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近代文学当中,明治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当属最高,产生了大量的文学巨著,《浮云》《金色夜叉》《青梅竹马》等就代表了日本明治时期小说的成就。通过明治时期《浮云》和《金色夜叉》的主人公形象的分析,认知日本明治社会的特征是本论文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2.
方方的近作《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是一个充满女性意识的中篇。它以女性的立场表现了普通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内心世界,表明她们的心中同样有对理想的坚守,对庸常的拒斥。在小说的女主人公身上甚至可以感受到一种悲剧美,同时小说中包含着女性对爱情人生的沉思。  相似文献   

3.
美国知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深刻地探讨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生存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黑人女性渴望翻越种族歧视的藩篱获得白人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她们渴求摆脱性别歧视获得社会的认可。本文通过对《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的四位黑人女性的分析,展示她们进退维谷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品中,关于母亲形象的塑造不在少数。《弃老》和《楢山节考》便是两部以弃老为题材,反映社会现实,描写了母亲形象的作品。本文通过对文本的解析,通过对小说的背景、母亲的性格、选择不同的分析,主要探讨两部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异同。相比之后可以看出,两者的主人公都是独立刚强的日本女性,《楢山节考》中刻画了一位慈爱而无私母亲形象,为家庭大局考虑选择了上山。在相比之下,《弃老》中的母亲的选择是一种厌世观的体现,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中篇小说代表作《牛》中的主人公罗汉是莫言少年时代的影射。在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的文革时期,主人公通过扮演小丑希望引起大家的关心和注意。在太宰治的私小说代表作《人间失格》中,主人公大庭叶藏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他表现出很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在日本这个要求社会成员高度一致的国家,只能带着"丑角"面具生活。通过对比两大作家的丑角精神,发现莫言和太宰治写作视野和写作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陈洁 《职大学报》2016,(4):28-32
施玮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在书写女性时,施玮把故事中的女性与《圣经》中的女性相对照,在小说中或明或暗地穿插《圣经》女性人物的典型事迹,并以她们的宗教境遇来构建女性角色的命运轨迹。施玮小说中的这类书写主要表现为女性角色遭遇夏娃式的诱惑,回归利百加式的纯洁及追寻玛丽亚式的圣德。施玮力图透过《圣经》女性的神性命运来展示现实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  相似文献   

7.
浅谈《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1721—1764)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具有现实主义思想,而《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Jane Austen 1775—1817)是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作者几乎是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的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写世间平凡琐碎之事,并以婚姻为主题,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大道理,但在这些平凡的事后面深刻地揭露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在作品的人物塑造方面,两个作者各自有一个心爱的人物——《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几乎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她们身上,对她们俩每次出场及心里活动用了大量笔墨着重渲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两个作者把许多场景、情节都通过她们俩人的眼睛和对话表现出来,使读者看了一目了然,增强了作品艺术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这些可以说是两个作者匠心独用之笔.也是对女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微妙之处.  相似文献   

8.
《斯德哥尔摩的弥赛亚》是美国著名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的一部中篇力作。小说通过主人公寻父以重构自己历史而展开情节,作品中对于历史、宗教、文化的种种叙述都显露出解构的态度。拉尔斯痴狂的寻父之旅最终归于徒劳,随之建构的身份也崩溃瓦解,所有的追寻都归于飘渺,所有的确定都不确定。  相似文献   

9.
《小镇畸人》是美国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说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女性形象。《〈小镇畸人〉中的女性形象解读》这篇论文总结了书中出现的众多女性形象,对她们的不同特征加以分析,通过分析也揭示出作家对于女性生存的关心以及他独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0.
电影《孩子王》改编自阿城的小说,陈凯歌还原了文革历史中下乡知青的生存境遇,并在电影中加入了对于中国道家精神的个人体悟。陈凯歌将他的道家精神赋予在主角身上,作为文革历史中无名的小人物,《孩子王》的主人公老杆以一种"无为"的姿态来与历史进行抗争。  相似文献   

11.
“三视图”的画法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机械制图”中的重要内容,对“三视图”教学中的“做中教”与“做中学”的具体做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取"是一个结合能力很强的语素,运用语法化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古汉译佛经中"取+V"结构中"取"的发展演变进行考察,"取"在语法化过程中发生了结构的重新分析和语义的虚化,二者发生的阶段相互吻合。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蒲松龄在《聊斋异志》一书中,涉及最多的便是男女情爱的描写。在相对较长的一个时期中,不少研究家与评论家都对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婚姻观进行研究。研究的关键时期大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不少评论家对书中女性的爱情观赞赏有加,尤其是在女性大胆求爱,自由结合这方面。但是,到了对女性形象研究的第三阶段,即九十年代至今,不论是对蒲松龄本人的内心,还是书中的女性形象,都开始产生了不少的质疑之声。介于此,笔者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同时结合作者心理,对《聊斋志异》中几篇流传度较广的文章进行重新剖析,旨在使读者对《聊斋》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角度的认识,不再只片面趋于"自由"、"进步"层面上理解书中女性,应该认识到当时时代下的女性悲在何处。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自问世以来受到评论界从不同角度的关照,但鲜有人探讨它包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作品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女性与男性、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管窥海明威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5.
从"体教结合"的产生开始,梳理了"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分析出"体教结合"困境的本质在于体育部门与学校的目标错位、体育部门与学校的职能混乱、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识偏颇与低效率、高校"体教结合"违背运动能力形成规律。结合当前大举国体制提出"体教分离"的构想,指出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和竞技体校实施"体教分离"的基本思路,并对"体教分离"后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运动员退役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6.
如果政府在社会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中的不作为就会使得政府公信力丧失、政民关系的紧张错位,进而陷入"塔西佗陷阱"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以民为本"、"为政以德"、"以信为本"等优秀政治思想,值得政府借鉴学习如何去培育和提升自身的公信力,远离"塔西佗陷阱"。  相似文献   

17.
《边城》是著名小说家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小说语言独特鲜明,富有诗意,吸取了湘西地区方言,展现了湘西地区独特的习俗与文化。本文尝试结合小说文本,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阐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电视剧<福贵>改编自小说<活着>,整体来说,1这部电视剧的改编是成功的.从故事的层面来看,编剧从人物、情节和环境等方面对原著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做到了既忠实于原著,又有所突破和超越.在主题意蕴的开掘、人物个性化塑造、时代特征的突现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我们塑造出了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被赋予了诸多"仁"的品质。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先修己再治人;成为君子则要先内修自己的品德,然后才可以治国安民,可见二者都经历由己及人的相似过程。然而,"仁"的广博高深未必是君子能够完全达到的。因此,"仁"包含了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德,但君子却未必拥有所有"仁"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老舍先生是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与其他作家相比较,老舍先生用词独特,语言特征明显。通过对老舍作品中北京方言实词、虚词、北方熟语、北京"儿化韵"、口语句式特点的分析与比较,进而总结老舍先生的语言特征及其演化,寻找使其文章节奏感强烈通俗质朴的动因;通过计算机手段进行语料筛选,并综合运用例证法、分析法等方法,进而得出其《火车集》的语言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