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诺冰  姜滨 《声屏世界》2022,(4):45-47,54
电影作品中不乏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导演往往通过话语和行为塑造出多元性格的母亲形象,将母亲形象具像化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红色电影中的母亲形象区别于其他题材电影中的形象,不仅作为情节发展的动力,更是一种意象表达,承载着家国想象和意识形态内涵,起到帮助观众接受红色思想,建立红色政权合法性的作用.文章以江西红色电影文本为例,...  相似文献   

2.
VR虚拟现实技术诞生后,以其强烈的沉浸式体验,成为新的视觉叙事媒介,顺其自然地应用到电影艺术中。VR电影对空间的充分利用也给叙事带来新的思考。基于加布里尔·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从空间叙事与主题、人物塑造和事件发展、意义共享三个维度对中外两个VR电影作品进行差异分析,一方面探求空间叙事理论与VR电影实践应用是否匹配,希望为VR电影的空间叙事尝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从空间叙事角度为VR电影的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华语武侠电影具有明显的"中国性"(Chineseness),其叙事与传播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叙事与传播。进入新世纪,欧美主导的国际影坛上出现了两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武侠电影,即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本文以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及文化话语构建分析框架对这两部经典影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李安的《卧虎藏龙》呈现高度的文化杂合与全球本土化叙事特征,即在中国传统武侠的江湖情仇语境下融合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呈现出一种侠义江湖和"理智与情感"的艺术糅合;张艺谋的《英雄》则呈现较低程度的文化杂合和全球本土化特征,但电影的核心思想具有高度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即,"家、国、天下、大一统"的价值观。影视文艺作品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对作品内容的批评阐释,还需考虑其建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通过对《卧虎藏龙》和《英雄》为代表的经典华语武侠电影的文化分析,结合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与文化话语的维度,可为当今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影像叙事与传播提供一个批评分析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王鹤 《视听》2018,(11):64-65
本文从电影叙事语境出发,以抗战胜利后到"十七年"这一阶段的抗日电影为论述重点,通过对比的方式阐述抗日电影在这一时期叙事主题的变迁,包括文化社会语境对叙事主题的影响、该阶段抗日电影叙事主题变迁的具体体现,最后提出该阶段抗日电影主题的变迁对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下抗日电影叙事所产生的启示,即以叙事语境为依托才能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挖掘出抗日题材电影叙事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谢晋电影中,一方面体现出强烈的现实精神,其题材与人物塑造大多源于时代审美趋向,具有很强的社会印记.同时,又呈现出明显的"戏剧性"特征.其"戏剧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叙事的戏剧化、人物形象设计的对比性、视听语言的象征性等三个层面.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外在创作环境的变化和时代文化观念的革新,谢晋电影中的现实精神和戏剧表征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但两者紧密结合这一基本的艺术品格贯穿其艺术创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6.
王朔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有四部王朔小说被改编为电影,这一年被称为"王朔电影年"。"王朔电影年"的出现是新时期中国电影商业化、世俗化趋向的表征,标志着中国大陆的文化空间的再次分裂与转型,以及中国影视文化格局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变化:从形而上学的精英话语空间过渡到世俗化的大众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电影国际获奖看新时期中国电影外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形象的传播载体,在对外文化传播、国家形象塑造上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中国电影频繁摘取国际影奖,但在一片繁华的背后显示出中国电影外宣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从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独立电影三人类影片入手分析其原因,并试图从政策引导、业界重心、人才培养和策略把握上探究下一步电影外宣的发展对策,探索如何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8.
金勇  刘家豪 《现代传播》2024,(2):93-100
电影通过将政治信息故事化并糅合到国家叙事文本中,从而塑造着国家形象并传递其政治价值。当前韩国电影影响力攀升,中韩电影创作从叙事文本与价值立意的偏差形成了在国家叙事与国家形象塑造上的不同。中韩两国都曾面临国家硬形象电影的传播困境与从单一性创作转向交融性国家叙事的转变。而韩国电影跳出以自我为中心和排他性民族主义表达框架后取得的成功,对中国电影创作如何更好地传递中华民族价值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影的共同体叙事往往聚焦于民族题材电影,其实中国灾难电影具有众多的共同体元素,却较少有这方面的研究。中国灾难电影具有血缘共同体、国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等叙事模式,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这些共同体叙事大多是交织在一起,体现出中国灾难电影共同体叙事的复杂性。中国灾难电影的共同体叙事也存在叙事冲突不足、叙事话语单一以及生态共同体叙事缺乏等。  相似文献   

10.
法国电影理论家麦茨认为,电影是一种会讲故事的机器,故事即导演与观众沟通的工具。因此,叙事是一部电影最为核心的任务。从叙事美学的视角(叙事结构、叙事风格、叙事空间)出发,对几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探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叙事手法与技巧上与华莱坞"作者电影"一脉相承,其超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逼仄的叙事空间与反常规的叙事结构相得益彰,在工业化的电影生产模式下给观众更深层次的美学体验。  相似文献   

