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晚上,妻在批改作业,她把一个作业本摊到我面前。这是一个小学一年级孩子写的日记。这天,妻布置的作业是用“最”字说几句与亲人有关的话。这孩子的第一句话是:“我最爱妈妈。”第二句话———“我最()爸爸!”原来写好的字又擦掉了,仅留下一点难以辨认的痕迹。用括号把感情隐藏起来,只有那又粗又长的感叹号,表明感情是多么强烈。妻想在括号里帮他填写一个字,我说:“这个字,他是不敢写还是不会写?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字?应该把准了他的脉。”于是,我与妻拜访了他“最爱”的母亲。他的母亲给我们讲述了他们家的故事。她和孩子的爸爸G原来是大学…  相似文献   

2.
猜猜他是谁     
我经常教孩子做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现介绍给大家。教师先给幼儿猜“小朋友,我班有一个高个子小姑娘,扎着一条小辫子。她呀,下课时就喜欢帮老师扫地。你们猜她是谁呀?”我把班上某个孩子的  相似文献   

3.
让儿子每天叙述他的幼儿园生活,培养他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1984年,儿子刚3岁,我就考上了辽宁大学干部脱产班,离开大连到沈阳学习。担心妻子一个人带孩子忙不过来,我说:“把儿子送长托吧!或者请老人帮忙带一带。”她说:“还是我自己带吧。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怎么好把责任推给他人呢?每天见到孩子,教起来才会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4.
杨展 《课外阅读》2010,(5):36-37
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他曾写下豪言壮语:“我,不要做涧底静止的石子,任时光如水自梦里流泻而过:我要做就做那参天直立的树,根深深地扎进黑暗的泥土,枝高高地伸进光明的苍穹。”  相似文献   

5.
《学前教育》2006,(6):36-37
美术课上小语带来了一盒崭新的水彩笔,恰好同桌的挺挺忘了带,希望能借来一用。看到此情景,我温和地对小语说:“同伴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愿意分享的孩子才是最棒的!”不知道是慑于教师的“威严”,还是我的“语重心长”感染了她,小语嘀咕了一句:“他总是这样。”然后很快就把水彩笔借给了挺挺。我表扬了小语,并教育其他孩子向她学习。  相似文献   

6.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要作个怎样的教师?这是10年前初登上三尺讲台时,李亚敏经常问自己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深深地影响着她,“好老师要时时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爱学生”成为李亚敏的座右铭。回忆工作的点点滴滴,整理着纷繁复杂的思绪,“教育就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教育就是情感与情感的碰撞”这段文字如春蚕破茧般撞击着她的心,因为,她正是在用心灵解读“教育”这两个神圣的字眼。  相似文献   

7.
在偏僻的桐木山区,绽开着一朵绚丽多姿的菊花,跃动着一个顽强高洁的灵魂。她就是“全国优秀教师”、上栗县桐木镇小学的谢菊华。   1971年 2月,年满 18岁的谢菊华初中毕业在家,非常担忧自己的前程。一个意外的机会让她兴奋不已,她被桐小聘为代课教师。教书是神圣的,她从小就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教师。如今,终于如愿以偿了。于是,她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走上了教育岗位。她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把生命的光和热献给教育,献给孩子们。”   谢菊华一向认为:“没有合格的教师就教不出合格的学生,要充实学生必须先磨炼自己。”…  相似文献   

8.
<正>感动是一株野花,不经意间,它就满满地充斥在我心间;感动是一树花开,芬芳四溢,弥漫在每个人的心田;感动是一片花海,放眼望去,如绚丽烟花绽放我心。我的心中绽放着一朵感动之花,他的名字叫作奉献。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山区孩子,她为了保护两个学生而献出了双腿。他们都将自己无私地献给了教育事业。不管是汪金泉、张丽莉,还是那些更普通的人民教师,无一不把自己的心血奉献给了学生。犹记得那些  相似文献   

9.
教育需要爱     
许多有成就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都非常重视师生关系,并把师爱看作是教师的基本美德。孔子主张教师对学生要“仁爱”、“诲人不倦”。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他把热爱学生视为教师劳动不可缺少的道德要求。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特有的一种职业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行为,更是德育工作所不可缺少的力量。下面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各种报刊杂志有关“现代女性”的话题很多,有关“女教师的形象和角色定位”谈的似乎并不太多。人们对教师的评价和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因为是女性或男性而有差别,也就是说,女教师到底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她首先应是一个教师的形象;教师是什么样的形象?就这一问题我曾问过一位朋友,他说得很简单。他说人们谈起教师首先还是很尊重。这就是说,教师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树立起一种形象,这形象是值得尊重的:他们把挚热的爱无私地献给每一个学生,既是敬爱的师长,又是可信赖的朋友;热爱本职工作,把渊博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办教育》2004,(9):66-67
11岁的晓冰最近很难过,因为她的父亲母亲不让她自己上网,她和父母为此争执了好几次。晓冰的父亲是位大学教师.已经有4年”网龄”。他说,我不是一个思想僵化的人,孩子上网还是我引导的,但网络太复杂了.鼠标一点.不知道蹦出来啥。  相似文献   

