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儒学成为思想界的热点,但是由于新儒家在思维上太过于依赖传统,并且对于传统和西方文化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读,加之社会参与性差,儒学的现代化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功,反而面临着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精神。文化精神引领思想变革,思想变革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变革。其中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汇,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现代化观念、现代化精神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精神在中华大地上互动交融的过程中得到扬弃与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神。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是根脉,现代化精神是方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加坡提出了“共同价值观”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其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重视国家、社会和家庭,同时尊重个人;儒家传统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继承和发展;和谐是重要的价值取向,要通过价值观教育树立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要采用多种德育途径开展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4.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儒学成为思想界的热点,但是由于新儒家在思维上太过于依赖传统,并且对于传统和西方化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读,加之社会参与性差,儒学的现代化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功,反而面临着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西北大学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之一。课程渊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张岂之先生主持的、为大学生开设的“伟大的祖国”专题系列讲座。该讲座的目的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张先生逐渐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最好的载体。1993年4月,张先生在《中华文化》杂志上发表《大学生与传统文化》一文,该文最后说:“我们的国家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进。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在现代化的伟业…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儒学缓缓复兴,其中新加坡的努力最为显著。杜维明这本《新加坡的挑战》,从教育的角度详细论述了儒家伦理在现代困境下的出路探索。他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一、对传统儒家伦理正面价值的梳理;二、提出暂时妥协与多元包容的策略;三、对未来新生和振兴的期待。这些设想已为历史所证明是可行的,有效的,对今日的儒学复兴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价值观伴随着社会转型发生的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大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爱国情感浓厚,但缺乏民族精神,同时新旧价值观更替引发大学生思想迷茫和困惑;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大学生爱国主义进一步深化,民族精神意识强烈,个体价值得到张扬,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盛行;20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同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陈鹤琴教学法形成于20世纪20—40年代,是这一时期中国教学法理论的突出代表,对当时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世界上也有独到的地位。陈鹤琴教学法针砭传统旧教育,融入了同时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以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加以创新。其理论精神对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经有过"普世辐射"的辉煌,对欧洲启蒙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的韩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成为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新加坡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新加坡继承  相似文献   

10.
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描述了20世纪的中国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对中国传 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创造性阐释,分别论述了儒家、道家精神对现代文学的深刻影响,显示了传统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这对于我们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因素,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精神,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进行了多次有益的改革尝试。实际上,课程改革是对原有课程价值的重新审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职业教育课程价值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一是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职教课程的核心价值为传承知识,提升文化水平;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职教课程的核心价值转变为训练技能,形成职业意识;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职教课程的核心价值体现为发展能力,培育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经有过“普世辐射”的辉煌,对欧洲启蒙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的韩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成为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新加坡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新加坡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3.
张立 《文教资料》2005,(22):128-129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但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传统的传授性教学模式和教育手段显然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引入新的课程模式,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学生创设研究、发现、创新的情境和氛围,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创新的意识,在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创新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应对  相似文献   

14.
杨爱红 《考试周刊》2013,(35):18-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家和电影的关系较之80年代有了很多微妙的变化,急于介入电影行业、成功踏稳影视和小说的两条船、试图抽身而出的小说家构成了电影改编领域的时代景观。以往研究者多关注作家"触电"所引发的小说家和电影创作的联姻,实际上,导演对当代知名小说家的疏离、小说家与电影的精神对立已经成为90年代以来重要的文化现象。分析这一文化现象,对于反思有着悠久文学传统的中国电影和当代小说、小说家之间存在怎样的共生与抵牾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该文先分四个阶段对20世纪儒学的沉浮作了历史回顾,预测了21世纪儒学的命运。文章认为儒学能否变革与儒学变革能否成功是两回事,儒学不能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主导思想,应以“大海能容百川”的心态来对待现代新儒家。作者预测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纪。  相似文献   

16.
要研究和警惕"普世价值"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讨论大致可以分三个层面:一是纯粹学术的讨论.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有学者做此类课题研究.他们主要是从儒家发展,从四小龙经济成功,从儒家的价值观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接轨的角度来从事研究,因而这里的"普世价值"主要是指中国的儒学或者说新儒家.  相似文献   

17.
乌托邦承载着人们的理想、希望,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中普遍缺少的就是这种乌托邦精神,而是拒绝崇高,追求感官刺激;玩弄文本游戏。这种情况的出现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关。  相似文献   

18.
新国家理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治学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在最为传统的国家理论方面。从国家和社会关系出发,吉登斯提出了新的国家类型即传统主义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和现代民族国家;新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诺思以国家目的悖论理论有力地解释了第一批现代化国家的得与失;而20世纪70-80年代很多国家的政治变迁则使亨廷顿等人总结出国家转型理论。本文结合中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验证这些国家理论的解释力与限度。  相似文献   

19.
北师大100年来的汉语言文字学,走的是既继承优秀国学传统,又为适应新形势需要而不断创新的道路.20世纪20-40年代,这里是富有革新精神的国学大师聚集的传统语言学重镇;50年代开始,学科点吸纳了新学术思想而发展出新的汉语言文字学,介绍了训诂学,确立了古代汉语课,建立了全新的现代汉语教学系统;80年代,呼唤训诂学的复兴,提出训诂方法科学化,在清理传统、探讨原理的基础上发展了古代汉语词义学,同时用梵汉对音和汉藏比较的方法发展了音韵学;80年代末以来,进行了面向社会、面向应用的现代化改造,解决了传统学科观念现代化、方法现代化,实现古今汉语的沟通,人才培养进入全新时期.  相似文献   

20.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在新加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八德"和五大共同价值观既是对儒家精神进行的现代意义上的转换和升华,又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更是新加坡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精神动源.作为儒学源头的我国,有必要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现代化转换,从而增强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