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珂  李龙 《寻根》2002,(6):87-89
固始,中原南部一个并不起眼的山区县。从地图上找,它只是那么一点点,然而在中国移民史上,却相当重要。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浪潮几乎都与中原有关,在这几次大的移民浪潮中,固始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西晋末年,“八姓入闽”就有河南光州望族的痕迹;唐初移民,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固始宗亲进入了福建,在漳州一带落户生根,这是固始人在东南一带聚居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洛阳桥情结     
司全胜 《寻根》2004,(5):9-11
打开因特网,以"洛阳桥"为词条进行检索,瞬间便找到了3520条有关的信息.再仔细一查阅,发现其中约有3500条是说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另外约有20条是说河南洛阳的洛阳桥."洛阳桥",顾名思义,本应在河南洛阳,可是,不仅从宋代就出现在了福建泉州,而且到了现在,泉州洛阳桥的声名还要远远高于洛阳的洛阳桥.这不禁使我们深深感慨历史变幻的沧海桑田.  相似文献   

3.
老子故里行     
张金亮 《寻根》2004,(6):124-127
河南鹿邑是一个享誉海内外的历史名城。它既是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故里,又是当今天下第一大姓李氏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4.
杨馨远 《寻根》2003,(1):115-120
河北素有发达的文化、农业和手工业,也是人口密集地区。但在明朝初期,河北却成了今山西、山东、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四川、河南、陕西以及内蒙等省份移民的入籍之地。这一历史现象,是如何造成、移民对河北究竟有什么历史作用呢?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和全国地名普查的第一手资料,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了多方研究。本文所指的河北,基本是以现河北省界为基准,为能更符合历史状况,仍含今北京、天津二市辖区范围。一、移民的历史背景元朝统治时期,其社会经济虽有发展,但存在着诸多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尤其是蒙…  相似文献   

5.
古代大船水运□邓云乡前不久似乎见到报上或电视上,一则古代沉船在河南某地出土的新闻。说是北方第一次发现出土的沉船。过去在福建泉州曾经出土过航行日本的海船,还仿照样子造出真船,航行海上。这种出土的沉船,古代也时有发现,瞿蜕之《中国社会史料丛钞》『海舶』条...  相似文献   

6.
福建古桥     
福建位于祖国东南沿海,多山丰水,境内山峦纵横,河网密布,自古即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之称。修路筑桥成了历代治闽官员开发福建的重要举措,自隋唐以来建桥无数。特别是宋元时期,福建泉州为当时世界重要商港,商贾云集,贸易发达。福建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景况,交通对经贸发展的制约更显突出,许多名扬四海的古桥如洛阳桥、安平桥、江东桥等就是此时或由官员或由僧侣豪绅倡建。福建宋代梁式五桥在桥梁史上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洛阳桥为我国首座海港梁式石构桥,坐落于泉州市和惠安县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原长1200多米,共有47个桥孔,…  相似文献   

7.
乡戏人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一乡村戏班相遇,他们那对戏曲和人生的热爱深深地触动了我,促使我静下心来观察、了解并记录他们。戏班所唱的戏是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宋元南戏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当时百姓的主要娱乐形式,也是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南戏传入福建后与福建地方民间优秀剧种结合后,逐步在闽南仙游、莆田一带形成了莆仙戏。尽管随着历史长河的淘洗,宋元南戏在其发源地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从福建的莆仙戏中仍能感受到南戏古老的流风余韵。这个名为仙游凤鸣剧团的戏班来自仙游县的榜头镇,由42个当地的农…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南沿海(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经过17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占全国7.3%的面积和26.6%人口的土地上,创造了占全国41.8%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工业化中率先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奇迹?有时代因素和地缘因素,有港澳台因素和华侨华人华裔因素,有政策因素,有特区因素,还有一个就是历史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6,(6)
正我之所以对闽台文化产生兴趣,并长期不自量力地进行一些尝试性的肤浅探讨,完全是"与闽台有缘"。与"闽"有缘,是因为我是河南固始人,我父母都出生于固始,祖祖辈辈都是土生土长的固始人。近年父母因年事已高不便返乡,常嘱托我暇时返回固始老家,给长眠于此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上坟扫墓。河南固始与福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早在福建开发时期,以河南固始人为主的中原人士  相似文献   

10.
河南:华夏姓氏的主要发祥地林英海河南是华夏姓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历史产物,在人们的社会活动和传统风俗诸方面都起看重要的作用。据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具有世界上最久远的姓氏传统,从古至今产生过上万个姓氏,经历了大约600...  相似文献   

