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三一年二月,柔石、殷夫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了。时隔两年,在烈士殉难二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一次写文章悼念烈士,题名“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文的字里行间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烈士难以忘却的深沉怀念和对反动派无比憎恨的悲愤感情。  相似文献   

2.
左联五烈士“在今天和明天之交”的白色恐怖里,以他们的鲜血记录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旗手鲁迅曾以深厚的战友情谊把这五位烈士称作“意识到自己前驱的使命,便首先发出战叫”的“战死者。”在这些战士兼作家之中,柔石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是颇有典型性的。从共性看,柔石和其他四位烈士都走过了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从革命民主主义作家逐步成长为无产阶级文学战士的道路。从个性看,柔石又有他独特的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曲折过程。鲁迅为孔另境编的《中国现代作家书简》所作的序中说:“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  相似文献   

3.
鲁迅怀着悲愤的心情 ,记叙柔石、白莽、冯铿、胡也频、李伟森五位青年左联作家不幸被捕、斗争和就义 ,歌颂了烈士们在反“围剿”中的战斗岁月和光辉人格。同时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相似文献   

4.
鲁迅怀着悲愤的心情,记叙柔石、白莽、冯铿、胡也频、李伟森五位青年左联作家不幸被捕、斗争和就义,歌颂了烈士们在反“围剿”中的战斗岁月和光辉人格。同时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相似文献   

5.
在纪念著名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诞生八十五周年之时,回顾近年来柔石作品的出版及学术研究情况,我们感到无比欣喜。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在大夜迷茫之中,鲁迅先生说过:“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今天,这预言已经完全实现了。 1980年十月,我院前身宁波师范专科学校举行了国内首次柔石研究学术讨论会,对柔石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初展探讨。根据当时柔石作品极难找到,柔石手迹(书信、日记及未发表的作品等)严重散佚,柔石同时代人相继去世的情况,呼吁有关部门抢救烈士的遗著、遗物,建议出版部门重新编选柔石作品,增加篇目,以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作家柔石(1902—1931)和他同时牺牲的其他四位“左翼作家联盟”的作家一起,一般称为“左联五烈士”,也因鲁迅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而知名。柔石在师范学校上学时(1921)起就开始写作,1928年在上海进入作家生活,到1931年被国民党逮捕杀害为止,时间不长,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留下了一定数量的作品。过去,他在中国的评价,例如说“左联五烈士不但是作家,而且,更重要的,他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他们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无产阶级的革命家,然后才是革命的作家。”那终究不过是作为殉难党员作家来评论的,还没有作过深入他作品世界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写的一篇悼念文字,写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七日至八日左联五烈士遇害二周年纪念日。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柔石、冯铿、白莽、李伟森、胡也频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鲁迅后来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每当朋友或学生的死,倘不知时日,不知地点,不知死法,总比知道的更悲哀和不安。”左联五烈士的秘密被杀害,确使鲁迅异常悲哀、不安和愤概。他当时就冒着被捕的危险,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柔石小传》,同时发表  相似文献   

8.
〔作家研究〕 柔石小传 鲁迅以93x年4月作)《二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1933年2月7一s日作)《南腔北调集》忆柔石 —纪念柔石遇难十六周年 林淡秋(1947年2月6日)《文萃》二卷十八期新文学的脚印(其中第三节为关于柔石的书话) 唐嫂(1947年8月5日)《文艺复兴》(中国文半 研究专号)关于柔石的一些事情 王静《文汇报》1950年6月23日文艺战线上的烈士 —上海市第一届文代大会特刊(二) 《文汇报》1950年7月25日我的父亲 赵帝江《文汇报》1950年9月20日 《大公报》1952年2月25日纪念五烈士 巴金《新民报晚刊》1951年2月25日柔石小传补遗 魏金枝…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左联”成立五十周年,明年是“左联”五烈士牺牲五十周年.在这些不能忘却的纪念日里,我们自然地想起当年中国左冀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前哨》第一卷第一期“纪念战死者专号”.这个纪念专号,即纪念一九三一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五位左冀作家和另一位左冀戏剧家联盟盟员宗晖.这是一份鲜血的记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今天和明天之交发生,在诬蔑和压迫之中滋长,终于在最黑暗里,用我们的同志的鲜血写了第一篇文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相似文献   

