仲淹的其他作品中找到旁证。用文本互涉的方法解读,可以实现横向贯通理解名家作品、避免狭隘理解经典的目的,有益于改进基础教育课堂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9.
“保尔热”现象存在着明显的诗性的误读,时间的误读和文化的误读,这种误读又普泛存在于对其他主旋律作品的解读中,误读的表层原因是解读方法的简单化,形式化和解读心态的急功近利性,深层原因则是文化语境的制约,因而反思要超越话语现象本身,追溯话语背后的语境构成,艺术文本解读才有可能回归常态,并由此促进艺术生态,文化生态的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残雪还乡母题小说《蛇岛》进行文本解读,试分析该作品如何塑造了一个无法确立的故乡形象,并消解了叙述者的身份存在,从而遮蔽了叙述者的文化视角,使得"还乡"成为意义缺失与永远无法实现的怀旧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