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列佛游记》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个18世纪的航海家,留恋出海,饱经历险;一个真理的求索者,舍生忘死,追求极至;一个人性方舟的守望者。通过潜文本研究,以反传统的批评手法再现格列佛的世界观嬗变过程,对于重新解读《格列佛游记》的主题意义和文学形象,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功能。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对《格列佛游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小说的讽喻性,对小说主人公格列佛形象的研究较少。整部小说是以格列佛的观察来向读者叙述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位主人公在语言、行为和心理方面的不断变化。本文就将在已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格列佛的社会身份和伦理身份的一系列变化来深入地研究这个人物。格列佛的形象深受18世纪英国社会的影响,也是斯威夫特自我思想的部分反映,对当时的英国政治、社会生活做了一系列辛辣的讽刺,格列佛形象的研究因此被赋予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对《格列佛游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小说的讽喻性,对小说主人公格列佛形象的研究较少.整部小说是以格列佛的观察来向读者叙述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位主人公在语言、行为和心理方面的不断变化.本文就将在已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格列佛的社会身份和伦理身份的一系列变化来深入地研究这个人物.格列佛的形象深受18世纪英国社会的影响,也是斯威夫特自我思想的部分反映,对当时的英国政治、社会生活做了一系列辛辣的讽刺,格列佛形象的研究因此被赋予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庄子》中塑造了大量的畸人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体上的残疾人;一类是心理变形的疯子。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有这两类畸人形象,可看作是对《庄子》中畸人形象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文化意义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讽刺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格列佛的一系列航海探险故事,讽刺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相似文献   

6.
“文学典籍的译介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话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对《儒林外史》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王际真译本译介过程中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两译本的成功译介经验,进而探究其对中国文学典籍“走出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相同小说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的译者通常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文章对《海军协定》20世纪初的中译本中的女主角形象发生变形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与21世纪的另一译本进行比较后指出:翻译策略的采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文化语境,在文化全球化加快的今天,为了丰富译语文化,异化是更理想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中人物与情节的比较,探求中西方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差异以及在各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9.
《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之作,其译介活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世纪之交达到高潮,先后出现了多个完整的英语译本,译本风格各异,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但都能传递原文的精髓,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国内外前辈翻译家的共同努力下,《牡丹亭》成为我国戏剧典籍对外推广的亮点。  相似文献   

10.
《格列佛游记》通过格列佛的观察、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英国的本质的认识。格列佛这个人物不单单是情节结构意义上的关键人物,也是传达作者思想的代言人,是资本主义社会里进步的资产者形象,是社会的异己者和批判者。  相似文献   

11.
建国之前,鲁迅形象的建构主要经历了“五四”时期、左翼时期、延安时期等三个阶段.由于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存在着差异性,鲁迅形象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面孔.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卡里斯玛典型”,鲁迅形象塑造背后蕴含着诸多革命性因素.鲁迅形象和20世纪中国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要想厘清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鲁迅形象是一个有效切入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2.
王林 《襄樊学院学报》2014,35(10):51-55
考察20世纪英美主要小说理论论著在同时期中国的译介概貌、译介背景及译作对中国小说理论与创作的影响。20世纪中国对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主要集中在20、30年代和80、90年代这两个时期,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译者个人或国家有关机构引进和学习异域小说理论的重要举措。研究认为,翻译目的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会影响小说理论翻译选题,20世纪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建设和小说创作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过富春江》和《国道飞车记》是两篇较为特殊的文学文本。它们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旅行者乘坐汽车展开旅行的体验,并记录了中西旅行者对不同文化的认识、比较与认同。同时,我们对这两篇具有跨文化文本特征的游记的解读,也可揭示中国现代游记文学与现代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汉斯·罗伯特·姚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史不仅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关性历史和作品存在与一般社会历史的相关史,也是作品与接受相互作用的历史.哈代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受到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语境、文学思潮和阐述群体视野的流变话语的影响.在中外文学走向对话走向交流的20世纪,哈代及其作品在我们这个遥远的文明古国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里以接受美学为契人点,探讨哈代及其作品由于不同的文化语境的影响在中国的译介及其研究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形象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问题,它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以文学特别是诗歌这一文学样式梳理20世纪中国文学形象塑造的历史脉络,在真实再现20世纪中国文学新的历史风貌的同时,描绘出中国形象塑造的发展轨迹,进而揭示其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有着"五四"时期以来以郁达夫为代表所塑造的"零余者"形象的影子,以王朔《顽主》中的"顽主"形象为起点,通过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梳理,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零余者"形象,旨在挖掘"零余者"在时代洪流中的深刻内涵,以期丰富和发展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边缘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吴慧敏 《文教资料》2007,(31):19-22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轰动世界的著名小说《飘》在中国60余年的译介和接受是一个历经坎坷的过程。从1940年傅东华先生首次把《飘》译介到中国以来,《飘》在中国经历了从一部通俗反动小说到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从傅东华的译本主宰50年到如今十几种译本竞争市场的过程。这一切变化并不是偶然发生,本文旨在以美国翻译家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反思《飘》在中国的重写史,透视相关的文化历史语境,考察不同时期各种形式如何通过"共谋"(collusion)完成重写,揭示其中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的制约作用,从而更好地阐释现象,深化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格列佛游记》作为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经典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主人公格列佛的一系列航海探险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丑恶进行了讽刺。本文在此对《格列佛游记》中运用的讽刺手法做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19.
晨望 《初中生必读》2009,(12):42-43
17世纪,欧洲各国盛行航海热潮,许多与游记有关的小说应运而生。其间影响较大的便是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他的同胞约拿丹·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格列佛游记》用类似纪实的手法,生动地记述了格列魔在海上诸岛经历的形形色色的事件,  相似文献   

20.
母亲形象是文学画廊里的永恒主题,20世纪四十年代,巴金在《寒夜》和《憩园》中塑造了形态各异的母亲形象,这些女性处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时期,在各自为人母的人生旅途中,经历了不同于传统女性所经历的母性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