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荷兰漫笔     
云王 《世界文化》2006,(4):32-34
阴露中的绚丽 冬季的一天,和几个中国学生一道从我们居住的荷兰城市出发到德国波恩参加一个会议。一进波恩,一个同学就说,不一样,太不一样了。我说,什么不一样?他说,你看德国人穿的衣服,再看他们盖的房子,和荷兰人相比差别多大。经他这么一说,我发现果然是这样。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人阳刚气十足,从外表上看,他们体格魁梧,人高马大,出于保暖的需要,浑身还长满了浓密的汗毛。从内在性格上看,俄罗斯人秉承了罗马文化的基因,好斗而且好战。俄罗斯人把决斗这项男人的艺术发挥到极致,在日常生活中,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也要通过你死我活的方式来解决。俄  相似文献   

3.
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接受了一次问询调查,其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你认为大学生应具务哪些技能,有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教授们为此提出了希望学生具备的10项技能和素质。有趣的是,它们与企业家对人才的期望和要求正相吻合。 这成这种共识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工作上出类拔萃、卓有成就的人,往往就是那些懂得如何学习,并且在一生中不断学习的人。这些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大都能始终保持领先。 下面就是美国教授提出的学生应具备的10项技能和素质。 一、写作技能 每一位教授,不论他教什么,都希望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郭栋 《世界文化》2009,(5):30-31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执导的电影《俄罗斯方舟》,一镜到底,再现了俄罗斯300年的历史。世界另一个大国——美国,她的历史不长,但西部的拓荒百年至少要看100张光碟再现美国精神——光荣与梦想编成一个大大的花篮。  相似文献   

5.
主编手记     
柯汉琳 《东方文化》2001,(6):127-127
我们都盼着中国早日拥有几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因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对于一个民族、国家以至整个人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中国人不太容易产生这种认识,但哈佛的学生却很有这种觉悟,他们常常趾高气扬地叫喊:“先有哈佛,后有美国!”  相似文献   

6.
曾有一个学中文的俄罗斯朋友对我说,中国人太喜欢“吃”了:商人谈判要在饭桌旁,朋友聚会要一起吃饭,就连恋人见面也免不了这道“重要程序”。吃饭,好像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的确,大多数俄罗斯人很不习惯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吃”上,他们经常简简单单地用面包、香肠和沙拉来打发一顿,节省很多时间。不过,正宗的俄式大餐同样有其精妙之处,让人过后难忘。氛围重于口味俄餐起源于法国。1717年,出访法国的彼得大帝初尝法国大菜,立刻钟情于这一美味。为了不出国门就能吃上地道的法国菜,他选一名法国厨师带回俄国。一时…  相似文献   

7.
今年我在莫斯科等地逗留了一个多月,有幸亲眼看到今日的俄罗斯。在这里,我以读书人的视野和执著,尽力争取给朋友们一个真实的俄罗斯观感。刚到莫斯科的前几天,最使我注目或凝视的是那些在大街上走动的俄罗斯人。他们那走路的神态、速度,匀称开阔的步伐,他们在生活中的来去匆匆,这一反映民族群体动态及精神的现象,首先在我心灵深处引起了一个触动。俄罗斯商店午休时间不营业,不到时间不开店门,俄罗斯什么地方都排队,而且排队时特别规矩,特别认真。这是俄罗斯人行为和意识高度规范的现象,这种品行和素质可能不是一两代人所能养成…  相似文献   

8.
在珍珠港的时候,遥望着碧蓝的天空,凭空想象着呼啸而来的是日本人的飞机,飞机上的太阳旗像是一目目血红的眼睛,怒视着地面上的士兵和水面上的军舰;那么,身边应该是狂奔乱窜的美国水兵,他们试图躲避着从天而来的子弹,仅仅在几分钟前,这里还是一片平和;鬼都不知道这天空中的日本人从何而来。刚才还是巍然状的ARIZONA号军舰已经开始下沉……可这不是1941年的12月8日,这是21世纪一个普通的风和日丽之日,天空中翱翔的是夏威夷的海鸥,身边是操着各种语言的游客。在我的脚下,在浅浅的水面下,就是那ARIZONA号战舰的遗骸。夏威…  相似文献   

9.
松林 《世界文化》2006,(4):35-35
在美国旧金山,有一群与纸为伍的人,他们设计不同的纸张,他们开设纸专卖店,他们教授如何以纸为媒材做成相框、笔记本等工艺品。这些以纸品为业的人,形成了一种新行业。  相似文献   

10.
到莫斯科不可不去红场,到红场不可不瞻仰列宁墓。在俄罗斯学习生活了近一年的时间,回国前终于有机会去莫斯科,去看一着列宁他老人家。 到达莫斯科后,我们一行四人的头一个目标就是红场。初见红场,我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红场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宽阔宏伟,但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见证着发生在莫斯科的重大历史事件。克里姆林官、列宁墓、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俄罗斯最大的商场环绕在红场的周围,述说着不同时期在莫斯科所发生的一切。列宁墓在克里姆林宫宫墙正中的前方, 1924年1月 27日装有列宁遗体的水晶棺安放…  相似文献   

