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录用心灵品读——我上《记念刘和珍君》执教/窦爱君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本)第六课《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比较长、有一定难度的课文,我虽然已教过几遍了,对那种常规的教法却一直不太满意。这一次,我想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教法,于是备课时干脆扔开“教参”,像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一  相似文献   

2.
资料     
刘和珍于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被害前二日,作了最后一篇英文作文《在大学的社交生活》。现录出几段,以助于对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理解: “人常说,学生时期为最快乐之日,但是我不敢赞同。我相信世上永无快乐之日,而学生时期亦多纷扰。” “譬如,吾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自从我进校以来即永未见宁日。我不敢回忆我在校过去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4.
答读者问     
语文世界》主编老师:您好!此时此刻打扰百忙中的你真是不好意思。我是广西自治区柳州地区高中的一名高三学生。我们和老师争论一个问题,意见不同,想向贵刊请教。问题是这样的:高中第一册有一篇鲁迅先生写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中有这么一句“但她还能坐起来,一...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指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初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刘和珍君的的确确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却被鲁迅“逐出了师门”呢?剖析句子中的两个中心语——“学生”  相似文献   

6.
鲁迅杂文目前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计有《纪念刘和珍君》等十篇。这些杂文是作者在不同时期,为了不同事由,针对不同人物而写的。同是杂文,但却具有不同的特色,因而在教法上自该有所同,也有所不同。《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觉得比较艰深的一篇。本文即拟探究一下,教《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杂文,需要突破一些什么样的困难,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杂文和小说不同。尽管杂文的语言是形象的,有时也刻画人物,甚至也概括了一种典型,但入手便分析人物,用处理小说的方式来处理杂文是不相宜的。要看  相似文献   

7.
<正>鲁迅先生不愧为文章高手,同样是写纪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硬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他纪念文,情感单一,悲贯始终;而《记念刘和珍君》,则情感复杂,多味杂陈——有悲,有愤,有省,有恨。一、悲千古纪文(祭文)皆写悲,《记念刘和珍君》当然也写了悲,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让我们先看看历史上的一些纪文(祭文)名篇吧。中国古代有三大祭文: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相似文献   

8.
《记念刘和珍君》中“纪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是本文一个教学重点。我在讲授这个问题时,要求同学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找出关于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同学阅读思考后,分别表述为:“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女师大风潮中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女师大复校时,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为声援外交欣然前往执  相似文献   

9.
<正>鲁迅先生撰写《记念刘和珍君》,旨在纪念刘和珍君以及跟刘和珍君一样被残忍杀害的青年学生们。文章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着鲁迅先生内心汹涌的情感矛盾。多处使用了转折句式,维持着文章字句间隐形的热度。叙述和议论的语言颇为冷静,但抒情的地方又热烈而深沉。一、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情感矛盾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只是记叙了作者和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并不是人物整个精神风貌全面完整的描述。刘和珍君到底是怎样一位青年,林语堂先生的杂文《剪拂集》有记述。“三·一八”惨案时林先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学校教务长,刘和珍是当时英语系学生并且是校学生自治会主席,他们的交往甚密。刘的牺牲也让林先生深为痛惜。在同年三月二十一日,即刘遇难后三日,林先生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该文对刘和珍记述较详。  相似文献   

11.
《记念刘和珍君》所涉及之事件经历史本事还原,呈现出了异于原文本的更复杂的时空叙事。进一步追索《记念刘和珍君》相关文本并进行谱系化的解读,可以揭橥鲁迅行文中悲愤之情的多元内涵。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留白既有其对己之“愧”,也有对某些群众领袖之“恨”,更有其特殊的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情感异常丰富、意义十分深远的散文。为了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历史,认识刘和珍等青年,真正读懂这篇课文的情感与意义,我在教学时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即将课文与鲁迅先生学生之一的石评梅的《痛哭和珍》、当代北大学者余杰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七十二周年祭》放在一起对照阅读,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互为补充,互为印证,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记念刘和珍君》并不仅仅是一篇记念性的文章,它里面其实包含了作者的矛盾和反抗绝望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偕行社祭文》的争鸣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指引下,在批判“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的高潮声中,绍兴新发现了一篇《偕行社同人悼刘和珍烈士〈祭文〉》。关于这一《祭文》,是否系鲁迅佚文,尚有争论。但它毕竟与鲁迅的战斗杂文——英雄史诗《记念刘和珍君》有  相似文献   

15.
导读《记念刘和珍君》,除了必要的交代、提问、点拔、讨论外,我针对课文特点,着重从调动学生情感、创造课堂气氛入手,从三个方面精心设计了课堂语言进行导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引入情景《记念刘和珍君》开头从追悼会写起,用一个长句作交代,十分浓重地渲染了悲痛气氛。在导入课文时,我用几句话强化了追悼会的气氛:“同学们,现在我们把时间倒回到一  相似文献   

16.
贵刊去年刊载的《鲁迅作品字句岂能轻易改动》一文(作者高风云、刘瑛莺)所持观点,本人不敢苟同。我认为将《鲁迅全集》中的“我在十八日早晨,我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改为高语第一册《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妥当。着一个“才”字可谓锦上添花,妙笔传情。  相似文献   

17.
《记念刘和珍君》备课会后,我又回忆二十二年前一次与许广平同志通信的往事,不禁潸然。那时,我作为语文教研组长主持了一次规模颇大的观摩教学。为了揣摩鲁迅这篇名文的立意,紧扣字词句篇,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有哪些地方值得纪念?课文为什么从追悼会写起,不从刘和珍的生平写起?怎样体会作者“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等心情呢?……当时,我就“去年夏初杨荫瑜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事实(包括许广平在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必修五课本选录了鲁迅先生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被公认为比较难教的课文。怎样在新课标的视野下教出新意,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相似文献   

19.
这两天在上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早晨第一节语文课,我让学生集体朗读《纪念刘和珍君》中的第四部分,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我听到一丝不和谐的音符:一个学生用着怪异的腔调漫不经心的读着,与周围的气氛显得格格不入。我皱了皱眉头,没有中断读书。待到读完,我不动声色地把那个学生叫起来让他把这部分重读一遍,他不解地看了我一眼,依旧用那副调子读了一遍,学生哄笑起来;读毕,我让他再荤读,又是一阵哄笑。  相似文献   

20.
看了贵刊去年第八期“疑义相与析”栏中的短文《是揭露不是赞扬》后,我对“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这种看法不能同意。我认为:《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一句既是对段瑞祺执政府屠杀学生罪行的揭露,更是对刘和珍等三个女学生的颂扬。每当诵读到这句话时,我心头充满着激动,眼眶满含着泪水,对牺牲在反动派枪口下的刘和珍等三个女子便肃然起敬。如果要说“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反语,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