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适应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需要,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拟拓展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岩石力学特性实验与数值试验及现场教学两个部分,构建集理论教学、物理实验与数值试验、现场教学于一体的岩石力学综合教学模式,以期推动岩石力学课程实践性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随着岩石力学教学的日益发展,运用传统的岩石力学室内实验进行的教学形式具有局限性,为实现岩石力学复杂实验教学的可视化和重复性,利用有限元数值仿真平台ABAQUS在教学中设计并开展特殊岩石(如盐岩)的单、三轴数值仿真力学实验,学生可通过模拟云图直观地了解岩石受力变形破坏的全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同时,通过重复性的模拟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将岩石理论与实验结合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岩石力学专业知识,为培养岩石力学领域的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传统岩石力学试验教学环节存在诸多弊端,如全是单一的验证性试验,没有引入计算机模拟技术,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等等。通过对岩石力学试验项目进行优化组合,引入差异性教学法,实现面向采矿工程专业的岩石力学试验教学改革。将岩石力学试验教学分为三个模块:模块1为岩石力学参数试验,包括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巴西劈裂试验、剪切强度试验、点载荷试验4个试验;模块2为创新试验,包括单轴压缩条件下多裂隙试件的变形破坏试验和锯齿状粗糙结构面的剪切试验;模块3为岩石力学的数值模拟演示,主要演示圆盘形试件的巴西劈裂法。积极引导学生完成基本试验(模块1),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创新性试验(模块2),通过模块3来提高学生的岩石力学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4.
数值实验已成为岩石力学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手段,可以分析复杂岩石工程的变形和破裂规律,是岩石力学物理实验的重要补充。对岩石力学数值实验教学中复杂地质建模前处理方法进行了讨论。为了实现不同软件针对同一问题的模拟并相互验证,需要实现同一模型在不同软件间的转换。以ANSYS模型转换为FLAC模型为例进行阐述,以大岗山水电站双曲拱坝及含复杂地质体的坝基的三维数值建模工程为例进行了应用,并在石油大学"土木工程软件分析与应用"课程中进行了2年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06,27(6):F0002-F0002
应大连大学材料破坏力学数值试验研究中心主任唐春安教授邀请,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钱七虎院士及周丰俊院士、顾金才院士等一行七人于2006年9月15-17日访问了材料破坏力学数值试验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6.
陈翔  肖建平 《考试周刊》2011,(47):171-173
本文结合最新的岩石力学测试技术,介绍了岩石力学测试技术的试验方法和设备,包括岩石分类回弹试验、岩石耐崩解试验、岩石剪切试验、岩石三轴试验、岩石渗透性试验和岩石三轴流变试验,为岩石力学试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岩石力学室内实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提出建立岩石力学数字实验教学平台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该数字教学平台采用颗粒流程序PFC构建,内容包括岩石的三轴压缩强度试验、劈裂强度试验、直剪试验及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该平台可形象和直观地展现岩石试样在外荷作用下的变形和破裂过程、应力应变关系及内力变化,并可进行实时操作和制作成动画进行讲解。这对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拓展数值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数值模拟方法的优点,通过一个实例介绍了数值模拟方法在岩石力学案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表明,将数值模拟技术应用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06,27(6):F0003-F0003
应大连大学材料破坏力学数值试验研究中心主任唐春安教授邀请,《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主编,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J.A.Hudson教授于2006年10月27日参观访问了材料破坏力学数值试验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0.
同种岩石强度离散性的实验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同一种沉积岩石强度具有离散性的特点,采用超声脉冲穿透法测量岩块波速并进行岩石力学试验,验证了波速相近的岩石具有相近强度的结论,从而为尽可能避免因岩石离散性而带来的盲目试验提供了一条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根据岩石力学的基本原理开发了岩石与岩体力学参数估算的虚拟仿真实验软件,为学生提供虚拟仿真实验.学生通过该软件可进行岩石力学实验、岩石试件物理力学参数分析、岩体结构面识别、岩体力学参数分析的虚拟仿真实验,进而掌握岩石及岩体力学参数的估算方法.该虚拟仿真实验不仅是传统室内岩石力学实验的有益补充,也是对岩体力学参数测定试验的...  相似文献   

12.
为克服岩石力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参与实验难度大、数值实验可视性不足的弊端,提出了将微课教学模式引入实验课堂的教学方法,并给出了油气工程岩石力学微课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以制作常规岩石三轴压缩实验微课为例,指出录制岩石力学实验微课时应遵循直观性、优选性以及操作规范性原则。分析了微课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特征和优势,并探讨了微课模式在油气工程岩石力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存在问题。结果表明,油气工程岩石力学微课实验教学具有节省教学成本、真实性强、安全环保、易于激发学生积极性等优点,可为油气工程岩石力学实验教学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遥感-岩石力学是一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它建立在地球物理学、遥感学、岩石力学、信息学等专业学科的基础之上.其理论前提是通过对岩石受力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关系的定性、定量描述,进而提出该过程中电磁辐射量的变化规律、机制等系统总结;其实践应用基础是对观测目标的电磁辐射量进行遥感与遥测,包括辐射参量数值及其空间场的具体分布、时间量的相关变化等;主要研究与应用领域为材料(变形)行为探测、材料(结构失稳)异常诊断、(材料)屈服破坏时空特征预报等.  相似文献   

14.
岩石力学是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强且教学内容繁杂。通过分析岩石力学教学的现状,指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岩石力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方面提出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案。研究成果对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岩石损伤力学为基础,以电阻率测量为手段,通过试验研究岩石在损伤过程中电性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建立以岩石弹性模量和电阻率变化为基础的损伤变量,通过定量分析岩石电性的变化过程,反演并分析岩石损伤状态,构建岩石宏观力学性能和电性之间的关系,建立岩石电阻率测试及评价岩石损伤状态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土木工程本科生专业主干课教育即“岩石力学”课程的特点,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大学专业课教育.本文分析了PBL教学模式在岩石力学教学中的应用特征及优势,提出了“岩石力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思路,包括PBL教案设计、资料搜集、课堂讨论及教学评价,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是材料中高应变率行为测试设备之一.在岩石力学教学中引入SHPB实验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岩石的动力学性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首先介绍了SHPB实验的基本原理,接着详述了SHPB实验的特点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目前实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不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的参与性差.提出了在岩石力学实验教学中,应加强SHPB设计原理的讲解,着重进行岩石强度的率相关性实验、开展节理岩体的动力性质有关实验,并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数值模拟技术,此外还可以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采用这种分阶段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岩石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同时也向他们介绍SHPB实验的相关前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探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石力学是一门富含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作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为满足日益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岩石力学人材的需求,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分析岩石力学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今后本科生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及指导思想,为岩石力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室内岩石力学实验只能提供岩石的宏观力学参数和岩石试样宏观破坏特征,不能获得岩石实验加载过程中,组成岩石试样的内部颗粒细观参数的时-空演化关系,不利于学生对岩石相关宏观力学参数和破坏模式的理解。将颗粒流软件PFC2D引入岩石力学压缩实验教学,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实验的双重训练,能够使学生从岩石的微观组构特征角度认识岩石力学的特性差异,拓展了思维,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科研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岩石力学不仅是一门重视理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是岩土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针对目前中国高校岩石力学的内容落后以及教学方式枯燥等问题,本文着重探究了建设岩石力学双语课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促进双语教学在高校的落实,发挥双语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为高校培养岩石力学高层人才提供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