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人万首绝句选》是清康熙年间“诗坛圭臬”王士祺(号王渔洋)编纂的最后一部唐诗选本(以下简称为“渔洋选本”)。该选本是对赵宦光、黄习远本《万首唐人绝句》(以下简称为“赵黄选本”)进行的删纂,对于清代诗学尤其是绝句领域的研究极有价值,故有必要通过对《唐人万首绝句选》的研读,弄清该选本的选诗特征与诗学思想。渔洋选本基本符合唐诗当时发展实情、以诗人诗作本身的造诣选诗。该选本虽选“四唐”之诗,以选录中晚唐诗人诗作偏多,但通过该选本对赵黄选本的删纂仍可窥见该选“略重盛唐”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古文约选》是桐城派始祖方苞为当时国子监学生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它不选先秦文和《史记》,主要选两汉、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是方苞古文理论的很好体现。其中评语较多地论述了作家创作渊源与风格的关系以及古文创作得失,是研究方苞古文理论的宝贵文献。《古文约选》的广泛传布,促进了方苞“义法”说的广泛接受,对桐城派的另一部重要古文选本《古文辞类纂》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选本”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价值,因为选本隐含且能传递选者的文学批评观。从选本中,我们不仅可以管窥到当时社会语境的面影,看出作品的艺术成就,还可以悟出选者的目的、喜好和文学观点。此外,对选本进行再批评,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价值。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独领风骚,古诗选本不胜枚举,而且各个选本又有所不同。从选本的差异中,我们可以发掘古代批评家借助“选本”这一批评形式表现出的人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观.进而探究“选本”这种文学批评形式的作用和影响,最终对“选本”这种直到现在仍然沿用不衰的文学批评形式和方法,形成正确的理解,获得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选了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上篇)。这是一篇影响很大的古文名作,很多文学选本都有收录。可是文中有一个词的含义.历来各家选本的解说或含糊不清,或言而无据.或注而不能令人完全信服。这个词就是“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谁何”。且看各家选本对“谁何”一词的解说——  相似文献   

5.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论虽不如创作,但亦有特色。可从“选本”,“诗格”、“评论”三个方面探讨。先说“选本”。选诗就是一种文艺评论的形式。选家总有一定标准和眼光,是通过  相似文献   

6.
高棅的《唐诗品汇》是明代一部重要的唐诗选本。高棅在总结前代选诗经验的基础上,为学诗者提供了最佳的阅读范本,更为后世的选家建构了有效的选诗模式:一部主流的诗歌选本,既要宏观地展现诗坛的全貌,又要清楚地标明这个时代诗坛的主导风格;借助于选本,选家必须在他人的诗歌作品和自己的诗学观念之间构建起一种动态循环;无论选古代诗歌还是当代诗歌,选家都应当着眼于“当下”,通过选本影响、左右“当下”的世运、风会。  相似文献   

7.
在韩文传播接受的诸多形式中,选本通常能充分体现出选家特有的“审美经验”与“期待视野”。文章主要从南宋时期几种传世选本的选篇、评点入手,探讨南宋古文家对韩文创作要领的认识和艺术审美的体验。而韩文南宋选本中所体现的新期待视野在古文审美观念的构建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乐府群玉》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思维的选本,它创造了两种选本批评样式:(一)以前有小序、一题多首而堪作范本的作品为全书之始;(二)双层“类聚”式地编次作家。此外,它突破了此前散曲选本简陋的样式,开创了新的局面,表现为:(一)单选小令,辩体意识加强;(二)标明作者、题目,并对作者“编次有伦,”文学史意识加强;(三)具有重当下意识的文学史观念。这些都反映了选编者高度的文学批评的自觉性,以及可贵的开拓意识。  相似文献   

9.
“经典的构成”与时代社会的变动及其现代性的逻辑息息相关,就选本编纂所涉及的八十年代文学经典化问题而言,其不仅表现在通常所谓的作品的经典化上,还表现在经典作家的确定、文学思潮的建构等几个方面。选本编纂不仅仅是在“选”“编”作品,其实也是遴选作家和构造思潮。特别是争鸣性作品选,就其所制造的经典而论,这是一些“开放式的经典”,其“经典性”正在于“相关性”属性的构造,以及因此而开创的话语敞开的空间,为各种相关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提供了多种可能,其“经典性”往往不会因为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很快消失。  相似文献   

