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八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在承德、赤峰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参加扶贫的科技人员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引导农户发展高效种植业,促进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文章就两个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的实践和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卓 《软科学》1997,11(3):58-63
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的实践和可行性四川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王卓中国大规模的扶贫是从1986年开始的,十余年的扶贫实践经历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战略转变,伴随着这种转变和政府大量资金、物资的投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得到极大缓解。然而距离中国扶贫目...  相似文献   

3.
王旭 《资源科学》1996,18(6):2-7
通过中国科学院在承德、赤峰“八五”期间开展的科技扶贫工作,选择以发展球茎花卉和蔬菜基地建设的典型成功案例进行剖析,展示了利用当地有力的资源条件发展高效农业促成地方连户产业的形成,带动贫困农户脱贫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4.
参与式方法在农村扶贫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参与式方法进行贫困村项目选择和规划在青海省尚属首次。大通县宝库乡哈家嘴村参与式扶贫示范规划是青海省扶贫规划的农区试点,通过参与式方法在该村的具体应用,为全省参与式扶贫规划探索了一些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童光庆  周时光 《软科学》1997,11(2):38-42
关于依靠科技抓好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西南工学院童光庆广元朝天区政府周时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1986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扶贫经济开发方针的指引和优惠扶持下,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论述了北京市山区自然条件的基本特点,着重分析了水、热气候资源及气象灾害对山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与限制因素。在揭示山区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山区扶贫,加快山区建设步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等问题提出对策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论述了北京市山区自然条件的基本特点,着重分析了水、热气候资源及气象灾害对山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与限制因素。在提示山区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山区扶贫,加快山区建设步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等问题提出对策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工作面临的困扰及其对策周立斌扶贫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也给山区扶贫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困扰。本文结合秭归县的情况,进行深入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政府在1994年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浙江曾有8个贫困县。浙江省农科院的蔬菜专家张世祖副研究员克服种种困难,脚踏实地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经过近10年的科技扶贫实践,使文成县二源乡因发发展高山蔬菜而提早脱贫。专家张世祖被推荐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候选人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滦平开发试验站"燕山东段北麓生态经济沟综合技术研究"课题中农业经营、农村经济方面的调查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运用农业经营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华北旱作农业地带土地利用、农业经营方式和农户经济的动态及存在问题,提出今后立体农业开发的方向和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产业扶贫是在我国扶贫开发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最为有效的扶贫开发模式之一。学界对产业扶贫的定义、作用机理和扶贫模式已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产业扶贫类型、减贫机理及其与精准扶贫十大工程、精准脱贫"五个一批"措施关系的相关研究明显不足。文章界定了产业扶贫的内涵,解析了产业扶贫的作用机理,以及产业扶贫与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五个一批"措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了产业扶贫的主要类型及其模式,提出了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产业扶贫是指立足于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杠杆、以增收富民为目的的"造血式"扶贫开发过程。新时代产业扶贫涉及面广、覆盖面大、类型多样、形式多元,贯穿于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和"五个一批"措施中,是一个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融合发展的过程。产业扶贫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资源的高效利用,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实现产业兴旺,助力乡村地域系统全面振兴。然而,产业扶贫也面临一些地区贫困户参与度不高、产业同质化发展、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产业发展是基础和前提。各地需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市场规律,立足地区资源条件,积极创新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WTO“绿箱”政策的内涵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特点是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环境的影响。指出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阐明我国支持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政策应作相应的改变,强调信息扶贫计划,探讨信息扶贫措施,为我国今后扶持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科技扶贫解决贫困地区人口温饱、彻底摆脱贫困奔小康、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为目标,深刻论述了科学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中的作用;科技扶贫的根本是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关键是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各级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技服务体系,加速农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并提出了当前科技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目前,我国农村未解决温饱和未稳定解决温饱的人口数量还很大,扶贫开发任务相当艰巨。要求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科技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20多年来,坚持以科技扶贫项目为载体,大力调整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切实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科技文化素质,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科技扶贫项目的选择与组织实施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这是科技扶贫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张军  史金善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8):79-80,86
培育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扶贫,是广东省地区扶贫的政策模式选择。实践证明,该政策的方向符合广东实际,而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解决山区和贫困地区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土地经营的分散化、贫困农户资金的短缺等方面,现行培育政策的适应性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考核和评定方面潜伏着不公正的可能性。因而现行的培育政策应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开州区通过贯彻"让贫困户真正受益、持续增收、高质量脱贫"的理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稳步开展全区产业扶贫工作,构建扶贫产业体系,提高了贫困人口收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使扶贫产业集群发展;创建利益联结机制,稳定贫困人口收入.  相似文献   

17.
红河县调结构 兴科技 促进贫困山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河县是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地处滇南红河南岸,是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全县27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94%以上,山区面积占95%以上。该县在实施扶贫攻坚工作中,把调结构兴科技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  相似文献   

18.
声音     
《华夏星火》2014,(6):7-7
“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搞好精准扶贫。”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5月4日至6日在广西考察调研扶贫和农业工作时指出,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业公共服务。要发挥组织优势、规模优势,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农垦市场竞争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村技术转移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发、转化、推广到应用的系统过程,是农业科技成果传播扩散到生产一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国农村技术转移体系主要包括以科技项目、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组织和政府技术推广部门等为载体的转移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技术转移体系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科技扶贫工作,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农村技术转移体系尚存在着机构体系不健全、服务不到位、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伴随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对农村技术转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薄弱和农民素质较低的问题,如何使农村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和科技扶贫工作形成良性互动,成为摆在农村技术转移体系建设面前的重要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1984年颁布《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这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我们付出的沉重代价是什么,单位投入产出率有多少,它所预示的“示警信号”又怎样,同样值得我们去深深地反思。一、失衡——扶贫花费的代价与所产生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