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正成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我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路杰 《华章》2012,(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支撑.现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几点做法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冲破语文的“围城”,让学生的思维,让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新大纲明确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叶圣陶的一个重要语文教育思想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课程标准里说:“语文课程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5.
陈华辉 《中学文科》2009,(13):25-26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新大纲明确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叶圣陶的一个重要语文教育思想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课程标准里说:“语文课程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6.
反思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和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改理念:语文课程需要与其他课程沟通和整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罗黛萍 《教师》2011,(13):30-3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谈道:“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想语文教学中不妨来点“拿来主义”,这对促进教学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谈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时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提倡跨学科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0.
孙晓霞 《新疆教育》2013,(8):125-125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白素巧 《学周刊C版》2011,(6):162-16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利用“补白”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追寻课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赢得了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欢迎与青睐,成了许多教师增加课堂教学亮点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认为“网络化教育是各国21世纪教育的重要手段。”可见,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应改变我们的课程过于强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新颖、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给抽象的知识和形象的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罗梅 《考试周刊》2010,(6):17-1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活泼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有其特殊的规律,不能局限于课堂和课本。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生活的课堂中学习语文.在社会的大舞台中获得的知识,这应该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汤丽萍 《考试周刊》2012,(80):44-44
一、电子白板,丰富了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材,不仅仅包括教科书,还包括其他教学资源。而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可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是一个内容庞大的多媒体资源库,也可以为师生学习语文创设生动的情境。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鉴于此,在本校教研中我们充分运用视频展示台,  相似文献   

18.
卿波 《广西教育》2012,(33):7+12-7,12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这种新的课程理念和“大语文”教学观的指导下,语文教育专家明确提出了打破学科中心论的三个“四五十”(即四五十米的教学空间、四五十分钟的一堂课时间、  相似文献   

20.
李明英 《云南教育》2005,(13):12-13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设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其“综合性”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整合。设置这一学习领域,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目标”,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