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思政”理念是新时代军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顶层思维,必然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发挥育人功能,耦合思政课程的持续性与课程思政的深入性、思政课程的延展性与课程思政的专业性、思政课程的价值性与课程思政的使命感,巧妙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优势互补,进而达成军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中职校课程改革的极端误区,以哲学观点审视并分析了中职校课程改革的五大融合取向:学科课程与项目课程间的扬弃融合;多元课程与技能课程间的联系融合;项目课程与学习领域课程间的发展融合;模块化课程与系统化课程的矛盾融合。  相似文献   

3.
艺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极其重要,通过调研分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联系与区别,阐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从艺术院校教育教学实际和艺术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入手,系统梳理艺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优势和不足。立足现实,提出艺术院校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对策,以期为艺术院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4.
课程是集多种属性于一身的复杂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理念均是基于不同课程属性的课程话语,课程本质的经验属性与课程目的的实践属性必然要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与教学交往,而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开发则分别是课程实践的过程属性与课程功能的文化属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审视教师与课程关系的发展历史,可将课程与教师的关系大致分为:课程与教师分离观,大课程小教师观,教师即课程观,教师创生课程观.对课程与教师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厘定教师职责,明确课程分析,重赋课程与教师角色的意义.借鉴博弈方法论,吸收维持课程与教师关系动态平衡的合理因素,有助于构建课程与教师动态和谐的关系观.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生课程建设首先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规格和要求明确课程的目标定位,进而以此为基础和原则,动态而综合地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人课程与科学课程、系统课程与权变课程等关系。  相似文献   

7.
课程发展是内外部各种因素平衡的结果.课程的内部平衡主要是课程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在内容范畴中关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在空间范畴上表现为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课程的外部平衡涉及课程与社会、课程与人的关系问题,在课程基础和课程价值、课程管理中有相应反映.展望未来,为促进课程健康发展,必须深化对这些关系的认识,加强多学科课程基础研究、展开课程价值的批判与重建、促进课程平衡与多元文化教育以及重视课程分权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实施策略角度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开展多年,但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界)中仍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笔者认为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有两种错误倾向:第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扩大化。国内很多学者与一线教师都从课程整合的角度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称为课程整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为普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活动、教学制度与教学思想。其知识旨趣为描述课程与教学现象,检讨课程与教学价值,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变革课程与教学现实,建设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如何处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编写出系统、简明而富有弹性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课程与教学论学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英国大学与高中的课程衔接较为主动,注重基础课程与提升课程、学术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衔接内容与形式较为丰富,具备独具特色的课程衔接体系;中国大学的课程衔接则较为被动,以传统课堂为载体,强调基础性与专门性课程,衔接课程的内容与形式相对单一。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改革同其他任何教育类型的改革一样,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在课程改革中必然遭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或开发和理想课程的教学可能性等问题,在课程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基本依据与技术方法、理想课程与实践的教学可能性等一系列关系中,存在着:课程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应为"与"难为",课程开发符合课程规律的"应为"与"难为",理想课程与教学可能性的"应为"与"难为"等问题,处理好课程改革的"应为"与"难为"是深化高职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课程实施直接关乎课程质量,其实质是协调处理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的关系。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以处理结构与行动关系闻名,其对幼儿园课程实施具有启示,即要思想上确立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之间的二重性关系,努力挖掘、梳理课程实施中的结构性特征以指导课程实践,充分发挥课程实施中课程行动的主观能动性以建构更加适宜的课程结构,以此形成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的良性互动来保证课程质量和立德树人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融合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针对课程思政与课程贯通融合问题,提出了教师施政与学生悟政、践政深度融合的全程育人模式.基于此育人模式,研究了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融入PBL的必要性、基于PBL的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措施及实践探索.在基于PBL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通过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政意识;通过教学翻转,引导完善学生思政问题,通过学生践行思政,有效洞悉学生思想深处的思维和意识等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实施路径,实现教师施政、学生悟政及践行思政三位一体,实现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贯通融合.  相似文献   

14.
从教育的微观视角——课程的视角出发探索课程与文化的关系。这些关系包括:课程与文化冲突、文化整合,课程与文化生态、文化模式,课程与文化变迁、文化交流,课程的民族化和现代化等。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原则,接着说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实现条件,最后论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被动地纳入 ,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课程信息化 ,在实践上包括两个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化和学科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可以根据教师的因素来划分  相似文献   

17.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群包括:职业认知课程群、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课程群、职业技能课程群以及职业进程课程群。职业认知课程群涵盖职业性向课程、职业目标课程、职业设计课程;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课程群涵盖行业职业道德标准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法律基础课程。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中混同问题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当前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中的混同问题,从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及课程间存在的相互包含关系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指出:课程开发主体相同与课程资源共有是导致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混同的原因;课程形态主要源自于课程选择具有开放性、课程操作侧重实践性、课程时空具有灵活性、课程评价重视学生参与的选修课与活动课,是导致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混同的原因;两种不同课程类型的相互包含关系也造成了它们在课程实施中的混同。  相似文献   

19.
课程体系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核心。高职创新课程体系应追求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体现科学、技能和人文的融合,具有开放性与个性张扬等特征。创新课程体系应追求一种“融合”课程模式,即学科课程与技能课程的融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融合;实践课程与体验课程的融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融合;校本课程与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与课程:从疏离到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影响课程实践效果和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受哲学二元论、技术理性和科层化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基本处于疏离状态,导致了课程活动中课程实际意义和教师精神自我的双重缺失.良好的教师与课程关系应是二者渗透融合的关系,教师是课程的代言人甚至课程本身,课程是教师的生活与精神展现.通过教师对课程的生命化理解促成教师与课程互为条件的意义共生是实现教师与课程融合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