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体验"植根于一定的教育思想,是相关教育理论的演绎与聚焦。文章提出实施"道德体验"的教学主张,将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三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活动中感悟道德""在体验中提升道德",确保《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建议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就需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从教师的成长历程看,历史教学一般要经历三种境界,即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让历史教学走向审美境界,需要充分挖掘学科审美价值,营造教学的审美空间,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以美学精神提升历史教学品质。  相似文献   

4.
精致语文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个性化追求,强调教学的精粹、精当,细致、情致。它追求精粹内容和精当形式的统一,细致品悟和情致对话的统一,精心设计和精彩生成的统一。它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是激扬学生言语生命,培养学生言语品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精致语文课堂的特点为:"精""准""细""趣""巧"。  相似文献   

5.
李美超 《成才之路》2009,(22):68-68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要引导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必须要开展体验式学习。  相似文献   

6.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  相似文献   

8.
<正>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把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成长,是中学语文老师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1,(45):133-135
文章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了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方法。主要包括"转变滞后的教学观念""注重知识的探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激发思想道德情感""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激发学习的趣味性""深化教学内容,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发挥榜样力量,坚定学生信念"。  相似文献   

11.
<正>《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注重情境教学,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  相似文献   

12.
<正>连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异彩纷呈,辉煌灿烂,博大精深。作为其文化主体部分的道德精神,价值取向,个体修养,审美理想,不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且熔铸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良风美俗,独立人格。而作为"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中国古典文学,其中充满了人伦纲常、道德风范。这些恢宏篇章,既是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思想道德与审美理想中的珍贵财富。注重冲涌审美道德精神的中国古典文学教育,目的就是为更好地  相似文献   

13.
美是一种一直被人们关注和追求的精神文化,能够激发人们的体验情感和精神个性,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能够激发高中生体验和探求美的心理,让学生能培养出多元化的鉴赏角度和审美个性,实现学生整体的审美素养的提高,让学生感受到美的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14.
刘晓燕 《考试周刊》2012,(32):127-127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审美的圆融是王阳明心学的审美诉求和价值体现之一面。良知是解读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出发点。良知的二重性对情与理的完美融合及其在心与物的展开中的完美统一凸显出阳明心学的美学色彩。良知二重性内在地规定了理(志)与情的统一,道德品格与审美品格的统一,这种统一落实于现实个体生命之上,就使阳明关学呈现出以道德与审美的圆融为核心的美学追求。同时良知个体性对审美主体性的高扬和良知普遍性对人之生命价值的关怀又赋予阳明美学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获得审美和精神的愉悦,提升自己的追求品位和生命价值,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特性需要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共鸣,并通过道德践行,将其内化为真正的、自觉的行动。  相似文献   

18.
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中.要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要求教师在深刻领悟道德规范的普遍价值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道德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创设相应的道德情境,一方面将普遍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个体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课堂之道     
<正>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的根本之道就是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行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作了多处修改,增加"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  相似文献   

20.
欣赏型德育就是通过价值引导,使学生在自由欣赏过程中实现道德自主建构。欣赏型德育是德育实践与理论的呼唤,其价值追求是培育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健全人格,其主要路径是在情境体验中激情、在价值判断中明理、在实践活动中导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