10.
左联烈士兼青年作家柔石的小说创作方面受到文学大师鲁迅的影响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争的事实。两位作家相似之余又有着不同之别,刻画知识分子的反叛意识中的突显其差异:鲁迅思考知识分子的反叛意识较为深刻和彻底,而柔石相对之则显反叛意识的软弱与浅薄。从对两者的《孤独者》和《旧时代之死》文本细读中可感悟出,柔石的思想及创作手法等方面虽略显青涩,但也突显其文学个性实力和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对“左联”五烈士的纪念性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道:“他(柔石)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文中的“迂”本来是贬义词,指人的言谈举止、行事处世拘泥于陈旧的准则,迂腐固执,不切实际,不适应新时代。而作者在这里却是用来颂扬革命青年作家柔石对旧社会恶势力寸步不让,坚贞不屈,对革命事业执着忠诚,耿直  相似文献   

12.
鲁迅对柔石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启蒙观念、关注重心与小说模式方面。鲁迅对柔石深刻的影响使柔石成为一个地道的人道主义作家,柔石向鲁迅的学习是成功的,他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为悼念“左联”五烈士而作,以记叙为主,兼发议论,字里行间充满强烈的爱和憎的感情,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也是一篇素有定评的好教材。在教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有所不知,随时学习,偶有所得,略作札记,点滴体会,不求全面。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左联”青年作家柔石、殷夫(白莽)、冯铿、胡也频、李伟森等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被秘密杀害,同时遇害的有二十三位烈士。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日,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刊号扉页上刊出德国进步版画家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这是鲁迅先生对柔石烈士的纪念。一九三六年,鲁迅在编选珂勒惠支版画集时,回忆到了这件事情: “这幅木刻是我寄去的,算是柔石遇害的纪念。”(《写于深夜里》) 可是,当年《北斗》编者丁玲同志的回忆却与上录文字小有出入。她说,在筹备创办《北斗》时,“除了文章,我想还应该有图画。我请求鲁迅先生支持,他叫我到他家去挑选。这是我和鲁迅先生来往的开始。我选了一张木刻,就是凯绥·珂勒惠支的《牺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左联五烈之一柔石,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上确实受到了鲁迅的深刻影响,但二者也有着不同之处,二者小说中知识分子死亡意识有着明显的不同。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对待死亡表现出以死反抗,柔石笔下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以死殉葬。柔石在思想及创作手法等各方面显得稚嫩,但稚嫩中也有自己的个性、实力和进取精神。从两者的文本对比中可感受到文学大师鲁迅的辉煌成就和青年作家柔石的努力奋进精神。  相似文献   

16.
1931年2月7日,五位“左联”革命作家李求实(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与林育南、何孟雄等十八位共产党员同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与“左联”五烈士交往密切的鲁迅也受到通缉,危在旦夕。在多年老友内山完造的帮助下,鲁迅携带家属,去日本人经营的公寓黄陆路花园庄避难。直至二月末,鲁迅才回到北四川路拉摩斯公寓自己的住所。就在这样严重的“白色恐怖”环境中,鲁迅仍无限真  相似文献   

17.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悼念文字。全文五段:第一段,写和白莽的三次会见;第二段,写和柔石的亲密交往;第三段,写和白莽、柔石在“左联”一起战斗;第四段,写柔石等的牺牲以及作者的悼念;第五段,写作者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全文的线索是明确的:写作者和几个青年作家的交往;重点也是明确的:写白莽和柔石。顺序呢?也应该是清楚的:前三段写烈士的生前,后两段写烈士牺牲前后,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也就是时间顺序写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第一段为什么写的白莽而不是柔石。从作者对他们了解的深浅和与他们接触的疏密说,应该先写柔石;从作者  相似文献   

18.
<正>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大批共产党人和其他革命志士,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国民党反动派反共的两个"围剿",即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他们查禁书报、封闭书店,通缉甚至拘禁、秘密杀害进步作家,无所不用其极,妄图在文化战线上剿杀革命,以维护他们对中国的反动统治。"左联"的五位作家(白莽、柔石、胡也频、冯铿和李伟森)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国民党杀害的。1933年,鲁迅先生满怀满腔悲愤,写下了情深意切的纪念散文《为了  相似文献   

19.
读了《语文月刊》1993年第8期上傅勉之先生《柔石的“迂”是贬词还是褒词——与张文斌先生商榷鲁迅对“迂”的态度》一文(以下简称“商榷”),很高兴。高兴的是它激起了我旧话重提的兴趣。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十二年前,笔者在《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1—12期)上发表了拙作《<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札记》,其中有一节谈到柔石的“迂”。结论是:“鲁迅先生赞美柔石的‘迂’”。论据是:①鲁迅先生用“(柔石的)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暗示:“台州式的硬气、方孝孺的骨气”就是柔石的“迂”的第一个含义。②柔石在“碰  相似文献   

20.
柔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知名作家。他犹如一颗灿烂的新星,光耀夺目,一方刚柔兼具的桥石,朴实顽强。他不只是一位卓有成效的多产青年作家,而且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前驱,中外闻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