11.
哈佛,是一种魅力。哪怕是匆匆的过客在这里停留片刻的时光就可以感觉到她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飘过哈佛广场,飘过遍布哈佛大街小巷的书店,最终飘向哈佛的各个学院。哈佛广场,每天都有数千人穿越这里,他们当中有手里夹着书本的学生,他们急匆匆地奔向下一个教室;广场上还有脚步悠闲得多的游客,游客们可能不知道:身边走过的吹着口哨的男子可能就是哈佛的大牌教授。游客们去了哈佛的书店。他们发现:这里的书店似乎有别于一般的书店,既有入门新生的课本,也有冷门的书。游客们去了草坪,不知哪位教授的讨论课搬到了草坪上,或许这就是你感兴趣的专业…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出国访问,一般地说,似乎都要西装革履,打上漂亮的领带,或者身着笔挺的中山服……。可是,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却身穿典型的中式对襟衫,脚登一双标准的中国布鞋,手持出国护照和登机卡,健步走上了中国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开往德国的国际航班。老人的这身打扮,不仅没有受到同机人的“冷落”,反而引起了许多外国人的兴趣;他们对他格外热情。他是谁?梁树年。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艺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还是中国山水画会副会长。梁树年教授是应邀赴德国慕尼黑举办个人画展的。他在慕尼黑也同样受到了极其热情的…  相似文献   

13.
在爵士音乐泛滥、迪斯科舞流行的日本,中国的凤仙功舞蹈却独放异彩,显示出中华民族艺术的魅力。 凤仙功舞的传播者是东京凤仙功舞蹈研究所阎仲珩、杨钤夫妇,他们原是中国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从师于著名舞蹈艺术家资华筠。 1984年他们相继来到日本。他们发现,各种舞蹈充满日本舞台,唯独没有中国的舞蹈。为了弘扬中华舞蹈艺术,他们决心开办中国舞蹈教室,向日本人传授中国民间舞蹈,使中国民间舞蹈在日本占有一席之地。两人克服了种种困难,用打工挣的钱,在东京开办了几所舞蹈教  相似文献   

14.
王惠云 《世界文化》2013,(1):F0002-F0002,1
纽约的一位教师决定表彰她每一个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她要告诉每一个学生他们对她的影响。她把学生一个一个叫到教室前面,首先,她告诉学生他们对她以及班级的影响,然后,她将一个印有金色字体的蓝丝带递给他们,丝带上写着:"世界因我不同。"她注意到学生们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决定开展一个班级项目,看看这种赞美会在社区产生何种影响。她又送给每位学生三个丝带,让他们将这种赞美仪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种菜     
虹雨 《世界文化》2007,(1):41-41
朋友刚从美国回来探亲,聚在一起聊到了他们夫妇在美国种菜的经历,听来颇有意思。中国的农家喜欢在房前屋后种点什么,美国人也一样。朋友夫妇看人家老美种菜也心里痒痒,于是开春伊始,他们便跃跃欲试,打算要种点东西,好歹也是来自农业大国,怎能落于人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鲁浩 《滇中文化》2002,(2):47-48
很久以前,苦聪山寨有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男耕女织,过着舒心的日子。几年后,他们有了三个儿子,甚是可爱,但还没等三个儿子长大成人,父亲就早早离开了入世,只有年迈多病的妈妈帮人洗衣、打柴和做些零活拉扯着三个还不懂事的孩子。  相似文献   

17.
日本人认识中国文化的五个阶段──沟口雄三教授访谈录张萍近年,随著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国外的一些中国学学者中出现了重新认识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倾向。那麽,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日本,在过去的各个时代是怎样引进中国文化的?又是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现在怎样看...  相似文献   

18.
小柯 《滇中文化》2002,(3):36-39
2002年春夏两季与历史上的任何一年春夏一样,天还是那块天,地还是那块地,照样日出日落,月圆月缺;照样更换着寒、春、夏、暑。可不同的是:中国名作家、艺术家逝世的人数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春夏都多。这些名作家、艺术家曾在中国坛、艺坛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曾经是一颗颗耀眼的星辰,他们的作品或艺术形象激动过千千万万中国民众,并永久地留在中国人民心中。谁也不知道他们竟然在这一年的春夏两季相继走了,成为中国学艺术界的重大损失。现将这些名人士逝世的消息汇集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19.
黄兴涛 《寻根》2006,(4):41-46
在日本近代汉字新词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除了中国驻日外交官、考察者和游历人员自身之外,日本人有没有直接参与这一面向华人的传播过程呢?如果有,这一过程开始于何时?他们都做过什么,对于他们的传播业绩、意义又该如何估计?这是我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最近,又读到一些相关的资料,故在此特以札记的形式将该问题明确提出,并略作分析,以供同道学者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笑话幽默     
教授的午餐一位正在思考问题的教授,走在从办公楼到餐厅的路上,一个学生走过来,要他解答问题,他不得不停下来。解答完问题后,他问那个学生:“你叫住我时,我是朝哪个方向走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好像是朝办公楼。”教授说:“噢,那好,我已经吃过午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