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其数学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2.
徐灵敏 《陕西教育》2009,(12):19-19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学生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展示其真实的数学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3.
薛志兰 《陕西教育》2010,(11):49-49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数学教学也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其数学学习水平。这样,数学就会因走进生活显得更加精彩了。  相似文献   

4.
<正>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数学教学也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其数学学习水平。因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一、联系生活实际让课堂活跃精彩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  相似文献   

5.
<正>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了无情趣的课程。伴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减淡,有些甚至开始厌恶数学。反思这种现象的成因,数学教学与生活脱节是一个重要因素。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实践的产物,它从生活中来,又终将回到生活中去,只有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的阳光充满数学课堂,才能使课堂重新焕发生命活力。一、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情感当学习内容越贴近生活背景时,学生越会自觉地接纳知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这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数学教学只有从学  相似文献   

8.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努力尝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数学,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参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只有读懂学生,顺学而教,教育才能真正回到它的本质。下面结合我的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学习要密切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尽量让数学问题呈现方式生活化,提高学习效率. 一、课堂教学学生活数学——数学问题生活化 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的创设,揭示课题,导入新课.不仅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相似文献   

11.
喻中华 《湖北教育》2003,(17):51-51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习数学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说,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喜爱数学,才能以饱满的激情学习数学。 一、生活问题数学化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契入数学问题,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 1.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学生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活情景,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使学生体味到数学的可爱、可感、可用,从而激发学  相似文献   

13.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在教学中,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才能让学生学起来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便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相似文献   

14.
王辉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Z1):169-170
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当前,如何在教学中揣摩、寻找出能体现《标准》中一系列新理念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习者素质的有效提高,已越来越成为我们教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一、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与精彩。1、引进生活,重组教材教材是落实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做适当的调整,使教学材料更贴近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乐于接受学习,而且还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确是“有用的”。2、凭借生活体验,解决教学难点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而生活中的数学不可能如此单一的呈现。如果教...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是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新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迫使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戴着面具做痛苦表演,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不能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这就是说,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科学;在数学课程中只有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才能感动学生学习数学。那么,究竟如何感动学生学习数学呢?一、创设体验过…  相似文献   

16.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与学习为载体。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实用性、趣味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挖掘教材。联系实际,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萌发其数学意识。潜移默化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倡导有效课堂教学的重心是学生的“学”,其特点是以学定教.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从思考中学,从交流中学,在生活体验中学习数学,优化学生的生活资源,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导读]“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无论是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与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只有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地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基于此理念,笔者把“学生活中的数学”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主线,让学生感受概念课也能充满生活情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 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 法,要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加有效率,同时要在教学中不 断创新。对于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师来说,必须要充分理解核心 素养的内涵和对其有足够重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数 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和不断地 创新、改变教学方式,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学生在日 常生活中用数学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 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同 时,也让每一个学生都喜爱上数学并提高数学学习的热情和积 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走进课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形象直观。同时让学生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感悟数学、理解数学,并能运用数学。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必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更有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