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大炜 《新闻窗》2009,(6):42-43
今年8月的“莫拉克”台风和去年“5.12汶川大地震”都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危害,同时也给灾害性事件报道带来了难题。怎样才能发挥各媒体的特长,更好地报道灾害性事件呢?我们先从灾难性报道的优势性媒体——网络媒体说起。  相似文献   

2.
在冲突事件频发的当下,“乌坎事件”因其独特的气质受到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本文以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纽约时报》、《每日电讯报》、BBC和《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中新社六家媒体报导“乌坎事件”的语料展开对比分析,认为:在新闻事实的呈现上,中西媒体分别采用了遮蔽/凸显的操作策略;在新闻拓展部分,借互文、评论等手法实现与社会现实、社会语境的互动;媒体拥有话语权力,但应以弥散的方法发挥作用,而非表现为与权力结构同构.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面对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态势,电视媒体和电视人锐意应变创新,充分发挥独特的电视传播优势,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报道理念,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当中,确立电视在媒体与群中的优势地位。笔者在本文中主要针对电视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体现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举措,进行了一番阐述和剖析,为实践创作提供了一个参考角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现代媒体对此应承担何种责任呢?本文通过对2008年以来国内群体性事件所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的分析。阐述了面对“群体性事件”媒体首先要认可多元社会利益的正当性,通过合法化、制度化的报道渠道,为事件的妥善解决履行媒体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5.
新闻客观性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前,法新社就一篇涉华不实报道正式向中国有关部门道歉法新社在道歉中说.记者的报道有悖于法新社强调的“注明消息来源”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失实报道果真只是由于消息来源有问题那么简单吗?一向以“客观”报道自诩的西方媒体为什么总是犯类似的错误呢?标榜尊重事实的他们为什么总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呢?我们可以从新闻客观性入手来看看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6.
奚晓阳 《新闻窗》2009,(4):12-13
在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传统的纸质媒体如何把握自身优势,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无疑是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总的来讲,纸媒在“快”字上不具优势,在“新”字上可以竞争赢取,在“深”字上则大有天地。“深”在这里主要指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最能体现独家特色、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一种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其他媒体也在采用,但已有的实践表明,其他媒体因为表达和载体的技术性原因,目前仍无法替代纸媒,  相似文献   

7.
汤啸天 《青年记者》2009,(15):63-64
“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来源 我作为新闻单位的“外人”,时常发现媒体对非本地的负面事件报道很有兴趣,也发现媒体有些时候是敢于刊发批评性稿件的,但是,前提是针对非本地的政府或者官员。媒体为什么不可以对当地政府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这个困惑一直积压在我的心头。  相似文献   

8.
姚娟 《新闻实践》2011,(7):42-44
食品安全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近几年媒体报道的热点。近段时间,“瘦肉精”、“染色馒头”、“塑化剂”等事件再次把食品安全报道推进公众视野。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模式的不完善,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处于尴尬地位,社会公众和专家既肯定媒体的积极性、建设性作用,也批评媒体的“炒作”、报道不科学甚至失实等不规范行为。媒体该如何正确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本专栏的几篇文章作了分析与探讨,其中一个共识是:成为让公众信服的食品安全信息传播载体,应是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9.
新疆乌鲁木齐7月5日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中国媒体报道迅速,逾百家境外媒体在短时间前往新疆采访,有评论称“中国学会了面对境外媒体。”但是,有些境外媒体的实地报道,却非全部遵从公正、客观的职业准则,其中不乏偏见与谎言。透过对这一事件的相关报道活动,我们有必要对外宣工作中一系列问题进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0.
李琳  周翔 《青年记者》2017,(9):43-44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巨大反响.由于国际关系背后的力量角逐和利益纠葛,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国际社会制造的话语困境,并力争“一带一路”话语主导权.话语的国际传播是实现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手段,当前,中国的英文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进行了广泛报道与解读.针对“一带一路”对外报道,许多研究非常关注新媒体的传播和融合媒体问题,但是当前中国的对外传播最重要的仍然是理念问题而不完全是具体的传播方式和渠道的问题.①随着地方政府在对外交往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中,地方政府成为推动对外合作更为直接、更具先锋开拓作用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姚斐  吴勇 《新闻知识》2007,(7):26-27
2007年3月,随着杨父的自杀,“杨丽娟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报纸、网站、论坛的热门话题。而在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中,新闻媒体早在2006年4月就开始关注、介入的,长达一年时问。这期问,媒体到底做了些什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为什么又要在杨父自杀之后“热炒”此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且呈现出参与主体的底层特质.由于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媒体不可避免地介入到群体性事件当中并对民众产生影响,而考察其在群体性事件中对底层民众产生的心理影响才是把握群体性事件的“要害”,其中影响社群稳定的社会政治心理更应是瞩目的焦点.本文以“乌坎事件”事发地的相关当事人为实证调研对象,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底层群体在进行“权利维护”和“权利抗争”中,媒体起到了示范和启蒙的作用,大众传媒亦应在稳定和重塑底层民众社会政治心理方面担当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发生后.美国个别媒体曾报道“凶手是中国留学生”.有些媒体也跟风加以传播。对此.竞报、北京青年报先后以《面对爆炸新闻的媒体责任》、《媒体要有社会责任感》为题发表评论说:“面对爆炸新闻的‘诱惑’.如何能表现得更成熟和自律、肩负起社会责任.是中国媒体需要恩考的”:“越是这种影响巨大、拼抢激烈的新闻事件.媒体越要谨守职业道德.务必做到准确、客观、翔实。”  相似文献   

