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中长跑运动员心率变异性特征。方法:云南师范大学男子中长跑运动员12名,设为实验组,普通大学生12名,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安静状态下10 min短时心率变异性进行时域、频域及非线性分析。结果:实验组时域各项指标平均RR、RMSSD、pNN50、SDNN/H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频域各指标中HFn.u.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LFn.u.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最终LF/HF比值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和高原地区普通大学生相比,中长跑运动员具有较高的心率变异性和较大的自主神经调节能力,且与平原地区相应人群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跟踪测量武术套路专项学生三个学期武术套路练习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的变化,观察每个学期武术套路练习对专项学生植物性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长期的武术套路练习能否对心脏功能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对象方法:选取大二武术专项学生13人,在练习前、第四、五、六学期末共四次进行心率变异性测试,采集时域和频域各项指标.结果:一学期后,各项指标无差异(P>0.05).两学期后,时域指标SDSD、RMSSD显著上升(P<0.05),频域指标TP、HF、HFnu变化显著(P<0.05).三学期后,时域指标显著上升SDNN、SDSD、PNN50(P<0.05)、RMSSD(P<0.01),频域指标TP、HF(P<0.01),LFnu、HFnu、LF/HF(P <0.05)变化显著.结论:长期的武术套路运动可以影响心率变异性,提高心脏植物性神经的整合调节能力,尤其是提高了迷走神经的调节能力.提示:长期的武术套路运动对心脏功能具有正性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辅以音乐的一次性运动对HR(心率)、HRV(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60名被试在跑台上完成2次中等强度定速跑或走,有无音乐各1次;并在跑或走之前5 min、期间30 min和之后10 min实施生理指标同步监测;且对照同步的情绪效益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一次性运动期间的HRV频域变化不显著时域变化无规律;辅以音乐能长时段地适度降低一次性运动期间的BPM(平均心率)和增大一次性运动期间的AveIBI(平均R-R间期),还能在一次性运动的疲劳时段(第6时段)一定程度地降低SD(IBI数据标准差)、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和LF/HF(低频成分与高频成分之比)以及愉悦时段(第1时段)一定程度地增大SD、RMSSD和HF(高频成分)。结论:辅以音乐能一定程度地改变一次性运动期间的HR、HRV及其时段特征;心活动的高效率、节省化和智能化特征为辅以音乐的一次性运动不仅更能产生积极情绪效益,而且还能长时段弱化对消极情绪的诱发作用提供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田径运动员心率变异性正常值及其重复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田径运动员心率变异性的正常值及心率变异性的重复性.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对21例田径运动员动态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频域分析及重复性检验.结果表明:心率变异时域和频域各参数两次测定平均值除Mean HR、Std Dev和Mean BR外(P<0.03),其余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参数两次测定的平均值除最低心率为显著相关外(r=0.54,P<0.02),其余各参数均为高度显著相关(r=0.63-0.90,P<0.001).与迷走神经张力变化有关的各参数rMSSD、pNN50、HF之间亦呈高度显著相关(r=0.82-0.95,P<0.001).为此,提供了田径运动员心率变异性的正常参考值,两次测定的数值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观察为期四周瑞士球核心稳定性训练(球上跪姿抬臂)对普通女大学生心率变异性和最大吸氧量的影响规律。利用芬兰产的POLAR S810i遥测心率表及瑞典产的MONARK 839E有氧功率车为工具,测量比较了四周瑞士球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18名普通女大学生(实验组10人,对照组8人)心率变异性指标、最大吸氧量以及血压、心率的变化。经过四周锻炼,实验组的10名受试者均能在瑞士球上维持跪姿抬臂标准姿势5min。实验组最大吸氧量绝对值呈现极显著性增加(P〈0.01),相对值呈现显著性增加(P〈0.05)、舒张压、心率则出现了显著性降低(P〈0.05);SD、RMSSD以及HF都出现了显著性增加(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四周瑞士球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显著提高心肺功能,降低安静时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增加副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提示该训练方法对强身健体、缓解压力可能有显著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摘 要: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探索长期、一次练习24式太极拳运动对不同人群血压、心率变异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一次练习24式太极拳运动后受试者的SBP即刻升高,恢复时降低,青年一般组HR在运动中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老年长期组和青年专业组;老年长期组的SDNN和RMSSD值安静时较低,运动中降低幅度较小,恢复过程中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太极拳运动中,青年一般组LF/HF值升高最快,其次是老年长期组和青年专业组;另外,长期太极拳运动可以降低运动中HR升高的幅度,提高HRV恢复速度和安静时迷走神经张力,使老年人心脏功能“年轻化”;一次太极拳运动会使SBP显著升高、HRV降低,因此,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要谨慎练习。  相似文献   

7.