10.
从选本“选界”变迁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变迁展开研究,能有效避免思潮流派等研究模式的不足,又能很好地协调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间的内在矛盾。如果说,20世纪50—70年代的选本编纂中选源和选域的宽窄表现出的是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区别和分化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选本编纂中,选源和选域的宽窄体现出来的则是地域空间分布中的文化政治学内涵。对一个选本而言,选源和选源的空间分布构成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其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重要指标,借此可以观察推测一个阶段或不同时代的文学发展脉络及其文化地理景观。  相似文献   

11.
选本并不仅仅是对所选文章进行的资料汇编,同时也以实涵虚地体现着选家的文学眼光和批评取向。通过两个选本在编选过程中对同一个作家的创作所做的取舍,会更明确地观照出各自的选录标准。就《昭明文选》和《古诗归》两个选本对陶渊明诗的选取,从诗的风格、神韵、结构等方面,结合选本序和点评中涉及的选录标准,对两个选本的文学观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12.
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所选受高榛《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试图整合高、李二选之长,选出“于唐诗或庶几矣”之选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仍表现出明代“尊尚盛唐”的主流选诗倾向。然究其选诗标准的生成,则与明末唐诗选本的时代评判有着重大关系。而其诗学理论则上祧严羽、杨士弘,近尊高榛、李攀龙,展现出一条明显的沿袭轨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用"选目比较"的方法,对宋词选本影响深远的《宋词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选目进行量化统计,以探寻朱祖谋、龙榆生二家选本选录标准背后的深层因素。统计结果显示,对于入围的宋词作家作品数量而言,后者数量略有减少,但作品数量明显增多;审美标准也存在明显差异,同样推尊南宋词人,前者尊吴文英,后者尊辛弃疾。分析发现,二家选本的差异,不仅仅是编选宗旨的差异,也与各自的审美标准和时代的学术风尚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新诗发展之初,涌现出一批以白话旧体诗为内容的诗歌选本。徐珂选取唐代至清代女子所作旧体诗歌中内容生活化、语言浅显的篇目,以求贴近白话新诗的创作标准。选本既体现了徐珂的选诗观,又体现了徐珂对历代女性作家群体创作价值的肯定,意在对近代女性诗人的创作进行激励。  相似文献   

15.
五卷本的《香港当代作家作品合集选》不能仅看作一种香港文学的选本。《合集选》既有编者们的在地记忆,也体现了他们大中华文学的全景视野,从而立在了历史的至高点上,堪称香港学者、作家建构香港当代文学史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当下琳琅满目的“书海”里,“文学选本”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特别是现当代文学“选本”,不仅不同的文体、流派、主题、时期、年度的作品选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而且因为作家、题材、选文的现实性以及市场机制的驱动(如排行榜)也显现出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和标示着文学及其市场化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论文从教科书的“选本”角度契入,联系编选实践对之做延展性的思考,以期将问题的探讨拓宽并进一步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床·井栏·辘轳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李白《静夜思》(一作《夜思》),写远客思乡,信口而成,意味隽永,耐人寻绎,在我国几于妇孺皆知。选家注家们编集选本,也几于无一遗漏。但于“床前明月光”一句的“床”字,均不作注,想来“床”者,卧床也,还不是人人知晓,就不必作注了。年来赏析文字很多,也确有解作“卧床”的。  相似文献   

18.
<正> 我总觉得,当一名诗歌选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倒不是由于选家必须具备一种“为人作嫁”的好品格,因为这种品格是任何一个正直的编辑都应具备的;选家之难,难就难在选。“选”就是“评”:假如缺乏卓越的判断力与鉴赏力,那就无法保证一部优秀的、综合程度很高的诗歌选本的产生。诗歌选家除了强烈的事业心,还必须拥有多方面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声“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呐喊,给已经走向穷途末路的桐城派古文创作判了死刑。随着新时期近代文学研究的深入,近代文学研究者对桐城派及其散文艺术做出了更为科学中肯的评价。但是,研究界几乎没有专门研究桐城选本,或无视桐城选本的存在,或轻视桐城选本的文化功能及其历史地位。我们认为,在桐城派中确实存在着继承肖统《文选》体制而编选古代散文选本的编辑现象。桐城派自创始人方苞、姚鼐到中兴之主曾国藩以及后学者黎庶昌等人,都以其古文选本对这一流派的发生和  相似文献   

20.
汉宋之争与中西之争对清代散文选本的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桐城派选本与非桐城派选本对汉学家、桐城三祖文章的评判各不相同,在选人定篇上颇有差异,即可见汉宋之争对散文选本的影响;中西之争一方面导致晚清《经世文编》系列选本的涌现,另一方面又促使一些选家通过编选散文选本来保存国粹,保存中华文明,以应对汹涌澎湃的西学浪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