12.
我们班有一名性格内向的女孩雯雯,不爱回答问题而且声音特别小。一次接力朗读课文,轮到她了,我心里一犹豫,还是决定让她读。我用目光暗示她,她怯怯地看着我说:“老师,我读得慢。”我笑了,抚摸着她的头说:“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着急,慢慢读。”她读得真的很慢,几乎是一字一字地读下来的,而且声音也很小。读完之后,我第一个鼓起了掌,孩子们也都为她鼓起了掌……课下我想,假如我不给她朗读的机会,也许这个孩子会把自己永远“包裹”起来,封闭起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每个孩子的心灵都需要教师加倍呵护。这节语文课,我学会了…  相似文献   

13.
爱的感悟     
李静 《山东教育》2009,(1):119-120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爱孩子看作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德。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们。”转眼间,我已经做了八年的幼儿园教师,我不断地在思索: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爱孩子?回想八年来日复一日平凡而又简单的生活,我对“爱”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一个班里,总有比较特殊的孩子。在我们班,刘家岐算一个。家歧小朋友在班里是“老大”,因为他囊括了好几个“第一”:年龄第一,学龄第一(因为上了两年大班),个头第一,当然“调皮捣蛋”也是第一。总之,除了学习不是第一,其他各项都是第一。记得刚开学的那一天,园长打来电话让我到二楼楼梯口接一个新孩子,我当时觉得好笑,干吗到楼梯口接孩子啊?到了才明白,能把他“弄”到二楼楼梯口,已经是不容易。家岐紧紧地抱住楼梯口的栏杆,坚决不往上走。我“一哄二骗三引诱”,最终还是让园里的男教师帮忙硬把他“扛”到了三楼。跟家歧的第一次交锋,我败得很…  相似文献   

15.
前两天,接到远在南方的朋友敏捷的电话,声音里透着万分的焦虑。她说:“你把荦荦弄到你那里去住几天吧,这孩子真把我急死了。”荦荦是敏捷的女儿,刚刚考到武汉的一所大学。我就住在武汉市,放假本来约她到我这里过,结果她说妈妈让她回家,就飞回去了一趟。难道出了什么事情?失恋,还是……“都不是。”敏捷好像有些犹疑,“是这样的,我和她爸爸——对不起啊,我连你也一直瞒着的——在7年前就离婚了。那时荦荦还很小,为了不伤害孩子,我们就没有告诉她真相,大家还是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我和她爸爸也都没有再找人,只是……”什么?离婚7年还瞒着孩子、…  相似文献   

16.
这位母亲:你好!许多母亲在新家里任劳任怨,就差点把心掏出来了。可是结果呢?孩子只是表面温顺,等到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还是生疏和不接受,让后妈心寒和委屈。遇到这样的情况,怎样防止造成恶性循环呢?建议你这样做:1、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要自己以阿姨的身份去家长会就答应她。不编辑老师:你好!我是一个8岁小姑娘的后妈,前几天孩子他爸出差了,学校要开家长会,我只好参加。谁知一向温顺的孩子居然说:“拜托,你就告诉老师你是我的阿姨得了!”前几年,我和她的父亲结婚了,当时她还是个4岁的小姑娘。这么多年为了这个家,我呕心沥血,差不多把心都掏…  相似文献   

17.
天使的电话     
当他再一次接到这个拨错的电话时,又听到那个小女孩的声音:“我要找爸爸”,他已经熟悉这个童声了,他轻声细语地说:“你是不是打错了?”“没有呀,是妈妈告诉我的。”女孩子说了个手机号,果然是他的。一会儿,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他从电话里听到女人把女孩支到旁边,女人先是说了几句致歉的话,然后说:“我和孩子的爸爸已经离婚,可我们没有让孩子知道,我只对她说爸爸到外地工作了,她经常想起她爸爸,要我把她爸爸的电话告诉她,可他并不想见到我们母女,也没有把更换后的新号码告诉我,有次孩子逼急了我随便编了个号,不想刚好与…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低年级的一堂说话课上,教师让学生用“我爱……”造一个句子,并且提出了一个附加要求,就是不准说重复的句子。这样一来,当第一个孩子说了“我爱我妈妈”之后,第二个孩子就不能再造这个句子了,即使他想说这个句子,因为再说就重复了。于是他只好说“我爱我爸爸”。第二个孩子造句子之后,第三个孩子也不能说“我爱我爸爸”了,只能说“我爱我老师”之类。越往后,孩子越难完成句子。有个孩子憋了半天,终于说“我爱五星红旗”。教师很高兴,进一步问她为什么爱五星红旗。孩子很为难,想了半天说,“因为五星  相似文献   

19.
《学前教育》2006,(2):37-37
美术课上小语带来了一盒崭新的水彩笔,恰好同桌的挺挺忘了带,希望能借来一用。看到此情景,我温和地对小语说:“同伴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愿意分享的磁子才是最棒的!”不知道是慑于教师的“威严”,还是我的“语重心长“感染了她,小语嘀咕了一句:“他总是这样。”然后很快就把水彩笔借给了挺挺;我表扬了小语,井教育其他孩子向她学习。  相似文献   

20.
我的一个好友,从事幼儿教育已近十年了。她十分热爱孩子,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幼教事业。有时,她谈起工作和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滔滔不绝,兴致勃勃;但有时,她的情绪又显然不好,这是为什么呢?我问她,她不语。她顺手递给我一个本子,说:“你自己去看吧。”原来,是她的日记。这个小本子,详细记录了她每天的工作,从中让我理解了她的心情和苦衷。我觉得,幼教工作应该得到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