14.
焦玉良 《声屏世界》2005,(11):58-58
实现对外经济报道的“转型升级”并不是否定以往的报道,而是面对对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广大受众更高层次的认知需求。首先,在内容上实现从“是什么”向“应该是什么”转变。以往的对外经济新闻更多的是关注事件本身,而围绕事件所反映出的普遍价值则关注不够。“是什么”的报道属于实证性报道,而“应该是什么”的报道则属于规范性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媒科技》2009,(5):13-13
面对金融危机,谁在推动关键时期新媒体产业发展?共和国60周年,谁在发挥创新中国新媒体优势力量?“2009中国新媒体创新大奖”在19日举行的“2009中国新媒体创新大会”上的“2009新媒体创新盛典上”隆重揭晓。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央视网、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广东电视台新媒体中心等荣获组委会特别奖“共和国60年·中国新传媒创新贡献奖”;  相似文献   

16.
王成应 《青年记者》2009,(20):59-59
在当今媒体激烈的竞争中,新闻策划成为一个重要的“撒手锏”。然而,为什么有的媒体的新闻策划能够事半功倍,取得很好的报道效果,而有的却事倍功半,效果平平?笔者以为,角度没选好是报道“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04年6月9日,奥运火炬传递到中国,这一天也成为几乎所有北京媒体倾巢出动的日子,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大战再一次打响。北京的所有新闻网站均参与了报道,如何在众多的报道中独具特色?如何通过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展示网络媒体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顾德宁 《传媒观察》2005,(11):59-59
9月10日是第三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正巧美国知名社会问题纪录片导演葛瑞格先生途经南京。交谈之中,这位15次来华的“中国通”问笔者,为什么中国媒体在谈预防自杀问题时会频繁使用“某某自杀成功”?这么失败的做法为何要说“成功”一词呢?孩子们会怎么想?他还问我,中国记者在报道自杀时有无“用语守则”?他们是否受过正确把握自杀报道尺度的专业训练?这两点在欧美国家是有要求的。  相似文献   

19.
陈蓓 《青年记者》2009,(24):67-67
深度报道,提升着媒体的品牌效应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是对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进一步深入报道的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在“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20.
毕钝 《今传媒》2006,(1X):41-41
日前,笔所在城市坊间纷纷传言:本市某区邮政局邮政运钞车在把现金从金库运往营业网点途中,运钞车司机趁押钞人员下车送钞之机,将拉着一百多万元现金的运钞车开跑了。此传言如果属实.是很有新闻价值的,但却未见当地媒体披露,便只有似信非信了。孰料。省城一家报纸很快报道了此消息,全国众多媒体也纷纷予以转载,传言得到证实。笔大惑不解:当地媒体为什么不报道此消息呢?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当地“有关方面”发话不让报道。笔不由得又想到前几年发生的一件类似事件:当地一个金融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有关方面同样要求当地媒体“保持沉默”,不允许报道,当地群众也便只能从外地、从上面的媒体获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了。这种现象。是否也算一种另类“出口转内销”新闻现象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