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特色文化城市的建设中,首先要关注城市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部分,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所在。隋唐时期是洛阳都城发展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为洛阳城市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因此,在洛阳特色文化城市构建过程中,唐代风貌应该着力打造。应该依托洛阳现有的隋唐宫城、洛河、天津桥、洛南里坊区、白居易故居、定鼎门遗址、龙门石窟等历史遗迹和遗址,借助隋唐城国家遗址考古公园的建设,打造洛阳的隋唐历史文化和相关的文化产业,营造洛阳城市发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几千年来的藏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藏书的历史收藏、保存、传播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藏书形成了文化,好书的力量,功在千秋,得"藏"而万古流芳。中国藏书中尤以公藏、私藏的历史最为辉煌。中国藏书发展史起源于上古时期,兴起于秦汉魏晋南北朝,发展于隋唐五代,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中国藏书文化主要是官吏藏书文化,它是中国传统藏书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发展最为强盛的时期,这时的中日交往更为密切。在彼此交往的历史上,有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中日交流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黄庚 《文教资料》2014,(15):58-59
中国古典文献典籍中常常出现“河间”、“河间献王”等字眼,并且它们都与文化相关。经考证,河间地区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是在汉代,在从唐以前的典籍中有关河间地区文化的史料的整理中发现,此地区文化的发展有赖于三个重要方面,即河间王的重视、中央统治者的重视及人才的辈出。这一论题的研究整合了有关河间地区文化的资料,论述了文化发展繁荣的原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南北朝佛教的发展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说唱艺术长期以来不登大雅之堂,早期的典籍中几乎没有什么相关记载,而在南北朝、隋唐时期音乐活动大都集中在寺院中进行。通过对《高僧传》中《唱导》的分析,简要阐述了说唱音乐在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迅速勃兴,作为这个时期社会历史和化发展的结果,佛教广泛地影响着隋唐及以后中国的政治、社会、学、艺术、哲学甚至于生活观念等诸多方面,这是对中国儒学思想影响的社会基础。借鉴本土的儒学“心性论”,佛学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儒学思想,其中禅宗的思想对中国儒学的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音乐历史上,隋唐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时期,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达到空前绝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大量的西域音乐传播并进入了中原地域,震荡了宫廷雅乐的正宗位置,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在此期间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形成了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大繁荣。而龟兹乐则是西域少数民族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乐舞。在隋朝的九部乐,唐朝的十部乐中,龟兹乐都被收录其中。在隋唐时期,龟兹乐已然成为了正统宫廷音乐。作为少数民族音乐翘楚,龟兹乐不仅在隋唐时期得到的高度发展和对汉族乐舞及文学与艺术等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传扬并影响了我国周边日本,朝鲜等地区。  相似文献   

8.
第一节短暂的隋朝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第一节短暂的隋朝  相似文献   

9.
<正>一、教学设计思路“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科书内容分为“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四个子目,基本涉及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各方面成就。从大的时间段来说,这节课主要分成两大阶段,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是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10.
译场和佛经翻译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政治文化的发展将佛经翻译活动推向了顶峰,此时出现了大量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官方译场,这些译场在为翻译提供场所的同时,也成为了外交的一部分。本文对隋唐时期重要的译场和佛经译者进行梳理,并分析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下不同译场中佛经翻译的发展状况,以及译场和外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隋唐时期是中国中古历史重要的转型时期,它在文化上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兼容并蓄、浑融整合,呈现出"汇纳百流,浩荡奔腾,洋洋大观"之多色调景象,熔铸了隋唐时期独特的文化范式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时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余次遣隋唐使为表征,两国的交往出现一个高潮。日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动机不排除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因素,但从理性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岛国心态的日本为了打破封闭和孤寂,发展本土文化、扩展生存空间和加强对外联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历史学习》2004,(3):22-25
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1.先秦(1)夏、商、西周的政治与经济(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4)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5)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2.秦汉(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2)秦末农民的战争(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6)秦汉时期的文化3.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4.隋唐(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  相似文献   

14.
徐燕 《天中学刊》2009,24(4):80-83
隋唐系列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并继承了先秦复仇文化,主要表现为隋唐系列小说描写的各种复仇故事并未突破先秦时期的复仇类型,也可以从先秦复仇文化里找到事实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概括提要]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有突出成就。由于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空前频繁,被世界学者公认的“中华文化圈”既影响了亚洲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隋唐时期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居住在东北、北方、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靺鞨、契丹、奚、西域地区各族、突厥各族及回纥、吐蕃、南诏等民族,迅速发展起来,先后摆脱了原始氏族社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北朝贵族成员、琅邪康王司马金龙家族墓志明确而详细地保留了这一时期北方各族群间混血与融合的细节,丰富和拓展了十六国北朝时期民族融合问题研究的内涵。在民族融合这一过程中,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固然重要,但它只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一种政策,而民族融合本身却是一个长时段的渐进过程。经过多民族长期混血而融合成的新一代中国人——隋唐人,成为当时最为先进的隋唐历史文化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古西域龟兹文化、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特点的介绍,凸显古西域龟兹文化对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互摄互补,方才汇成了今日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象。  相似文献   

19.
位于大凌河畔的古营州(朝阳),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与东北,东北亚与中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无论是中原的农业文明、还是中亚地区的锡尔河流域文明,以及草原文明都曾经以朝阳为中心而得到了充分的融合与发展。尤其在隋唐时期,营州由于地理优势的明显与多民族的开发,使其一度成为辽西地区乃至中国东北最重要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的中心。由于三燕政权和北魏政权的早期开发和积累,加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营州必然成为隋唐帝国经略东北的边疆重镇。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今天的朝阳地区就陆续发现了大量隋唐时期的墓葬,截止到2010年为止这一地区隋唐墓葬发现的数量多达205座。我们从这些墓葬中出土的琳琅满目数以千计的各类随葬品中,透视出曾经辉煌和灿烂的文明印记。隋唐时期的营州对中国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文化的传播、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融合,以及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梳理和综述这些研究成果,便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营州究竟处在怎样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对周边地区影响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以汉语借词为出发点,运用文化语言学中语言接触与文化接触相关理论,从历时的角度搜集并分析五个重要历史时期(西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近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借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