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的知识与道德,到底是人的灵魂里固有的,还是教师把知识与道德教给人的?这显然是两个不同的哲学道理.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知识和道德是人的灵魂中固有的,教育是将知识和道德从人的灵魂中引导出来,这是教育的基本原理,企图把知识装进人的头脑是灌输而不是教育.教育引导的原则:言说是教育引导的基础,教育引导需遵循自然的原则,教育引导时要尊重求知者的意愿.  相似文献   

2.
魂"与"魄"都可以表达灵魂之义。"魄"字出现得比较早,但却表示月亮出生和月落时的微光,与"霸"通用,后来才在北方文化系统中表示灵魂的意思。而"魂"字表达灵魂,则多见于南方文化系统中。  相似文献   

3.
名魂·命     
一个人的名字与一个人的灵魂存在着一种不可思议的联系,呼唤一个人的名字可以控制一个人的灵魂,这是梅山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巫术观念。而根据原始人类的共识,灵魂可以独立于肉体之外,控制了一个人的灵魂,肉体就等于死亡了。因此,原始人类把自己的名字看得特别神秘。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灵魂问题上有两个不等式,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必须“运用的武器”,而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则是“武器的运用”。二是实事求是不全等于马克思主义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灵魂意义上的实事求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事求是,而是特指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联系,为着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策略问题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和实践过程。因而,只有符合先进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特征的实事求是,才是马克思主义灵魂意义上的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5.
试论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要论述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体系、辩证法的著名命题以及绝对认识的方法之后,着重讨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问题。与当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不同,本文指出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否定之否定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框架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世间人们常常提及拯救人的生命,却很少听到要拯救人的灵魂.人的生命是一种物质的实在,而人的灵魂呢?它看不见,听不到,且摸不着.人有没有灵魂?什么是灵魂?灵魂在哪儿?  相似文献   

7.
把教师看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然使其工作性质带有很强的规训性。在学校课程中,这种隐喻不仅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灵魂的规劝与控制,而且可能导致教师自身灵魂的失落。因此,教师应弱化自己在教育现代性进程中作为“大我的工具性地位,确立以师生对话为基础的“小我”的审美生存形象,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是一部优秀的灵魂叙事作品。从人道主义出发,审视人的灵魂,努力寻找灵魂寄居的精神家园,以实现灵魂的超越与救赎。一个祭师,随滑坡体一起消失,与逝去的灵魂为伴,不再离开。大化而去,归于自然,获得了生命的永恒,实现了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老舍与张天翼同以塑造市民形象而誉满文坛,被称为“双璧”。本文简要分析了老舍与张天翼笔下人物的不同点。老舍侧重于北方市民灵魂中的“柔弱”,而张天翼则侧重于南方市民的“愚腐”;老舍着意讽刺人物灵魂中的“苟且”,而张天翼重于人物“委琐”的特质;对洋化市民形象的讽刺,老舍批判了他们的“懦弱”,而张天翼则揭示了他们的“虚荣”。  相似文献   

10.
弗雷泽《金枝》中铺陈了灵魂出身观念在世界各地巫术社会中的种种迹象,而这一观念又实为巫术实践操作之一理论基础:灵魂离体,必要有所安顿处,或要招之回身,否则视为不祥。然而,西南民族的人类学资料表明,灵魂离体时会因内部性质的不同而产生分离。笔者运用彝族文献、民俗资料中记载的灵魂离体分离,与先秦文献中的魂和魄分离进行比较,详细诠释灵魂离体的情形,并重新审视先秦社会中,对鬼神概念及祖先祭祀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