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检验二氧化碳常用以下两种布法:一是用燃着的木条或火柴检验;二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在实际应用中,究竟用哪种方法,要看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例1有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有氮气和二氧化碳,试加以区别。分析若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集气瓶D进行试验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这两种气体都不能支持木条的燃烧,用这种方法无法区别它ftJ。解答把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棒分别插入两个集气瓶里,出现白色浑浊的集气瓶里盛的是二氧化碳,另一瓶气体是氮气。例2有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有空气和二氧化碳.试加以鉴别。分析空气支持木条的燃烧,而二氧化…  相似文献   

2.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是一个定量实验,知识容量大、内涵深刻。现将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归纳如下,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这个实验。1.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该实验是利用某物质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不是气体,从而使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当集气瓶内外气压相等时,集气瓶内增多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此体积占实验前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的百分数即为空气中氧气体积的百分数。2.燃烧匙内的物质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其他可燃物如木炭、硫粉、铝箔、铁…  相似文献   

3.
我们将固体的燃烧实验在集气瓶中进行改为在反应管(或粗玻璃管)中进行,通过开关来控制气体的流量,生成的烟雾不断排出,改变了在集气瓶中燃烧维持时间短等状况。现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4.
为了防止硫化氢气体外逸,我用医院用的输液滴瓶代替集气瓶,用输液管代替玻璃管,把硫化氢气体贮存在滴液瓶中。 操作步骤: 1.用20ml注射器吸取已收集在滴液瓶中的硫化氢气体,用火柴在针头上点燃,可看到  相似文献   

5.
【实验原理】利用过量的可燃物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使集气瓶中气体的体积减小,压强减小。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据此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相似文献   

6.
氧气知识是初中化学应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是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现将氧气知识考点梳理如下,并对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氧气的典型考题进行研析. 考点一: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实验原理及方法:如图1,利用过量的红磷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通过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时产生白烟;(2)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最终集气瓶内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相似文献   

7.
王绍琴老师对小学自然第10册中《二氧化碳》的实验做了改进,提高了实验效果。通过本人操作觉得在收集二氧化碳时,用排水集气法较好。因为用排水集气法可以清楚地看到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的收集情况。具体作法如下: 材料:木槽、集气瓶、导管、小块玻璃和水。 操作过程:当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气把水全部挤出瓶时,要先从集气瓶拿出导管,立刻在盛满水的水槽中用玻璃片把集气瓶的口封住,然后再拿出集气瓶。(收集多瓶可重复操作)  相似文献   

8.
笔者通过做镁在 CO_2气体中燃烧的实验发现,使用课本上的实验方法有不足之处:很难观察到生成的黑色固体。原因是 CO_2只有一集气瓶,随着镁带的燃烧,空气中的O_2不断进入集气瓶中,虽然镁带在燃烧,但它是与空气中的 O_2发生反应,导致镁带与 CO_2反应的时间短,生成的碳较少,且易被 O_2氧化,不容易观察到黑色固体的存在。本人对此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首先在集气瓶中加入  相似文献   

9.
在讲授镁的化学性质时,做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一般是课前收集好的,这样做费时、费事。我们对此进行了改进,并增加了镁在二氧化硫中燃烧的实验。具体方法是:在实验时,临时取两个集气瓶,在一个瓶内放入少量碳酸氢钠(或碳酸钠),另一个瓶内放入少量亚硫酸钠。在加碳酸氢钠(或碳酸钠)的瓶内,加入少量水,使它润湿之后,滴加浓硫酸,二氧化碳气体很快充满了集气瓶。这时  相似文献   

10.
在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需要悬挂、固定和密封集气瓶。自制教具"集气瓶挂扣器",适用于125 m L,250 m L,500 m L的集气瓶,给排水法收集气体实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莲藕中的孔里有空气,帮助它们在水中呼吸,由此我们联想到竹子里面是空的,是否也有空气或别的气体呢?我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我们猜想竹子里面的气体可能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为了证明竹子里有什么气体,我们做了几个实验。首先,我们必须先把竹子里的气体收集起来。我们用锤子把竹筒打一个洞,然后迅速把竹筒放到水里,再拿一个装满水的集气瓶放在竹筒的洞上收集竹子里的气体。收集好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上,我们收集了十几瓶气体进行实验。实验一:我们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把点燃的蜡烛放进从竹子里面收集的气体中,发现蜡…  相似文献   

