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网络时代到来,网恋正成为富有浪漫色彩和时尚气息的恋爱方式.有越来越多的红男绿女牵着网络这根红线,将爱情圆满"下载"到了现实生活.但是,翻开报刊,谋财害命、劫财劫色等犯罪活动把网恋当成作奸犯科"蒙面布"的案例也并不鲜见,虚拟世界里的真实罪恶足以让人不寒而栗.  相似文献   

2.
网络吸引了越来越多中学生的目光,好奇与兴奋撞击着他们的心房,网海沉浮,乐此不疲。在网海中每个人充其量只是一个流动的符号,轻而易举就可以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你可以千变万化,也可以随地蒸发,在现实生话中不敢想像的梦境,在网海中多可变为现实,因此网海中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形形色色的网恋闹剧。 网恋是什么? 有人形象地说,所谓网恋,就是一根电话线,两颗寂寞心,四目不相见,十指来传情。的确,网恋像一个美丽的泡泡,闪烁着七彩的光芒,但却一触即碎。网恋多是怕"光"的,你虽然能感觉到对方的存在,却不能真切地出现在他(她)的视野,因此你只能在网络中培育爱的花朵;网恋是一剂温柔的毒药,不饮寂寞,饮了更寂寞,喜忧交错,天堂与地狱往往就是一步之遥;网恋是一段虚幻的春梦,是草叶上的一颗露珠,更是抓不着摸不到的海市蜃楼…… 从本期起,河南大学教科院丁桂凤博士将给我们讲述一个个真实的网恋故事,与广大中学生朋友一起感悟网络情缘。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恋"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恋作为一种满足现代人情感需求的新型模式,在现代人的情感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并占有一席之地。对喜欢浪漫幻想、处于情感寻求期的大学生而言,网恋更是富有极强的诱惑力。大学生网恋因其特殊的年龄阶段和社会层次限制,在其网恋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和特定的网恋发展历程。面对日益普遍的大学生网恋现象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负面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引导网恋朝正向发展,帮助大学生趋利避害地对待网恋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网恋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它已悄无声息的走进中学校园,成扩大化的趋势,并且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因为网恋不是爱情,而我们的不少中学生们错误地把网恋视为脱俗的爱情,甚至把它当作真正的爱情,去追求它,尝试它。因此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种种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日益普及。一方面它带来了快捷方便,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中学生网恋”就是网络发展带来的问题之一。QQ上的朋友,有的一见倾心。随着热情来如风去如影,心便跟着飘呀飘的。与一个用文字堆砌起来的人朝夕相对,感受GG之倜傥,欣赏MM之芳容,网络里的确精彩纷呈,趣味盎然。但于中学生而言,却是刹那间的烟云。网恋在空前地张扬人的个性的同时,也从另一角度带给我们深刻的警醒。中学生涉足网恋,各有各的原因,有的人是休闲,有的人是为了排遣孤独,有的人只不过想宣泄一下自己心中的烦恼;也有人只是想找人说一说不想…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带来的交流方式的变革,上网在学生中成了时尚。以前,中学生只是对网络游戏感兴趣,但是现在我们却发现,有为数不少的中学生从“聊天室”的胡诌乱侃进一步发展到了网恋。网恋,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吞噬着他们。后面南昌铁路一中同学的几篇文章,就是对于网恋做出的令人惊诧,令人惶恐,令人醒悟的诠释。小作者们把网上经历,无论是兴奋、刺激、痴迷还是幻想、失望、醒悟,统统付诸笔端,展现了充满青春气息的灵气和个性,也表现了青春期的萌动和迷茫,更凸显了他们年轻的生命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尝试网恋,也许是中学生心灵世…  相似文献   

7.
谈这个问题前,我必须声明我的观点:咱们中学生网恋决非一种明智的举动。处于我们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大多也处于自我心理过度膨胀时期,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对事物判别的能力,因此也同时处于极易受欺骗的时期。网络是虚幻的,由于虚幻,人们在网上交流时可以把自己描绘得近乎完美。因而网恋也可以近乎完美———原本分明是“猪头”、“恐龙”,也许在网络中可称得上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中学生涉世未深,但又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选择了网络;加上青春期的萌动,便在网上选择了“靓妹”“帅哥”,开始了网恋。当然,对于某些成年人,到网上去…  相似文献   

8.
为伊消得人憔悴 上网,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网聊——网恋”,几乎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新公式,更成为新新人类的流行时尚。 权威调查结果显示:有过上网经验的中学生占其总数的48.6%,而有过网恋经验的则高达上网人数的52.2%,超过一半。另有消息称:2000年,中学校园的流行语之一是:“今天,你上网了吗?”2001年,中学校园的流行语又增添了这样一句:“今天,你网恋了吗?”那么,2002年呢?无疑,网恋的暴风雨会更加猛烈? 不可否认,网恋扩大了人们择偶的范围,也加快了恋爱的速度,更催生了无数现代时尚的荡气回肠婉约缠绵的恋歌,以至有人盛赞这是信息时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广大青少年受益匪浅;另一方面,许多青少年由于缺乏引导而沉溺于游戏、网聊、网恋,甚至误入计算机犯罪的歧途.解决此类问题,必须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推行"四结合"的青少年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建构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四结合"青少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研究个案,并且给出个案研究的六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笔者曾于假期做过中学生作文辅导班的工作,每天要批大约30篇中学生作文.在批阅作文过程中,常遇到"着""了"连用的难解的句子,彼时没有细做考虑,只是凭着语感划掉了"着""了"中的一个字.现在想来"着""了"用法是一个语法问题,既然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就有解释和研究的必要.下面举几个中学生作文中的例子: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