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话语生产理论,探索残奥会历史进程中,作为主体的残奥运动员的形象生成及演变。认为,在残奥会从古德曼的康复训练,到残疾人竞技运动的国际化和扩大化,直至与奥运会并行的过程中,残奥运动员被建构为受尊敬的 “凡人”、突破自身 “残疾局限性”的 “病人”和残奥会上的 “超人”。残奥话语体系的演变主导了残奥运动员形象的演变。建议通过社会学研究解构并重建残奥话语体系,消解旧有的残奥运动员形象;注重媒体在残奥话语传播中的特殊作用,塑造并传播更为真实的残奥运动员形象;以教育和休闲丰富残奥话语内涵,让残奥遗产惠及更多的 “凡人”,打造真正 “包容性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检索相关文献试图从社会学视角描述残奥会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阐述残疾人奥运会发生发展的阶段性与必然性.半个世纪以来残奥运动经历了其理念的转变、组织的发展、竞赛制度的完善以及自身文化的形成.残奥会的历史流变折射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了人类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差异、平等和谐相处的人道主义理念的唤醒与弘扬.IPC与IOC的牵手更预示着残奥运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3.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奥运遗产成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重点领域。2015年北京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办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奥运遗产研究概况、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奥运遗产概念内涵及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冬奥会遗产研究有待深入。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遗产的学术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为中国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建议;探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向其他冬奥会举办地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遗产的学术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理清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的作用与价值;扩大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研究对象,扩充奥林匹克文化内涵;丰富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的研究内容。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遗产的学术研究的政治意义在于:彰显中国竞技体育实力,坚定"四个自信";展现中国发展成就,助力中外民间友好交往;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建设,助力中国经济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残奥会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同时也致力于传播新的残疾观念、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入。而媒介作为传播残奥会的重要载体,它对残奥会的新闻话语建构影响了公众对残疾人群体的认知。因此本文以1984年到2018年《人民日报》对夏季和冬季残奥会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其新闻话语的建构和演变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新闻话语背后的不同残疾模式。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对残奥会的报道经历了"伤残""残疾"和"残健融合"三个不同的新闻话语阶段,这些新闻话语受到"残疾人慈善模式""残疾人医学模式""残疾人社会模式"等不同残疾模式的影响。从联合国和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最新议程来看,在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的报道中,需要结合不同的残疾模式以及通过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的社会目标建构更加多元的新闻话语,以便建立一个更加文明和平等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体育展示与颁奖仪式在《国际奥委会技术手册》中,被称为“奥运会(残奥会)的脸面和形象”,是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境内外媒体和观众关注的焦点,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历届奥运会(残奥会)组织者的高度重视。运动员、观众和工作人员们都期望奥运会可以成为他们今后能够时常记起并讨论  相似文献   

6.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为进一步推动体育学科发展,丰富体育学研究视角,服务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筹办好冬奥会、冬残奥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指示精神,契合新时代体育事业和体育科技发展的需要,精准定位首都体育学术期刊功能,《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将对栏目设置和选题作如下调整。  相似文献   

7.
前言     
正由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组成的"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简称NMC),以追踪国际范围内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为主旨,分别就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图书馆教育三大主题发布年度性地平线报告。目前,地平线报告已经成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新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实践的参照系和风向标。2012年以来,北京开放大学得到新媒体联盟正式授权,先后组织翻译出版了一系列《地平线报告》。上述地平线系列报告中文版还同时由新媒体联盟作为官方中文版本在线发布,同时借助《中国教育报》《中国  相似文献   

8.
奥林匹克教育是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希腊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国际交往工作委员会于2022年12月12日联合主办的“2022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发展论坛”中的专家发言报告,围绕该次论坛议题进行综述,梳理了全球五大洲奥林匹克教育学界关注的奥林匹克教育研究的主题,包括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不同国家人民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和美好的未来更团结,奥林匹克教育多元化发展,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道路。北京2008年夏奥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之后,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方案”逐步系统化,为之后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都体育学院搭建了世界一流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研究平台——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肩负着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和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重任,自成立以来,全面承担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相关任务,积极推动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及“冰雪运动进校园”,与国际体育组织建立了联系,持续加强奥林匹克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奥林匹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探索着新路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运用前瞻性研究与对策性研究相结合、理论性研究与制度建构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国际残奥运动理念与和谐社会发展观展开分析,探讨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对新时期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行深度考量,提出一些基本方略和对策,为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和参者.  相似文献   

10.
由北京残奥会看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残奥会已经成功落幕,而其对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并结合北京残奥会整体现状,剖析我国残疾人体育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三大组成部分方面的发展,从而为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残疾人男子举重是我国2008年残奥会战略重点项目,通过对2006年世界残疾人男子举重锦标赛比赛成绩、IPC最新世界纪录和2004年雅典残奥会成绩的比较,对当今世界残疾人男子举重竞技格局和中国残疾人男子举重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有关职能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奥运影像知识转让(VTOK)"项目是《奥林匹克宪章》和《主办城市合同》赋予奥组委的一项法律义务,是组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所提交总结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奥运会VTOK是唯一以影像视频的方式,系统、全面、深入的呈现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组织过程,是北京奥运会的历史纪录和文化遗产。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奥运会VTOK项目的视频来源、制作形式和基本内容进行分析,探索该项目的成功经验,提出了VTOK项目对南京青奥会的启示,旨在为南京青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2004年雅典残奥会女子举重竞技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残疾人女子举重是我国残奥会战略的重点项目.为使中国残疾人女子举重更好地备战雅典残奥会,以2004年IPC组织提供的世界最新排名、2002年第三届世界残疾人举重锦标赛、2003年非洲锦标赛成绩为重要依据,分析各国女子举重的竞技实力,并前瞻雅典残奥会女子举重队出现的竞技格局,为中国残疾人女子举重队有效地备战雅典残奥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北京残奥会遗产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进行综合研究。北京残奥会留下了诸多遗产,可将其归结为观念遗产、教育遗产、文化遗产、体育遗产、志愿精神遗产、无障碍遗产。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探索上述遗产在后奥运时代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治理背景下,现代奥运会已发展成了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社会活动。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而言,国际奥委会颁布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奥运会新规范》体现了奥运城市塑造的几个特点:规划的长期性、持续发展性和影响的广泛性。梳理1896-2020年奥运城市的发展历程发现,由奥运会衍生出的奥运产业、城市建设规划和“奥运遗产”能够驱动奥运会举办地的城市化进程,因此,在借鉴往届冬奥会举办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之际从4个维度将北京塑造为奥运城市,即贯彻中国新发展理念,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以奥运会改革措施塑造奥运城市,促进北京城市建设;强弱项、补短板,提升中国冰雪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完善中国冰雪运动产业链,传承北京作为奥运城市的“冰雪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对北京残奥会男子轮椅篮球参赛各队战术应用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索轮椅篮球运动项目特征,把握世界轮椅篮球发展方向,为我国轮椅篮球运动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农民小说创作延续了新时期后期的创作思绪,“底层写作”,农民人生命运的“苦难”与“酸辛”及“历史负担的沉重”等。但有一些创作倾向值得注意,也即所谓“农民人生命运的‘寻根’”,广大农民.一方面寻觅着物质生活之根、赖以生存的靠山——官和钱。另一方面也在寻觅生存之根,“相信了自己”——斗争与反抗,这恰恰与鲁迅《阿Q正传》、毛泽东《湖南农民考察报告》等桴鼓相应,这就有了别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