12.
排气集气法指的是把要收集的气体通入集气瓶里将空气排出,从而得到该气体,如果待收集的气体也是无色气体,则无法观察。本实验以烟代替空气进行排烟集气,可观察到排气集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1吸附褪色   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褪色:将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投入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的集气瓶里或滴有红墨水略显红色的水中,振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或溶液的红色变浅或消失了.这是因为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能把大量的气体或染料等微粒吸附在它的表面而使物质褪色,这属于物理变化.   ……  相似文献   

14.
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褪色:将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投入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的集气瓶里或滴有红墨水略显红色的水中,振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或溶液的红色变浅或消失了。这是因为木炭或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能把大量的气体或染料等微粒吸附在它的表面而使物质褪色,这属于物理变化。  相似文献   

15.
取两只同样大小的集气瓶和两片毛玻璃,将其中一只集气瓶内壁用水润湿。用向上排空法将两瓶分别收集满H_2S气体和SO_2气体,盖好玻璃片,待用。  相似文献   

16.
<正>要点提炼要点1:实验原理物质在密闭容器中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使密闭容器中的压强减小,由于压强差,烧杯中的水被大气压压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约等于反应消耗的氧气的体积。要点2:误差分析(1)测定结果偏小的原因:(1)红磷的量不足,导致装置中的氧气未被消耗完;(2)装置气密性不好,导致外界空气进入装置内;(3)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2)测定结果偏大的原因:(1)没有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的气体受热膨胀,沿着导管逸出;(2)燃烧匙伸入集气瓶过慢,使装置内的部分气体受热逸出。  相似文献   

17.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实验2-1(图1),利用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引起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由于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的速度,导管中原来没有水而冷却后有残留水,维持红磷燃烧需要的氧气体积分数相对较高、因而无法除尽氧气等原因,导致实验误差太大。另外,  相似文献   

18.
初中化学教材中(P7实验1—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是采用将钟罩放入盛水的水槽中,通过红磷的燃烧来测定的。由于所用钟军过大,不易于课堂上演示操作,现象的明显性也受到影响。现改进如下。操作方法:1.在集气瓶上贴上一张纸条,将集气瓶容积从上至下五等分,在纸条上注明。2.在毛玻璃片上,固定一只小蜡烛,点燃后放入水槽中。3把集气瓶从蜡烛火焰上方迅速倒扣在毛玻璃片上,并将瓶口用水封住,蜡烛火焰慢慢熄灭。4.移开毛玻璃片,待水进入集气瓶中不再上升时,用毛玻璃片封住瓶口,取出,可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线约在集气…  相似文献   

19.
一、有毒气体收集装置的改进实验时,若要收集多瓶密度大于空气的有毒气体,按现行中学化学课本上的装置,换瓶时难免有气体跑到空气中,这不仅浪费了气体,而且会影响实验者的健康。现以氯气为例,改进如下: 装置如图操作收集氯气时,先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2、4,则氯气沿着橡皮管1的方向进入集气瓶甲中。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多余的氯气通过橡皮管3进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被吸收。当需要调换另一只集气瓶时,先打开橡皮管2、4上的弹簧夹子,再夹住橡皮管1、3,让氯气充入集气瓶乙,同时用其它集气瓶换下集气瓶甲。若要收集多瓶气体,重复以上操作即可。二、红磷转化为白磷及红磷和白磷燃点的比较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如图实验步骤 1.在试管底部放置少量干燥的红磷,并固定在铁  相似文献   

20.
正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中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用坩埚钳夹住一束铜丝,灼热后立刻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然后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盖上玻璃片,振荡,观察溶液颜色。该实验存在以下问题:实验是在半敞口状态下完成的,反应放出的热量会使氯气膨胀而逸出,实验产生的棕黄色的烟也会随之一起逸出。在向集气瓶中加入水时,也会致使有害气体逸出,且操作中需要多次打开集气瓶口。为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