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苗岭南麓,都柳江畔,侗寨风情,分外迷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角黎平、从江。榕江三县的侗族人民至今依然保留着许多古代遗风,被中外旅游者视为不可多得的好去处。侗族自称“干”,是古骆越的后裔,历史上曾被称为“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僚”、“他传”、“闹人”、“洞蛮”、“洞苗”、“洞家”、“洞民”等等。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毗连地带,其中贵州人口最多,目前约有150万。黎江、从江、榕江是贵州侗族的主要聚居区。当地侗族与湖南通道、广西三江、融水、龙胜一带的侗族同操侗语南部方…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60年代初,湖南籍的苗族学生吴正光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毕业,便到素有"民族文化沃土"之称的贵州高原工作,至今近50年。春华秋实,在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他先后编著《贵州古建筑》《贵州侗寨鼓楼风雨桥》《贵州的桥》《郎德上寨的苗文化》《青岩镇的建筑文化》《郎德苗寨博物馆》《青龙洞民族建筑博物馆》《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贵州》《沃野耕耘:贵州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等专门著作。  相似文献   

3.
贵州少数民族因地域和宗族的不同,其装束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各种头饰、服饰、佩饰工艺精湛、色彩斑澜、内涵丰富,令人目不暇接。创览千姿百态的民族装束,会使人惊奇地发现同一地区,相同的民族,在结婚(已落夫家)的前后,有着奇妙的变化。明郭子薄《黔记》卷五十九《诸夷·苗入》载:“…··味婚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日:冯郎’,婚则脱之,妇人杂海肥、铜玲、药珠,结缨络为饰……”,清《黔记》亦叙:“猪家苗在荔波,……男女均以蓝花帕蒙首,未婚者其帕稍长。”源远流长的古朴民风,于祖国西南的一隅,恰似一道迷人的民族风景线,…  相似文献   

4.
一生热爱自然生态的徐霞客是江阴人,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著有《徐霞客游记》一书。为纪念他的历史人文贡献,江阴市每两年举办一届大型地方文化节“中国江阴徐霞客文化旅游节”。该节融文化艺术交流、旅游观光、美食展示、经贸洽谈、产品展销等于一体,促进了江阴与海内外的经济贸易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提高了江阴的知名度和城市建设的总体水平。自1991年10月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四届。每届旅游节都设置20多个文化、旅游项目,规模大,档次高,节中有节,内容丰富。特别是“天华杯”全国少年民族器乐大赛、徐霞客学术讨论会等全国性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甘南藏族自治州歌舞团始建于1955年。40多年来,先后创作演出剧(节)目160多个。该团的节目均从藏民族传统艺术和生活习俗中发掘、整理、加工而成,具有浓郁的藏族艺术风格和生活情趣,受到观众的厚爱。其中,大型民族舞剧《塞·顿月·顿珠》、歌舞江彩的旋律》分别参加了第一届、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获得好评。舞蹈《牧狮》、《深林情歌》等十几个节目获部、省级奖。为此,该团在省内外享有一定声誉。1995年7月,该团20名优秀藏族青年演员携一台地方、民族风格浓郁的精美歌舞节目,以“中国藏族歌指团”名义赴加拿大、美国进行了圆满…  相似文献   

6.
新年伊始,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为题,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组织精干队伍,精选剧目,奔赴四川、河北、海南、贵州…为基层群众送去芭蕾、话剧和音乐会等节目;讲述百姓故事,刻画最美人物,颂扬道德模范,展示美好前景…..将节日的问候以丰富的文化活动结合“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生动地展示民众寻梦的理想和追梦的精神,将一曲“中国梦”大合唱演绎得壮丽雄阔。  相似文献   

7.
伍小涛 《寻根》2010,(3):112-118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地带。其中在贵州主要集中在黔东南的天柱、锦屏、黎平、榕江和从江、剑河及黔东的玉屏等地,在湖南主要集中在新晃、通道、芷江等地,在广西主要集中在三江、龙胜等侗族自治县,总人口约300万。侗族在长期的生产、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身体规训和机制,这对少数民族身体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被美国NBA电视台改编、拍摄并取名为《The Monkey King》,它虽在美国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原著和中国文化却进行了肆意扭曲和严重篡改。今年7月11日的《法制日报》刊登了片中观音的扮演者华人演员白灵“为美国版《西游记》申诉”的文章,白声称该片是在向美国观众介绍中国文化,然而在中国观众看来,此片不仅曲解和篡改了中国文化,而且试图用中国的经典名著来推销美国的民主和价值观。此片以唐僧师徒四人和观音一起拯救《西游记》这本书同时也拯救这个世界为主线,讲述了一个“美国人拯救世界”的老话题。令中…  相似文献   

9.
方华玲 《寻根》2013,(5):45-49
《寻根》杂志2012年第6期所刊《慈乌及其文化蕴含》一文对“慈乌”与古代中原的“孝”文化、七夕节及其他祥瑞之兆进行解读,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笔者受其启发,现仍以“乌”为蓝本,借此探究清代满洲(即今满族,以下不注)的“敬鸦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0.
我到米粮川     
我到米粮川邵燕祥《寻根》创刊号和《东方文化》1994年第5期刊载了两篇有关东干的的文章:刘迎胜先生参加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草原丝绸之路”考察后写的《寻访东干人》,郝苏民先生参加“吉尔吉斯·哈萨克共和国民俗文化田野考察”后写的《中国文化·中亚与...  相似文献   

