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学习《神笔马良》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用来画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要画许许多多的树,让美丽的绿色美化我们的地球。”有的说:“我要画很多个机器人,让它们来管理这个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有的说:“我要画宇宙飞船,让人类乘坐飞船到遥远的星球去旅游……”这些想法都很好,这些想法自然也会让老师感到惊喜。学生中也常常有另类高见:“我要画很多很多的钱。”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说:“他这种想法是对的。因为,他有了很多的钱以后就可…  相似文献   

2.
最近,听了周步新老师教学《买猫头鹰》一课。其间指导学生理解“七嘴八舌”一词的教学,使我深受启发。 课堂上,当学生体会“丽丽和小伙伴们围了上去,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句话时,出现了这样的场面: 师:读读这个句子,你读懂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整体感知这个句子) 生:读了这个句子,我读懂了丽丽和小伙伴们为了猫头鹰展开了热烈讨论。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我是从“七嘴八舌”这个词体会到的。 师:读读“七嘴八舌”这个词,说说是什么意思?(先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师:是七张嘴八条舌头吗?(反诘,激发思维的火花) 生(笑):不是,…  相似文献   

3.
记得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班上有一位思维特别活跃的学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间何怎样的关系?”当时,我被这位学生问住了,一下子没想到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想了想,我坦然地对他说:“老师没想过这个问题,给老师点时间,让我们一起想想,想好之后一起交流,行不?”学生很懂事地对我点点头.于是,我专门增加一课时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那天下午,孩子们正在分组进行表演游戏,宇宁风风火火地跑过来跟我说:“林老师,力文不愿意扮大灰狼,我们的游戏玩不成了,快去帮帮我们吧!”那天,恰逢有人观摩,我快步走到力文面前,用半劝说半命令的口吻说:“力文,你怎么了?小朋友都在等你呢!来,快带上头饰!”他撅着嘴说:“我不愿扮大灰狼,他们每次都把大灰狼这个角色给我演。”我摸摸他的脑袋劝说道:“你再扮一次行吗?下次再和小朋友商量换角色,好吗?”在我的劝说下,他终于勉强地加入了游戏。游戏结束后,力文跑来对我说:“老师,下次我真的不愿扮大灰狼了。”“为什么?”“大灰狼老被人打,有时我求他们放了我,他们还是一直追我。”这句话令我深思。是啊,假如我当时能耐心地问明缘由,并积极地参与游戏,带头把这个性格鲜明的大灰狼形象生动、活泼地塑造出来,力文和其他孩子肯定会被吸引,而不会认为这个反面角色演起来太单调而排斥它,更不会伤害力文参加游戏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某天的一堂课,像往常一样,我们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生一张张小脸因“声嘶力竭”而显得红扑扑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学生得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我对他们说:“老师也有一种方法,你们想听吗?”“想听!”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当我说完这个方法时问他们:“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 好吗?”在我印象中,学生此时应该说好或不好。出乎  相似文献   

6.
汤育红 《山东教育》2003,(17):45-45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怎样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兴趣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创造导入情境,营造和谐氛围“课伊始趣亦生”,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开场,往往能先声夺人,激发求知欲,起到搭石铺路的桥梁作用。我在讲日本侵华战争时,准备好了《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一上课就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立刻受到爱国主义氛围的感染,然后导入课题:“是啊,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伟大的民族,一百多年来,她一直在不屈不挠地抗争着,而日本侵华战争就是这段历…  相似文献   

7.
教学写亿以上的带多个零的数,学生往往容易读一个零就只写一个零,造成写出的数与要求写出的数不相符合的错误。新授课时,我也曾用改错、对比等形式提醒学生注意“0”的处理问题,同学们专心地听着,仔细地练着,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在作业中出现错误。于是我上了下面一节练习课。师:下面我们来写一个数:十亿零三万零四十,谁愿意到黑板前来写?(我有意识地让作业中出现错误的一名学生和一名学习很好的学生来板演)生1:100003040生2:1000030040师:我们来评评。生:我想对“生1”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他把个级中千位上的0漏掉了,我们应该赶紧捞出来,…  相似文献   

8.
甘居中游是中等生的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常常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安慰自己。这种思想,严重地妨碍了他们的进步。下面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用提高认识来振奋精神。一次,我在组织学生观察冬景时,看准了一位漫不经心的中等生,于是问他:“暑假后,我们来到校园时,这里又是什么景象?”他楞了一下,说:“那时树枝上长着浓密的阔叶,象一把巨伞捕在地上,一下课,我们争着在这里乘凉。”  相似文献   

9.
一课堂上,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本想解决预设好的让学生整体把握行文思路的问题,这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老师,请问课文第6节‘“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中这个‘小玩艺’指的是什么?”一时间教室里鸦雀无声。这个问题不只问住了学生,也问住了我,因为我根本就没有想过在此时讨论这个问题。我习惯性地对他的善于思考进行了一番鼓励,同时稍稍平静了一下心情,说道“:你真会琢磨问题,读书就是要这样边读边想。现在大家就先来想想这个‘小玩艺’到底指什么?”在把问题抛给学生的同时,我敏感地发现这个问题虽然和我…  相似文献   

10.
师:刚才大家很用心地读了课文,并在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写下了感受,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痕迹,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谁愿意再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评: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生:(读)“先生,请买盒火柴吧!……我给您去换零钱。”(屏幕显示珊迪请求“我们”买火柴的这部分内容)师:这部分内容谁读了都会被深深地打动,谁来谈谈有怎样的感受或体会?生:读了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小珊迪十分贫困,十分饥饿。他一开始是“请求”人家买火柴,当他们不想买时,就“乞求”起来。可见,他是多么…  相似文献   

