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渝舞"作为中国文字记载中最原始、最古老的戏曲、舞蹈品种之一,经历了起源、发展、衰落的生命历程。大量的档案文献梳理,厘清了宫廷巴渝舞和民间巴渝舞的嬗变脉络,考证到宫廷巴渝舞在宋代消亡的直接原因,并首倡民间"现巴渝舞"之说,为"巴渝舞"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而详实的档案佐证资料。  相似文献   

2.
巴渝舞初探     
巴渝舞作为我国汉代著名的武舞之一,因巴人居住地得名,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对汉代舞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探究巴渝舞的武舞风范、集体而舞、以鼓伴奏的艺术特点和包含巫文化、祭祀色彩的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深度挖掘汉代巴渝舞乐人、乐治、乐天地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巴渝舞" 作为中国文字记载中最原始、最古老的戏曲、舞蹈品种之一,经历了起源、发展、衰落的生命历程.大量的档案文献梳理,厘清了宫廷巴渝舞和民间巴渝舞的嬗变脉络,考证到宫廷巴渝舞在宋代消亡的直接原因,并首倡民间"现巴渝舞"之说,为"巴渝舞"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而详实的档案佐证资料.  相似文献   

4.
巴人是一个能歌善舞、对中华民族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其巴渝舞、竹枝歌、下里巴人等在中国历史上声名卓著,泽及后世。本文主要考察了巴人的乐器文化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5.
巴人是一个能歌善舞、对中华民族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其巴渝舞、竹枝歌、下里巴人等在中国历史上声名卓著,泽及后世。本文主要考察了巴人的乐器文化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6.
民族、民间、地方乐舞进入国乐,是中华民族音乐化丰富发展的重要途径。汉《巴渝舞》、唐《十部乐》与清代的《蒙古乐曲》颇具典型意义。汉《巴渝舞》、唐《十部乐》,以至于清朝包括《蒙古乐曲》在内的诸番乐舞,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从民族、民间、地方.以至域外音乐中吸取新的营养,丰富发展,奠了定中国多民族、多风格的音乐歌舞化基础。百乐会同熔炼,汇成中华民族音乐歌舞的海洋,在调和各民族、各地区的化精神,增强国家、民族的凝聚力方面起了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古"巴渝舞"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其功能不同,在汉代以前"巴渝舞"具有作战功能;汉后因得汉高祖刘邦的欣赏而进入汉代宫廷,并逐渐表现出歌舞戏的倾向而雅化;到唐之时"巴渝舞"已成为舞曲之一种并渐趋消亡.  相似文献   

8.
“巴渝舞”名号及曲辞嬗变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舞"为唐前极重要的一种歌舞,随着朝政更迭,其名号异代异称,其曲辞屡屡改变.汉世之前,名号为"巴渝舞",曲辞未详.两汉之时分为两个阶段:建安十八年前,其名号、曲辞皆袭前代;其后,因王粲创作新辞,名号曲辞均有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变易递增,情况复杂.隋代罢用"巴渝舞",史皆不载.唐代重视"巴渝舞",有文人模拟而作.唐后,渐次衰亡,翻览载记,忽焉似亡.  相似文献   

9.
古"巴渝舞"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其功能不同,在汉代以前"巴渝舞"具有作战功能;汉后因得汉高祖刘邦的欣赏而进入汉代宫廷,并逐渐表现出歌舞戏的倾向而雅化;到唐之时"巴渝舞"已成为舞曲之一种并渐趋消亡。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田野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逻辑推理法等,对永新盾牌舞传入永新的时间和源流进行考证,研究认为,江西永新盾牌舞是直接来源于古代军事战争的一种武舞,并由逃散至永新县境内的太平军士兵或者是他们的后裔传授给永新当地村民,距今大约有80年的历史。永新盾牌舞最早的源头是古代的巴渝舞,盾牌舞是古代巴渝舞的一个流派,古代巴渝舞是永新盾牌舞最早的源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