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产业梯度是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客观基础,有效承接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是中部地区加速区域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总结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基础上,运用产业梯度系数法分析中部六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得到各省应重点承接的产业。在中部六省产业承接的背景下,安徽省产业发展应与长三角产业互补,和中部六省错位发展,软硬兼施。  相似文献   

2.
2010年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到国家战略,至今已5年过去了,随着皖江承接产业转移事业的稳步推进,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升级到新阶段。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承接产业转移驱动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新的特征。以此为背景,对新阶段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特征进行分析,针对适应新特征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加速土地流转就是指加速土地由细碎化经营到成片的规模化经营的转变。为了加速土地流转,基于对安徽省阜南县土地流转的调查与实证研究,了解到农村承包地土地流转中存在不公平现象、种粮大户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等问题。对安徽省阜南县农村土地流转进行理论探析,论述了安徽省阜南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条件,土地流转的理论模型即博弈模型等;提出加速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政府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农村的宅基地实行市场化,促使农户向非农户转移,优化向非农就业户转移的途径,政府要尽力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不公平问题,农业保险保障制度要健全,要发展多样化的农村保险业。  相似文献   

4.
农地流转是安徽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农地流转概念进行介绍,对安徽省在转移产业过程中的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了农户结合公司、转让、转包、代种代耕等土地流转形式,并对安徽凤阳小岗村土地流转、合作化经营、企业化经营等多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同地区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应当地特点的土地流转模式,有效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经济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5.
选取1993 ~2013年安徽省的人口流动以及三大产业产值的数据,将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加以综合运用来分析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大产业与人口流动之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并且第二、三产业是人口流动的格兰杰原因,由此表明加工贸易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使得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省外转移减少,这为中部地区能够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在推动区域经济产业转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安徽作为中部省份,有着承东启西的特殊作用。本文在分析安徽所具有的产业转移优势的基础上,考察安徽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探讨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所实施的策略措施,期冀对皖江城市带发展方略的思考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的加快,中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为此,结合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从东中部产业结构梯度性、生产要素禀赋互补性两方面分析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可能性。并提出中部地区应抓住大好机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建立安徽省农村产权交易所有助于促进安徽省农村产权的有序流转,同时对于实现安徽省农民转型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近几年农村产权交易所的广泛建立,使得我国农村产权的交易日趋频繁。作为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省份,积极培育和发展安徽省农村产权交易所有利于更好服务三农,提高农村产权的配置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农村产权交易所同时也被称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村要素交易市场等。本文通过分析安徽省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促进安徽省农村产权交易所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河南省72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以合理行动理论(TRA)为依据,对农村生产用地流转主体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村生产用地流转主体潜在意愿有显著影响,农户决策理性仍然处于由“生存理性”时期至“价值理性”时期的过渡阶段,家人意见及已经流转者的意见对主体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农村生产用地流转政策制定要注意区分不同阶层农户特点,并与我国现阶段农户多样化的潜在需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基于河南省72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以合理行动理论(TRA)为依据,对农村生产用地流转主体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村生产用地流转主体潜在意愿有显著影响,农户决策理性仍然处于由"生存理性"时期至"价值理性"时期的过渡阶段,家人意见及已经流转者的意见对主体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农村生产用地流转政策制定要注意区分不同阶层农户特点,并与我国现阶段农户多样化的潜在需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纵观改革开放30年安徽农村土地流转的历史变迁,大体上可以分为萌芽、试点和探索、高潮和调整、加速发展和新时期发展五个阶段。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土地流转进程的障碍性因素。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土地流转的规模、进度和效率息息相关,加大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是推行安徽省土地流转进程行之有效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进一步完善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但是我省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完善,土地流转还面临较多的问题。当前,应通过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土地流转登记制度,构建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与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来完善我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市大杨镇岗西村"反租倒包"的调研,揭示了在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长期化趋势下值得关注的问题,认为土地流转长期化已具备条件,应关注中介的规范化与土地租赁价格和期限的合理化,并就影响当前农村地区土地流转长期化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4.
家庭生命周期、土地流转与农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行为是农业经济的微观基础,而家庭生命周期是影响农户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对福建省问卷调查为基础,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的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影响,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原有的农村土地制度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引导农地流转和适当集中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于土地流转的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在角色的演变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农地流转进展较快,在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基层政府与农民在互动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基层政府与农民关系的重塑中构建良性的互动机制和环境,实现政府职责与农民权益实现,成为了当前我国农地流转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解放前的安徽乡村社会,会道门种类繁多,基础雄厚。建国初期,安徽地方政权通过大规模的取缔会道门运动瓦解了会道门的组织体系。会道门具有极强的再生功能,在取缔会道门以后,新政权通过加强乡村社会控制、革新乡村社会组织、改造乡村游民阶层、重塑乡村社会信仰等方式,重构了安徽乡村社会。乡村社会的重构,遏制了会道门的再生和发展,使取缔后的会道门组织未能再次复兴而渐趋消亡。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稳妥解决"三农"问题的影响极大。稳妥推进农地流转,是构建新型土地生产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近年来,我国农地流转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了流转效果,一些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并由于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低,农地流转的可操作性差,风险较大。正确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完善流转配套政策和制度,有利于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的措施,规范管理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8.
土地问题是农村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其主要集中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上。文章就贵州省农村土地流转现存问题的主要表现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对如何促进其流转对策进行了微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