11.
曲彦斌 《寻根》2022,(6):112-120
<正>古谓技艺高超者为“良工”,如《墨子·尚贤中》:“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东汉开国功臣马援的长兄曾鼓励他说,“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后汉书·马援传》)。清代大儒顾炎武则以之比喻负责任者不肯将自认为粗糙的东西随意拿给人看,“岁月既久,渐成卷帙,而不敢录以示人。语曰:‘良工不示人以璞。’虑以未成之作,误天下学者”。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和白俄罗斯有关《文化协定》,由两国文化部共同主办的《白俄罗斯当代油画展》日前在首都图书馆展出。该展是“白俄罗斯文化节”重要活动之一,也是“相约北京·2008”文化活动框架内的项目。其所展出的27幅油画分别是维克多尔·阿利塞夫斯基、弗拉基米尔·金科维奇、弗拉基米尔·萨维奇、弗拉基米尔·多夫斯基克和瓦列里·史卡卢波等当代白俄罗斯著名画家的代表作。这些杰作不仅展示了白俄罗斯绘画艺术发展的深厚根基和悠久历史,且映射当代白俄罗斯艺术家杰出的绘画技能、独到的艺术语言,及其创作形式和风格的不懈追求,诠释了白俄罗斯人民浪漫而淳朴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陈方正研究员和副研究员沈建华女士,于1999年8月19日访问了《寻根》编辑部。饶宗颐先生精神矍铄。身体爽健,看不出已是82岁高龄的老人:敏捷的思维、幽默的话语显出学者的智。饶公一直关注《寻根》。很欣赏《寻根》努力追求文图互动、文章平实易懂的风格。说:“这是人文普及的很好尝试。《寻根》是沟通学术的桥梁。”当饶公看到《寻根》刊的“潮汕文化研究小辑”时,祖籍潮州的公他会心地笑了,兴致勃勃地询问了有关情况,说:“这组文章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14.
李声权 《世界文化》2006,(12):16-17
盖达尔是苏联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许多作品早在苏联时期就享有盛名,而且在历经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名气不衰,常读常新。最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作品要数《铁木儿和他的队伍》、《远方》、《军事秘密》、《天蓝色的杯子》、《鼓手的命运》、《丘克和盖克》等。正如作家本人说的,“儿童是我的心灵,儿童是我的作品的主题……”2004年,盖达尔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俄罗斯青年诗人巴维尔·科尔帕科夫在儿童杂志《篝火》撰文写道:“苏联儿童是在读他的小说中长大的。”最后,诗人在文章的煞尾,激情奔放地号召孩子们:“读一读这些书,陶醉在遥远年代的…  相似文献   

15.
灯光     
这里选译的两篇散文,第一篇《灯光》的作者弗·加·柯罗连科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脍炙人口。他的长篇回忆录《我的一个同时代人的故事》是一部很有文献价值的文学巨著。柯罗连科批判黑暗的现实,同情劳动人民,憧憬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他不同于一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灯光》是很有代表性的。黑暗如磐,光明在前,这就是柯罗连科的世界观及其全部作品的基调。列宁在一九○七年曾说:“柯罗连科是进步作家。”第二篇《送行》的作者马克斯·比尔博姆为英国文艺评论家,讽刺作家,生于一八七二年,卒于一九五六年。从《送行》一文中,可以看出他的笔调既幽默,又富于机智;通过这篇短文,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作了极其辛辣的讽刺。——编者  相似文献   

16.
《宇宙节目》通过介绍对各科学领域专家的访问摘要,着眼于科学的各个方面。米里亚姆·波留宁为《独立报》撰写关于营养的文章,今年早些时候,她就“含有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的饮食”这一问题接见了英国广播公司记者。  相似文献   

17.
彭林 《华夏文化》2012,(2):18-20
祭祀是人类早期近乎本能的文化行为,世界各民族历史上都出现过祭祀。中国古代的祭祀,及于天神、地祗、人鬼(此为《周礼·春官·大宗伯》之说)等三大类,自成体系,祭法多样,意蕴丰富,卓具特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祭祀文化地位之高,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8.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祭月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仲秋节”。  相似文献   

19.
英国的威廉·莎士比亚(156-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诗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之一。正如与他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所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他不只属于美国,也属于世界。他是近现代中国介绍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外国作家之一。“莎剧”与“莎诗”的翻译出版莎士比亚最先是由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1856年英国传教士募维廉译的《大英国志》说:“舌克斯毕(即莎士比亚——笔者)……所著诗文美善俱尽”。1855年英国传教士约瑟编译、1896年出版的《西学启蒙16种·西…  相似文献   

20.
《北京日报》今年6月24日有一篇题名《想起彭德怀的“害怕”》的文章,上海《报刊文摘》(7月2日)加以摘要介绍。我看的是《报刊文摘》,读了几遍,爱不忍释。文章说,巴金曾经描绘彭德怀给部下讲话,“像长者对子弟讲话。”彭总看了觉得很不自在,他给巴金写信,建议将这一句改为“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彭总说:“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文章的作者说:“原来,彭总是害怕颂扬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