通过检索国内文献数据库,获得有关有氧运动干预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文献,使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9篇文献纳入研究中,通过有氧运动干预后可以显著增大SDNN、r-MSSD、HF,显著降低LF、LF/HF.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干预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有氧运动干预可以增大我国成年人心率变异性,但由于纳入的文献存在偏倚,所以本研究结果还需更高质量研究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8.
对击剑运动员比赛心率、赛后血乳酸和血清CK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击剑冠军赛期间,测定了27名国家队运动员比赛心率、赛后血乳酸、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以了解击剑运动供能特点、运动员参加比赛后机能变化,为训练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发现:1)在半决赛和决赛时运动员赛后血乳酸显著高于之前场次(p<0.05),1/16比赛男女运动员赛后血乳酸为接近半决赛(p>0.05),1/4赛后血乳酸在所有场次中最低,显著低于半决赛和决赛(p<0.05);2)同性别不同剑种心率分布比较,男运动员在90%~100%HRmax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男重、男花和男佩;女运动员从高到低依次为女花、女重和女佩(p<0.05);3)赛后CK、BU均显著高于安静状态(p<0.01),男运动员显著高于女运动员(p<0.05),经过12 h的恢复后,次日晨运动员CK、BU均未恢复到安静状态(p<0.01)。说明击剑运动的主要供能途径是ATP-CP和糖酵解系统;佩剑为典型的ATP-CP供能,花剑和重剑对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有更高要求;个人赛后运动员经过12 h后机能并不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9.
心率变异性在运动领域应用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RV(心率变异性)是一种用于研究心率的自主控制的非侵入性指标,HRV分析将R-R间期或者每个心动周期的心率变化数量化。由于其能够反映自主神经活性和定量评估心脏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及其平衡性,HRV已变成了一种研究工具和评估技术。HRV在运动领域应用的现状可以从3个方面来考察:1)在运动训练方面的应用,其中涉及应用HRV评估运动能力、应用HRV评估无氧运动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应用HRV研究自主神经与运动表现的关系、应用HRV生物反馈提高运动表现;2)在体育保健康复方面的应用,其中包括帮助诊断运动疾病和评估康复治疗效果、以及监测营养食品对人体机能的功效;3)在不同人群健身方面的应用,这方面主要侧重于评估健身项目的差异、及运动对老年人自主神经控制的改善等。HRV在运动领域的应用研究还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HRV在运动领域未来的研究应重新认定现有参数的评估效度,进行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应用范围应向运动员机能状态评定、运动员心理负荷和心理应激状态评价等方面拓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亚高原训练期间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机能状态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以10名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亚高原训练期第1至4周的赛前训练阶段,第5至6周的赛中阶段和第7至8周的赛后调整阶段的每周休息日,使用美国Omega wave竞技状态综合诊断系统进行仰卧位状态身体机能测试,测试指标包括自主神经指标(Avag、Asym、TI、LF/HF)、心电变异及脑直流电位指标(ASI、ANSI、RP)和心脏系统状态指标(SI、FI、ARI)。结果:亚高原环境训练期间Avag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Asym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赛中与赛前阶段相比Avag、Asym和TI分别下降0.03%、0.09%和0.23%,LF/HF升高0.53%;赛后调整阶段相较于赛中Avag明显下降0.34%(p<0.05),Asym、TI分别升高0.15%、0.03%;LF/HF升高1.07%,显著高于赛前训练阶段(p<0.05)。ASI出现下降趋势,ANSI、RP指标呈现上升趋势;与赛前训练阶段相比,赛中阶段ASI下降0.03%,ANSI、RP分别上升0.02%和2.10%(p<0.01);赛后调整阶段相较于赛前ASI下降0.05%(p<0.05),ANSI、RP分别上升0.02%、2.33%(p<0.01)。SI、FI均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ARI在赛后调整阶段有所下降;与赛前训练阶段相比,赛中阶段SI和FI分别上升0.02%和0.15%;赛后调整阶段SI、ARI分别降低0.20%、0.09%,FI指标与赛中阶段相比下降0.21%(p<0.05)。结论:1)8周亚高原训练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自主神经变化特点主要受到低氧环境和训练负荷刺激,低氧环境刺激更倾向于影响初上亚高原时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而中后期主要受训练比赛安排的影响;2)8周亚高原训练对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对增强运动员抗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所帮助。3)8周亚高原训练结合高强度比赛造成运动员赛后调整阶段的迷走神经功能紊乱、有氧能力指数下降、疲劳恢复效率降低。应科学调整亚高原训练的时间和负荷强度,上高原前应强化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注重监控心脏系统状态和保护残肢末端微循环,保证残疾人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适应与疲劳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吸高氧对皮划艇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和运动后恢复速度的影响。