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我国发展并成熟,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误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要想提高可视性,必须在内容中讲好新闻“故事”,在思想意义上把握好主观介入。  相似文献   

2.
孙喜杰  吴瑶 《新闻窗》2009,(6):59-60
电视新闻节目故事化的现状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说:“新闻学的核心就是采集和讲述故事,这个故事必须满足公众的利益、兴趣和需求。”柏拉图早在几千年前就说过:“谁说故事,谁就控制社会”。所以,新闻故事化一夜之间成为人们的最爱,成为吸引受众注意力、提升电视节目收视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拜读了《新闻战线》上有关电视深度报道的几篇文章,收益匪浅。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由衷地感谢贵刊对电视新闻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可以说是个大题目,在一篇文章中要阐述清楚这个问题,也不是太容易的,这里,我只谈两点。 (一)图像不等于浮浅海外有些新闻学者认为:电视新闻浮光掠影,是小报作风。我们有的同志也认为:“深度报道乃是一种能够发挥报纸之长,而克电视之短的新闻信息组合,是‘只有报纸才能充分利用的报道方式’”(见《新闻战线》1988年第8期)。在这里,电视新闻被排斥在“充分利用深度报道”的新闻媒介之外。为什么报纸、广播没有受到如此“冷遇”呢?我认为,这与各  相似文献   

4.
1994年,CCTV推出了《焦点访谈》。它异军突起,长盛不衰,引起地方台的群起仿效。这一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深度报道”的一些典型特征,或者说,它们是电视化的深度报道。它们具有报刊平面媒体难以比拟的传播广度及巨大影响,可以说,今天“深度报道”的主要领地,已经转移到电子媒体上了。告别“热点”“深度报道”最早始于所谓“二次报道”,有人也称之为“第二落点”报道。它是一些在日报挤压下的周报为弥补时效性较差的弱点所做的竞争尝试。有人概括说,它的任务是把日报“一般动态化报道所内涵着的但又难以或不能放大和…  相似文献   

5.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的开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始为业内人士所关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陆续出台,以及午间新闻、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的改革、改版,更使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成为人们争相使用的体裁。时下,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是新闻业务研究热门的话题之一。深度报道应“深”在哪?怎样才能“深”下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发掘“事实”的深度。二、“问题意识”是引向深度的思维方式。三、建立事实的背景。  相似文献   

6.
说长道短     
1989年9月15日的《新民晚报》有一篇报道说:在今后四个月里有11个国家将举办中国电影周。另外有4个国际电影节将有中国电影参赛。所以报道用了“中国电影将再次风靡世界影坛”的标题。能在世界11个国家举办电影周,不能不说这是我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取得的一个重要进展。但是如说这样就风靡了世界影坛,恐怕有过头之嫌。因为这11国分布并不广,几乎都集中在东欧和北非。若说“风靡”也只能说风靡了东欧或者北非,况且举办电影周和“风靡”也并非一码事,只能说它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能不能搞深度报道!尤其是我们国家的电视新闻能不能搞深度报道?从张宁提出与刘宏商榷的文章来看,他们之间是存在着不同看法的。我们现在发表张宁同志的文章,目的是希望读者,特别是电视工作者进一步探讨,以推进我国电视新闻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报道同报纸新闻报道一样,都是以事件的真实性为依据的。但能不能穿插进故事影片中的某些镜头,作为电视新闻的背景材料,用来提高电视新闻的宣传效果呢?我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是可以的。中央电视台1981年12月29日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播放了这样一条国际新闻:一个名叫伯伦的青年12月19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滨冲浪时失踪。26日人们在海边找到他时,发现他是被鲨鱼咬死的。在电视机的屏幕上,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冲浪者追波逐浪,闪现于涛涌之  相似文献   

9.
该奖谁     
大年初二,我得知本人的一篇拙稿在中央某大报“好稿”评审过程中“中奖”了。在过年的喜庆日子里,得到这样的消息不能说不喜。 然而,当我向告知此消息的友人进一步说明,第一不知哪篇拙作中奖,中几等奖,既没有得到通知,又没有收到奖金或证书时,友人告知“这是内部评奖,只奖编辑,不奖作者”,于是我不由得喜而转“悲”了。 其实,我得到这样的“获奖”喜讯,既不是第一次,也非第一家报纸了。 我想说的是某些新闻单位,应该界定“评奖”的概念:评什么?评谁?奖励谁?鼓舞谁? 如果评的是好稿,而且名单上的署名又是作者,那么荣誉和奖励当然应该首先是作者。如果要奖励、鼓舞编辑,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能不能搞深度报道?尤其是我们国家的电视新闻能不能搞深度报道?从张宁提出与刘宏商榷的文章来看,他们之间是存在着不同看法的。我们现在发表张宁同志的文章,目的是希望读者,特别是电视工作者进一步探讨,以推进我国电視新闻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一位朋友在看电视新闻时,对我说:“现在一些电影、电视剧是内容假、拍摄真,你看那烟火、死相。而一些电视新闻呢?是内容真,拍摄假。”乍一听,不禁纳闷,既然内容真,怎么会拍摄假呢?稍一想,原来,朋友所说的“拍摄假”,指的是观众对新闻的感觉失真。举个例子,前不久,一家市电视台播放了这样一条新闻:由市人大、政协等部门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几个贸易市场突击抽查。但检查还未开始,电视台的录像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词汇学上的怪现象使我感到不解,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能够给我说清楚:为什么区别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东西被人们称为“规律”,而电视的特点却只配叫作“特征”呢?莫非这是由于电视承认电影的优先地位,是电视的一种谦让之举?也许还有其他一些同样含糊不清的原因,使得人们对“特征”这个不甚严谨的字眼表现出如此之厚爱? 尽管最初电视与电影有着诱人的相近之处,它还是相当迅速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不涉及艺术品种和体裁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独立。无论是现场直播、实况报道还是吸收观众参加演出活动,都是在电影里未曾见过的形式。非艺术性电视(系指电视影片、  相似文献   