11.
我执教《高大的皂荚树》,本着“以学定教”的理念,与学生一起和文本、作者展开了一次“对话”。下面是课堂实录的一部分。[片段一]师: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部分,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讨论。生“:皂荚树啊,你给了我们多少快乐,多少启迪。”这一句中的“启迪”在这里指的是什么?生“: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师: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仔细思考可以帮助你们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下面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请根据你们平时阅读的情况来说说。生:是启示、启发的意思。师:请联系实际再想想。…  相似文献   

12.
《鸿门宴》教学已近尾声,我请学生归纳人物形象特点。生A说:“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的人,他优柔寡断,造成了后来的悲剧。”生B说:“项羽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听忠言,咎由自取。”学生的分析正合教参,看来,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准备总结,一个不太响亮的声音传来:“我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明智之举。”我一看,是生C,一个平时最爱问一些牛角尖问题和发表奇谈怪论的家伙,不知又要发什么怪论,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我心想:已经水到渠成了,要不要再展开?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我原先没有准备到这个问…  相似文献   

13.
前一阵子 ,《大染坊》上映期间 ,常听到有学生在课下谈论。为了复习巩固有关的历史知识 ,等电视剧演完 ,我干脆留了半节自习课 ,让学生去讨论 ,同学们激情亢奋。我问学生们 :“你们喜欢剧中的陈寿亭、周涛飞他们吗 ?”“喜欢。”一位同学站起来说 :“一群很可爱的民族资本家 ,非常爱国 ,嫉恶如仇 ,是我们民族的精英。”“可是 ,陈寿亭是乞丐出身 ,他后来成为一个大资本家 ,染厂从济南开到了天津 ,那个日本商人藤井一直想把他拉过去 ,也说明他是个有实力的商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大背景 ,陈寿亭他们发家的社会背景怎样 ?”我的问题是有…  相似文献   

14.
赵挚 《湖南教育》2002,(11):48-49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的主要部分。先把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边读边标记你所认为的关键词句,并根据关键词句展开想像,然后,请把你想到的、悟到的告诉给大家。(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点思索,然后交流)生:我从“单薄破旧”想到军需处长身上的衣服又少又破,他的衣服穿了许多年了。生:军需处长本可以为自己准备一件御寒的棉衣,可他被活活“冻僵”了,这让我十分感动!师:你能抓住关键词,很有眼力!生:我从“光秃秃的树干”想到当时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师:你的感悟很独特。大家想一想,军需处长的棉衣哪里去了?请…  相似文献   

15.
在《巴黎公社》一章教学中,由学生阅读了课文之后,我向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普法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是一场法国企图扩张领土的战争。”一个学生立即举手起立根据教材有关内容能作了这准确的回答,本来可以令人满意了。但我还是抓住这个问题继续设问: “那么,这对普鲁士说来,又是一场什么样性质的战争呢?”  相似文献   

16.
学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如何处理、教育犯错误的学生,我们借鉴魏书生老师的做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简介如下:1.宣布做法。开学初,我把“我们的同学犯了错误以后怎么办”这个问题提出来交全班讨论,然后宣布自己的主张:“我提议,犯了小错误,罚他给全班同学唱支歌;犯了比较严重一点的  相似文献   

17.
巧设疑问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善于引导学生探求各类文章的精妙,应精心设疑,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把握课文、领略文章的奥秘。 郑振铎先生的状物散文《海燕》描写极为细腻,抒情绵延真切,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味出作者借燕子的描写抒发的思乡恋国情,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本文题目是《海燕》,作者当时又身处海上,他见到的是海燕,却为什么从描写“故乡燕子图”起笔呢? 学生们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并展开了热列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这样安排是独具匠心的:因为作者当时为了避开国民党的屠刀被迫远赴西欧,思乡恋国之情尤切,可以说乡愁一直缠绕于心灵,难以排遣,当他  相似文献   

18.
我在加拿大居住期间,有幸见到了国外小学生写作文的情况。我的邻居家有一个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一天老师给他们出了一道作文题《:你怎样看待伊拉克战争》。当时伊拉克战争正打得非常激烈,全世界的人都在关心这场战争,议论这场战争,所以老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当时我想,这个题目出给上学的孩子们,似乎太大了,若是让大人们来回答这个问题还可以。大人们可根据自己的立场、观点,发表一些不同的见解,如: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恐怖势力,应该打;美国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不应该攻击一个主权国家等等。可是,把问题交给一群上小学的…  相似文献   

19.
ABCDEFGH情况介绍一次,我去学校调研,听了这节随堂课。此课的教学内容取材于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解决问题”中的“怎么多了2个人”。课下我与教师进行了沟通与交流,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和想法。教学片断及思考一、创设情境师:三年级三班参加数学活动小组的有10人,参加美术活动小组的有9人,参加上述活动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生1:一共有19个人。生2:当然一共有19个人喽。……师:我很遗憾地告诉你们,你们都错了。其实他们是17个人,并不是19个人。为什么不是19个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研究的是重叠问题,这是我事…  相似文献   

20.
一天,我在教学《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时,刚出示课题,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吴老师,我想问一下,蜜蜂真的会引路吗?”这一问,打断了我的教学思路,因为我预先设计的是先教学课题中的“蜜”、“蜂”两个生字,再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没想到这小家伙先行一步了。我灵机一动,快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一问题,并兴奋地说:“这位同学真会学习,把老师的提问抢去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蜜蜂会引路的,有的说蜜蜂不会引路,各抒己见。我示意大家停下,说:“同学们,今天,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来进行一场辩论赛,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