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曹植的人生在前后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前期的曹植是一个志得意满,风流自赏的翩翩公子,后期的他则在无尽的苦闷中挣扎.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苦闷的生命体验必然要在曹植的后期诗中反映出来.但由于各种原因,曹植的后期诗较少直接抒发苦闷,而更多采取了兴以抒情,比以抒情,托寓抒情,反衬抒情等多种方式委婉曲折地抒发苦闷之情.正是这些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使得曹植后期诗内蕴丰富,怨而不怒,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不但提高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的艺术水平,也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2.
曹植《洛神赋》写于黄初四年从京师返回自己封地的途中。自身饱受迫害、王兄的暴亡以及兄弟的分离等使得他内心充满苦闷和哀伤。洛神至善至美形象的精心塑造、君王与洛神.平等真诚的交往等表明,曹植是想借助人神之间真诚永久的精神之爱来排泄自己心中的苦闷.慰抚自己受伤的心灵,希望在这片虚幻的爱的世界里得到丝丝的慰藉和满足。这便是曹植创作《洛神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曹植诗文的不满与反抗因压迫情势而变化,当曹丕凶相毕露,情状急迫时,是直接抒愤;当情状缓和时,则多以怨妇诗和游仙诗出现。曹植后期的忧生情状也随着变化,由黄初时关注生命躯体存在到太和时关注生命精神状态。曹植以怨妇诗写由于君臣不偶而造成的怀才不遇。  相似文献   

4.
相关介绍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封陈思王。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反映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后期作品则反映其受压迫的苦闷心情,部分诗篇掺杂较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擅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而辞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曹植的弃妇诗,其前后期既有共同特点,如善于将抒情与叙事、写景相结合显得词采华茂;同时不同点也是很明显的,如所站的立场不同,前期的曹植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而后期则自拟身份展现其"臣妾意识",还有曹植前后诗风也呈现出相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特定的视角,审察了曹植极不平常的生命历程,认为主体实现、人生增值是曹植始终不渝的追求;其追求的自觉性和坚韧性体现了时代精神和个性特征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代是一个人格觉醒的时代,魏晋时代的文人,质疑传统的理论和价值观念,对人生、生命、命运有着强烈的欲求和留恋,也强烈关注自身的生活和价值,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内在人格的觉醒。这一切在陈思王曹植身上可以说是体现到了极致。本文着重解读了曹植前后期的个性人格。一叶知秋,由曹植这个极具代表性的典型,来窥见一个时代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人神相恋作为文学意象源远流长,彰显着生命兴发与礼防压抑的对峙,其内涵包含着对世界、人本身及人的生活的探究、批判和思考.<洛神赋>,既表现了洛神的旷世之美, 且相互爱悦;又传达了人神之间因人神道殊而不得不以礼自持,导致了爱而不能终相厮守的遗憾与怅惘,并且透露了曹植想借助人神之恋来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获得精神慰藉和情感补偿的愿望.曹植身上,儒、道、侠思想兼而有之,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相济性和开放性,造就了他只能"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 成一家之言"的人生宿命.  相似文献   

9.
童晓云 《陕西教育》2009,(11):92-92
汉末道教的兴起使养生与神仙思想盛行一时,以养生求成仙成为风尚,三曹的神仙思想受时代影响又有着各自的特殊性,曹操晚年信奉养生企慕神仙的目的依然是为了早年一统天下的儒家理想.曹丕信奉养生术但用儒家思想来抵制神仙信仰.曹植早年反对长生和神仙,后期因志向不遂而企幕神仙,用道家思想和游仙慰藉失落的心灵,却最终因其儒家理想始终不遂郁郁而终,他一生的苦闷和失落赋予他的神仙思想更为深刻的内涵,他的思想历程和解脱心中苦闷的尝试也有着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曹植的文学创作随着他的思想变化呈现出建安前、后期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而《释愁》则是他文风转变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曹植的后期作品《释愁》来关注他的思想嬗变。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谈论的曹植思想主要是指他对于人生、对于理想的态度。即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避。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是作者心灵、精神、情感、思想的真实写照,曹植生活在一个思想解放、社会动荡的建安时代,他所留下的诗文不仅是他一生内心情感变化的轨迹,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曹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历程,使其在中国文学史具有了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2.
洛神是我国古代的性爱女神。曹植离开洛阳到自己的封国去 ,心情苦闷 ,借景生情怀念洛神 ,但他怀念的并不是甄后 ,而是自己心中的情人———京师洛阳。  相似文献   

13.
曹植的英雄主义情结在其诗歌中有着非常生动的反映和形象的写照。揭示了诗人在曲折的人生历程中承载的孤独与寂寞、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不懈的理想追求。文章探索曹植诗歌中所体现的英雄主义情结。重新认定了其诗歌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曹植本人的出身、思想构成等多方面的联系,进一步肯定了其诗歌强烈的抒情性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曹植的英雄主义情结在其诗歌中有着非常生动的反映和形象的写照。揭示了诗人在曲折的人生历程中承载的孤独与寂寞、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不懈的理想追求。文章探索曹植诗歌中所体现的英雄主义情结。重新认定了其诗歌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曹植本人的出身、思想构成等多方面的联系,进一步肯定了其诗歌强烈的抒情性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由于鲁迅的翻译和热情传播,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产生巨大影响。鲁迅翻译《苦闷的象征》的直接动机是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文学理论课的需要,其深层动机则借《苦闷的象征》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传播自己的文艺思想。探讨鲁迅翻译、传播、阐释《苦闷的象征》的多元动机,为深入研究鲁迅前后期文艺思想的变化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厨川白村的创作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苦闷的象征》一书中。该书出版不久,鲁迅便对其进行了翻译,并且大为激赏。本文从厨川白村的创作论思想出发,分别从位于其思想核心的"苦闷"与"象征"两方面挖掘其与鲁迅创作产生的共鸣,探讨其对鲁迅20世纪20年代后期作品的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姚静 《作文》2023,(4):27-28
<正>曹植是建安文学的大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虽然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在诗歌方面的贡献。丁晏评价:“诗自汉魏以来卓然大家,上追骚雅,为古今诗人之冠,陈思王其首也。”这足以见得学者对于曹植诗歌评价之高。本文主要从五言诗、诗风、风骨等方面对曹植诗歌进行鉴赏。一、五言诗五言诗是曹植最为擅长的诗歌领域,可以说曹植成就了五言诗,五言诗也成就了曹植。  相似文献   

18.
《野草》是鲁迅用心灵铸就的诗篇,是其感情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从《野草》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20年代中期的苦闷、彷徨;发见其生命中的孤独、虚无、焦虑、矛盾、希望;也能悟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思想和特立独行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9.
作家强烈的生命意识往往使其作品有一种形而上的意蕴。曹植政治抱负无从实现、骨肉相残、亲朋无辜受害等独特的经历,使他比一般丈人对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和体验,从而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这是曹植诗歌取得巨大成就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曹植“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道德伦理生命价值观与残酷的现实际遇。环境的激烈矛盾造成曹植一生的生命悲剧冲突。这种生命悲剧冲突向外衍化成各种生命意识和情绪,曹植的辞赋便可视为此种个体生命意识的渲泄和表达。这种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表现生命中的个体生活境界;对国家、社会生命的深沉忧虑、关注;对“人”生命的关切;因道德伦理生命价值观无由实现而产生的各种生命情绪,这种个体生命意识的抒写恰是曹赋向屈赋复归的根源,也是曹赋在辞赋史上占据最主要位置的根本原因,但曹赋和屈赋在个体生命意识上又不尽相同,而这种差异又恰是两辞赋风格不同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