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20世纪70和80年代多元文化政策的兴起,澳大利亚政府开始逐步关注土著民族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土著民族教育机会均等的法律政策,保障和维护了土著民族的教育公平。本文在深入考察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澳大利亚土著民族教育法律政策的主要内容、特点、实施成效,指出了其对加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法规政策建设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自从1973年引入多元文化主义概念并制定多元文化政策后,澳大利亚的民族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表现在拓宽受教育机会、制定国家教育目标、加大民族教育投资和加强土著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等方面。澳大利亚有关民族教育立法和政策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2000年出台《土著民族教育(目标援助)法案》,2004年又重新修订了该法案,旨在通过增加拨款支持土著民族教育,提供教育机会,促使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最终实现保留和发展土著民族文化的目标。该法案重视少数民族的群体利益,促进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发展,是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政策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2005年澳大利亚土著民族高等教育研讨会的报告,分析了2001年~2004年澳大利亚土著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概述了澳大利亚土著民族高等教育2006年~2008年战略计划的主要内容,并从机构设置、文化传承、以人为本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可以给土著民族提供平等共享生活和就业机会的高等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5.
2008年2月13日,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代表新政府正式对澳洲土著百年来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做出道教.澳大利亚新政府的这一举措是多方因素合力的结果:土著居民维权意识的不断高涨促使政府去检省自己的种族政策;工党一贯奉行的和解政策决定了新工党政府必须在土著问题上有所建树;构建和谐社会取决于土著民族必须融入主流社会;而改善国际形象以及建立和谐亚洲则对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郭跃 《大连大学学报》2010,31(4):102-106
加拿大土著民族自治的历史基础体现于1763年英国政府的王室宣言和加拿大与土著民族签订的条约。二战后土著民族自治思潮兴起,并逐步被加拿大政府接受。1982年加拿大新宪法确认了土著民族的原初权利,但并没有明确其权利的具体内容。加拿大政府现行的政策承认自治权是土著民族的基本权利,并设定了土著民族实现自治的原则和框架。但是由于没有立法对政策的支持,土著民族的自治依然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7.
姜峰  刘丽莉 《教育》2012,(22):64
澳大利亚是由来自120个国家的140个民族组成的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澳大利亚从最初土著民族居住的地方,发展到以英裔为主体,同时排斥其他民族的单一的同质社会,再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国家,历经了政策上的改革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在澳大利亚人口总数中只占2%的少数民族,土著民族并不是主流群体,他们的文化也不是主流的文化,但是作为澳大利亚人口构成的一部分,土著民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土著民族是一个饱经历史沧桑与磨难的古老民族。在四万余年的民族发展史中,土著人民建立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其民俗文化的精粹及其民族生生不息的渊源在于:其一,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纯朴的民风。他们热爱故乡,尊老爱幼,在抗击自然的恶劣环境中,他们养成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生存经验。其二,土著音乐与舞蹈也是土著民俗的重要内容,是世界人民了解其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三,土著民族的视觉艺术,反映了土著民族在澳洲大陆上生存发展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民族经历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演变过程,从早期土著到不成热的准族体,从单一的英裔民族到民族多样化,澳大利亚人口的民族特性和文化构成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典型的实施多元文化政策的移民国家,澳大利亚民族的多样性对其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在种族偏见尚未彻底根除的情况下,继续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仍是政府而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加拿大土著民族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加拿大政府适时调整土著民族政策,逐渐改变此前长期推行的同化政策。它首先于1951年修改了印第安人法,取消了明显歧视土著民族的规定,制订了一些有利于土著民族的条款。然后,联邦政府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连续出台土著土地赔偿政策,推动土著土地赔偿在8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加拿大土著民族自治政策出台,促进了土著民族自治运动迅速兴起,成为加拿大土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