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最有名的一首抒情诗.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创作,主要是表现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也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动荡的社会现实.它是五言诗的代表,成就很高,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刘勰称它为"五言之冠星".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教材的诗词作品中,思念送别题材的诗词特别多,这些诗词的结尾往往是作者精心构思之处。有的在结尾刻画不堪思念之苦、离别之痛的形象;有的在结尾祝愿对方、安慰对方或愿对方不辜负相思;有的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现实不可能实现的情景,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断人肝肠的离别;有的在结尾大胆想象,把离别思念之愁、之苦、之痛写得形象可感;有的在结尾用特定动作表达思念之情,离别之意。本文将对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思念送别诗的结尾作一分类解读。  相似文献   

3.
林潇 《考试周刊》2009,(11):28-29
东汉中后期游宦之风盛行.文人士子为建功立业远游在外。个人的孤独、漂泊,使他们对生命、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古诗十九首》吟唱了这种漂泊的孤苦、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功业无成的失意和及时行乐的感伤之音。  相似文献   

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时候人们为了游学、游宦或其他原因,会离别家乡,四处奔波。在外漂泊的游子会思念温暖的家,从而用文字来表达其流浪  相似文献   

5.
《君子于役》作为《诗经》中思妇题材的优秀篇目,其魅力在于以一瞬表现永恒;取景典型、移情于景;语句朴素而内蕴丰厚。对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时期抒写相思离别之情的民歌和人诗、唐朝的春怨闺情诗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6.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选自《古诗十九首》。诗歌以乐衬哀,以"对写"的悬想方式抒写思妇游子相思离别之情。《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可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春江花月夜》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写春江月夜美景,写宇宙与人生之哲理,写普通人世间游子思妇离别相思之情,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编织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首开我国古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先河,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古诗"中流露出鲜明的游子思归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9.
通过唐诗选本研究,我们发现明代唐诗选本大量选录韦应物五言古诗,数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李白、杜甫二位大家。究其原因, 乃在于明代批评家认为唐人的五言古诗,大多有律化的特点,而韦应物五言古诗则承汉魏之古正,祖渊明之冲和,得二谢之精致,乃古诗之正宗。  相似文献   

10.
思亲念远诗     
备考提示思亲念远诗主要表达的是客居异乡的游子的羁旅飘零之感和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也有表达家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思亲念远多缘于触景  相似文献   

11.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 as pragmatist: An investigation of priorit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residents of leading American universities were surveyed to determine the priority they place upon university programs of research, instruction, and service. The study examines the priorities they place upon methods of delivering university service programs to various constituent groups and the varying priority that the presidents place upon business and professional groups; general public groups; state or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federal government officials; labor groups; and agriculture groups. The study also compares the priorities of private, public non-land-grant, and public land grant university presidents on these items. Highest priority was given to research, followed by instruction and service. The rating for research was six times higher than for service. The service priority was further analyzed to reveal a client orientation by presidents linked to the basis of university support.  相似文献   

12.
元代庆元路是书院教育发达的地区,有书院十二所,分布于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慈湖书院以外,庆元路绝大部分书院传授程朱理学,反映了元代理学逐步一统天下的情况。从书院建筑布局和书院管理来看,元代书院出现了明显的官学化倾向,反映了元朝国家对书院管理和控制的加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博弈论模型分析了官员交易与监管者根据自己利益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在监管者与官员博弈中,存在完全信息下的纳什均衡或混合纳什均衡。为了遏制买卖官职现象,本文建议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官员交易的成本,缩小官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做到官员提拔制度化、官员监督独立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完善现行的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年,吏治败坏的现实状况和对县知事在地方治理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促使北京政府下决心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本文考证了民国初年湖北省县知事试验的实施及"回避本籍制度"的情形,以希对当今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及行政官员用人制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丽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1):39-43,65
在清代,原本在中央候补的官员可通过加捐分发到各省,以备地方上的差委和署任之用。该制度的出现源于地方和中央的共同需要,它与清代的官缺制度、官员的分发试用制度和捐纳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分发、委署和试用制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成为清代地方铨政的重要环节,用以甄核候选官员的人品和才能。随着清代捐纳制度的兴盛,分发到省的官员日益增多,地方逐渐形成严密的委署章程,以保证分发人员委署任职时的公平公正。但在咸丰以后,随着军事繁兴,地方委署章程限于名存实亡,委署制度陷入重重危机。归于地方督抚的委署权逐渐侵夺中央吏部的铨选权,直接造成了清代地方铨政的紊乱和吏治的败坏。  相似文献   

16.
吏治是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从某种意义上说,吏治又指治吏,或吏政。汉代在地方官吏的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试图从官吏的教育、选拔和任用、考核与监察以及考核后的奖惩等几个方面,探讨汉代地方吏治的合理性因素,力图为当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唐代统治者由尚武转变到崇文,大兴科举,形成了文人创作、文人参政的局面.统治者的政策吸引着大批有产阶级的官宦家族,用家传、师教的形式,使其子孙读书、创作、科考、仕进,逐渐使其家族成为文化世家.这些文化世家大都是奉儒守官、家传教育持续时间较长的家族,它们在形成过程中各显其长,别具特色,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为官应以“实”为本,从政须以“实”为基。章紧紧抓住并围绕一个“实”字,对新形势下为官从政应具有的形象作了比较详尽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权力寻租"问题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权力寻租” ,权力寻租现象的存在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积极作用。政府在配置宏观资源时因为权力寻租而无法达到最优化。抑制这一现象产生的途径除了传统道德教育以外 ,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的作用 ,从“经济人”角度合理满足政府官员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显得更为有效。市场经济比重增加使得寻租者行为空间缩小 ,而一定程度上满足政府官员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使得寻租者在面临权力寻租行为时有着更大的机会成本。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给定人性假设的个体选择取决于制度约束,"强拆"事件屡屡发生,说明并非某些官员的道德低下,而是有其制度原因,其实质是有关政府官员与房屋产权人,在有关制度约束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所引发的对抗,它反映了制度系统内的矛盾。自觉清除与市场经济制度相冲突的有关国家职能的制度体系是突破这种制度困境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