11.
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它用生动形象的符号将一个文化形态传播出去,比单纯的文字更能达到文化间沟通的目的。本文以张艺谋的三部商业电影文本为样本,用文化传播学的视角解读之,运用"冰山理论"观察其在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社会科学形成了"空间转向"的热点话题,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是"空间实践"的产物,不是单个、孤立存在的。本文将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福柯的"话语、空间、权力"理论为基础,将华莱坞艺术电影置于整个电影生态环境中,从话语实践与空间生产的角度,试图探寻华莱坞艺术电影在话语实践中如何能动地建构"表征的空间",其中有何隐喻?电影本身作为一种"空间的表征"又如何参与到媒介生态的建构中?与福柯所认为的权力有何联系?空间维度为我们理解华莱坞艺术电影提供了一个重要视阈。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年《战狼》、《战狼2》、《红海行动》等电影的票房口碑双丰收,国防军事电影重新回到主流观众视野。作为新军事电影的代表作,这几部作品不仅在制作水平和类型叙事上实现对传统军事电影的超越,同时还塑造了几位大放异彩的女性人物。这些女性英雄的出现,打破了军事题材中固有的性别印象,借由女性形象与国家形象同构的策略,对好莱坞叙事程式中的东方主义式男性霸权话语予以有力回击。  相似文献   

14.
自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影电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原来的内容题材单一变成了现在的多元化丰富化发展。尤其是我国的电影业,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自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拍摄了不少题材的电影,有的还获得了国际大奖。可以说中国的电影业在近些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把电影看做是传播华人形象的工具的话,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所做出的努力又是远远不够的,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传播促成的媒体全球化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大众传媒的影响,而电影又是进行文化传播的最好手段。中国电影中所塑造的华人形象直接影响到世界对华人形象的认知。所以从文化传播的方面考虑,中国电影无论是在选择题材还是塑造人物形象上都应该把国际影响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15.
高凯 《新闻世界》2013,(4):232-234
乡土电影对我国的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它通过影像叙事呈现了农村人文景观,塑造了农民艺术形象,表达了深刻的主题思想。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影的创作与生产逐渐走向商品化,乡土电影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了危机。为了更好地发展乡土电影,实现乡土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视性的和谐统一,本文将从叙事镜头、主题思想和农民形象三个层面探讨与研究如何运用现代影像实现乡土叙事的成功传播。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面对西方媒体的错误论调,如何对外塑造真实正面的国家形象变得尤为迫切。数据显示,战争电影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和可观的经济收益,已成为国家对外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扎根搭建超文本框架类目,利用大数据技术辅助进行内容分析,依据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类目间显要性并探析内在关系。研究发现,塑造国家形象应建立在国际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基础上再角度化叙述真实历史;在故事情节中设置与引导议题来突出本国所提倡的文化价值;以人物能指构建国家形象所指;在话语表达层面,应当以散点线性的叙事方式,简洁流畅地讲清楚战事的过程和细节,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自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影电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原来的内容题材单一变成了现在的多元化丰富化发展.尤其是我国的电影业,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自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拍摄了不少题材的电影,有的还获得了国际大奖.可以说中国的电影业在近些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把电影看做是传播华人形象的工具的话,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所做出的努力又是远远不够的,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传播促成的媒体全球化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大众传媒的影响,而电影又是进行文化传播的最好手段.中国电影中所塑造的华人形象直接影响到世界对华人形象的认知.所以从文化传播的方面考虑,中国电影无论是在选择题材还是塑造人物形象上都应该把国际影响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8,(6):83-88
在近年来承载主流文化的华语电影中,"异域"作为一种新的形象被加以突出,成为电影叙事和传播策略的重要依托对象。异域元素的呈现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和传达具有重要意义:活跃于异域版图的中国形象表征了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与异域的对话和互动完成了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对西方的"反书写"。此外,异域元素的添加,是国产电影对外传播的一种努力,也是在传播效应和商业收益上吸引观众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电影《金刚川》的人物、故事、话语和立场四个方面归纳其叙事策略的创新,解读其如何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核心观念。《金刚川》中运用了普通群众的叙事视角与非线性多视角叙事手法,"小切口、大时代"的微观叙事,大量的方言与谩骂语以及采用普适的人性代替对立的立场,这四方面的经验可为今后我国主旋律电影创作提供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好莱坞电影的质量观主要从价值观念、剧本创作、技术制作、形象塑造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从民族文化、文化产业、观众三个角度详细分析好莱坞电影高质量形成的原因以及好莱坞电影品牌传播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