11.
邹华享 《寻根》2004,(5):110-113
湖南不少市(地、州)、县出版的方志上有姓氏名称和数量的记录,根据对这些记录的综合整理,分析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湖南境内使用的姓氏有2116个。这个数据会有些出入,但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湖南姓氏从哪里来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代,未直接处于中央王朝管辖之下,境内“蛮”、“越”族聚居,基本上仍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后期。“蛮”、“越”族所形成的部落,是否使用过姓氏,有多少姓氏,尚待研究,即使有,也是极少的。据传说,炎帝部落的某些支系由于黄帝的追逐征伐以及后来中原华夏集团和夏、商、周王朝势力的威胁、排挤,进一步往南…  相似文献   

12.
湖北明显陵     
李小文 《寻根》2005,(2):65-71
明显陵位于湖北钟祥市城东北7.5公里的纯德山,当地人称松林山。显陵的特色,首先表现在它的占地面积大,为183.13公顷。这里是明嘉靖皇帝生身父母的合葬墓,亦是中国规模最宏大、建筑规制独特的明代单体帝陵。  相似文献   

13.
感受四堡     
沈坚 《寻根》2005,(2):118-122
乍去闽西探访,就被这块满目葱翠的神奇土地深深打动了。客家文化的丰厚积存,好似一本翻不尽的巨册,惹得心醉神驰,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4.
江苏的井     
英子 《寻根》2004,(5):130-134
井,是凿地取水的深穴。古人曰:“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易·井》孔颖达注)唐代诗人岑参有诗云:“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指的是关中地区多掘井汲水,并在井边栽种树木以保护水源不受污染。江苏水乡一样拥有无数眼井。这是与此地商业发达、人群聚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豫西民俗剪纸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宝诚 《寻根》2006,(6):80-87
红公鸡,上碾子。 二妹妹,扎辫子。 盘盘坐,握剪子。 纸花花,贴窗子。  相似文献   

16.
孙君恒 《寻根》2006,(6):134-137
在武汉市新洲区东部的旧街镇黄林乡黄林墅境内,有一个山村名叫孔子河村。村北一座山,名孔子山;村南一条河,名问津河。在孔子山腰、问津河旁,矗立着几栋残存的古式建筑,这就是楚黄历史上有名的问津书院,亦称孔子庙,为湖北最大的孔庙和书院,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全国惟一以“子路问津”的典故而命名的古书院。  相似文献   

17.
严梦春 《寻根》2003,(6):59-70
脚户,是西北地区人们对驾驭骡子、马、牛、骆驼等大牲口,控制并跟随驮队从事长短途运输的人的称呼。在甘肃河州,脚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甘肃河州地区(今临夏)古称罕,俗称中国的小麦加。它地处中国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接地带,自古就是中原文化和西部边疆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之一。以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河州回商的精明与才干,却往往忽视了那些默默无闻的脚户。然而正是这些脚户,负载着人们的日用和期盼,将他们在世间的痕迹留存于漫漫的山梁和荒漠。河州脚户运输作为当时几乎是惟一的陆路交通方式,在文化和贸易的交流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8.
云南贡院     
王新 《寻根》2006,(3):64-67
花木摇漾古朴大气的云南大学校园,是原云南贡院旧址,自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新建贡院选址于此,五百余年文运昌荣之气脉就流润不断,这里也成了西南边疆为国求贤、为国育贤的学术文化重地.  相似文献   

19.
章立  章海君 《寻根》2007,(2):56-59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体现出中华姓氏的血缘文化、聚族文化、伦理观念、祖宗崇拜、典章制度、堪舆风水、建筑艺术、地域特色等各个方面,以它的载体—祠堂建筑表现得最为明显。本文以浙江中部几处现存的祠堂为对象,  相似文献   

20.
钟林斌 《寻根》2006,(5):54-56
茶亭,是从前粤东北地区村镇间主要干道上行人歇脚的地方。那是一种敞开式的建筑,砖瓦结构的称作亭,茅草为顶竹木为柱的称作寮。五里十里之间,常常设有这样的亭或寮。在现代交通工具没有普及的年代里,茶亭与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亭子上往往有固定的小生意人,类似今天的承包人,在那里摆上茶具和糖果糕点,以方便行人;而茶水则大多是免费供应的。山路崎岖,肩挑手提的行人体力消耗很大,尤其是炎夏季节,挥汗如雨,更是疲惫不堪。此时此刻,茶亭,成了行人特别是挑夫的“天堂”。在这里,人们可以畅快地喝上几碗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