方法:18名国家皮艇男队员,先分别完成三次骑功率自行车无氧试验,30 min恢复期内分别在吸入高浓度氧(实验组,A组)与吸入正常浓度氧(对照组,C组)干预条件下保持静态休息。检测恢复期血乳酸浓度(Bla)、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的恢复,30 min休息结束后再进行一次无氧试验,记录PP、MP和△P。结果:1)与C组比较,A组运动后第5 min、10 min的HR显着升高(P<0.05)且A组运动后各观测段的SPO2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运动后恢复期,高氧变量与休息时间变量的主效应均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价值(高氧变量F=7.68,P=0.004);时间变量F=15.37,P=0.001)。且与C组比较,恢复期A组第5 min和第30 min的Bla以及Bla消除率都有显着性差异;3)组间比较PP、MP和△P均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吸高氧能够明显促进运动后SPO2、Bla恢复,对恢复无氧能力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专项素质、技术训练间歇时间的监控,来反映训练强度,把握合理的训练负荷。方法:8名武术套路专业运动员分别以60 s、90 s和120 s组间歇完成三组专项素质动作训练,技术训练分别以2 min、4 min组间歇完成三组半套练习,分别以6 min、8 min间歇完成四个整套练习,在运动前、每组/个训练后取耳血测血乳酸,并监控心率。结果:专项素质训练90 s、120 s间歇运动后即刻,血乳酸值与60 s间歇差异均具显著性(p<0.05);半套第三组练习后即刻,血乳酸值组间歇2min与4 min差异具显著性(p<0.05);整套第四个练习后即刻,血乳酸值组间歇6 min与8 min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专项素质训练中90 s间歇训练效果较好;半套多组练习,2 min间歇运动强度累积效果好;整套多个练习中6 min间歇对发展运动员耐受高乳酸环境的刺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夏训对少年自行车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对少年自行车运动员进行为期6周的夏季集训,在夏训前后各安排一次完全相同的训练课,在训练课前后记录不同时刻的心率、训练结束即刻RPE值,并测试训练前后的免疫球蛋白及CK、LDH、BUN等生化指标。最后得出:与夏训前相比,夏训后不同训练时刻心率降低;训练结束即刻RPE明显低于夏训前(P〈0.01);IgG含量增加明显(P〈0.01);一次训练课使血BUN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酶含量有所降低。提示,经过夏季6周的集训,运动员机能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4.
整群抽取某团2、3连新兵224人,开训前测量身体素质,后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对参训人员进行体能素质训练,3个月训练结束后再测量身体素质,干预组中各项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对照组中100 m跑、3000 m跑、引体向上和1 min俯卧撑等的成绩有显著提高(P<0.01),立定跳远和立定投弹成绩提高不显著。干预组的100 m跑、立定投弹、立定跳远等成绩高于对照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组的引体向上成绩绩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3000 m跑、1 min俯卧撑等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田径运动员进行8周振动训练,对比训练前后运动员下肢肌群爆发力及身体成分的变化,旨在了解数周振动训练对提高下肢爆发力的作用,探讨振动训练对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意义,为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20名青年男性田径运动员,随机分为振动组10人,对照组10人。振动组采用振动训练台30 Hz频率、2 mm振幅对下肢进行为期8周的振动训练,对照组则进行8周传统的下肢力量训练。训练前后分别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成分测试和下蹲跳测试(CMJ)测试。结果显示,振动组与对照组8周训练前后CMJ成绩出现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骨骼肌含量出现显著性增加(P<0.05),而体脂百分比无显著性变化(P>0.05)。振动组与对照组组间CMJ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骼肌含量和体脂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8周振动训练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田径运动员下肢肌群爆发力,且效果比传统器械力量训练更为明显,但对运动员身体成分组成影响效果并不显著,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采用模拟比赛情景训练的方法,对16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心脏泵血功能变化进行研究,探究其应答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心泵功能:HR和LVET呈相反方向变化;SV、CO、SI、CI变化呈峰形,第二回合达最高,回合间指标存在差异,P<0.05;(2)心肌收缩力:dz/dtmax、HI呈峰形,第二回合达最高;Q-Z间期逐步减小;回合间指标存在差异,P<0.05;(3)心脏做功:CWI呈逐步上升趋势,回合间呈显著差异,P<0.05;(4)心血管机能:SP、MAP逐步上升;DP、TPR前两回合逐步下降,第三回合上升;C逐步下降.第一、二回合比,SP、DP、TPR存在差异,P<0.05;二、三回合比,MAP、C存在差异,P<0.05.结论:部分心脏泵血功能指标对模拟比赛具有较高的应答性,且呈现特定的规律,这对选拔散打人才,评估散打运动员心脏功能,科学指导散打训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