13.
时统宇 《声屏世界》2002,(11):19-20
在2001年中国电视新闻奖的评选中金贵的一等奖出现了空缺——专题的一等奖只评出了两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我想结合这次评选,着重谈谈电视新闻专题最本质的特征——深刻和深度。什么是电视新闻专题?《中国电视论纲》中是这样表述的:“新闻专题是就某一新闻题材所作的深度报道,这种报道比较详尽且有深度,是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充分报道。在时效上,它和消息最为接近,是报道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内容上它是消息类新闻简要报道的延伸、扩充,是较为详尽、全面的报道。”由此可见,本来意义上的新闻专题,强调深刻和…  相似文献   

14.
“性沼泽”里跋涉的少男少女我是“性家教”。是一位免费的网络“性家教”!更确切地说,是一位关注青少年性健康状况的志愿者,或者叫义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被身边的一些事情和媒体上的一些消息所触动着。越来越多的关于未成年人性问题的报道屡见报端“。早恋”早已不是什么怪现象,而“少女妈妈”学生卖淫”少女卖处”学生人流大增”中学生暑假堕胎”禽兽老师”等等等等,类似的报道我们也已经看得太多太多。看到这些,我不仅在想:如今的孩子都怎么了?真的有报纸上宣扬得这么严重吗?现在,我要告诉大家,自从我做了网上“性家教”以后,…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宣传报道的力量在于它的深度,电视新闻当然也不能例外。但是电视新闻常常受到时间、篇幅的限制,因而报道对象的详细背景和其它一些有关问题的交待常常会被迫简略。从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表现方法上来说,没有背景和时空的介绍,就没有比  相似文献   

16.
柳萌 《传媒》2002,(3):21-23
你知道王朝柱吗? 在文学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5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在影视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70%以上的人会说:“当然知道”;那么在一般观众读者中,如果这样问,会是怎么说呢,我相信,也许有2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或“不知道”。倘若换一种方式,用王朝柱的作品问,你看过电视剧《长征》吗?我相信,起码会有80%~9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太知道了”。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从事过一段时间电视新闻后期编辑的记者来讲,我觉得对电视新闻短消息有许多要探讨的地方:为什么稿子会越写越长 ?为什么许多记者不愿或不会写短消息 ?我们为什么需要短消息 ?怎样才能搞好电视新闻短消息 ?面对目前电视屏幕上长风日长的实际情况,我就日常工作中积累的一些体会和看法,在这里谈一下,以求教于同行。 一、问题,不容乐观   先看我们的屏幕,随着深度报道从报纸杂志引入和中央电视台几档新闻杂志式栏目的成功,中国电视新闻出现了历史性的革命和跨越,对传统的画面加解说词"两张皮"式的线性新闻模式的反动,产生了…  相似文献   

18.
刘岩 《声屏世界》2006,(11):33-33
中国电视新闻改革日益深入,一方面受众对信息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整体新闻报道环境日益宽松,因此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传播优势也日益突出。电视深度报道的环境优势首先,一种主流报道形式的出现,总是与这个时代的人们为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主流要求联系在一起。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产生和迅速崛起,也与我们周围世界的日益扩大,社会化联系的日益广泛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认知心理学表明:人们在接受外来信息时,需要一张“文化地图”。指的是人们头脑中为每一条外来信息进行价值“释义”的意义定位系统,它的客观有…  相似文献   

19.
所谓的法制电视深度报道,除了具有法制电视新闻所要求的一切特性之外,它跟正常意义上的新闻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提供更多的新闻资讯和背景信息,也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新闻+背景”或“新闻+新闻”。随着电视法制栏目的纷纷涌现和法制类节目的走势红火,法制电视各种节目形态中“深度报道”在省级卫视和地方台颇受青睐。然而,深度报道这类法制电视节目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颇值得大家深思。一、问题首先,选题缺乏斟酌,新闻价值有待提高。一些电视法制深度报道的选题并没有完全尊重新闻价值原则,即按照显著性、新鲜性、接近性、纪实性、趣…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辛德勒名单》”。看过电影《红樱桃》,许多人如此评价。 这颗樱桃3年多以前开始播种——由叶大鹰执导、王朔策划,反映中国儿童在二战期间的苏联所经历过的一部悲剧。金秋时节,在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红樱桃》成熟了。人们怎样品味这样一部震撼人心的力作?谁先摘取《红樱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