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文学常识辞典》一书介绍“温庭筠”词条说:温庭筠(约812—866)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诗人、词人……词风红香翠软,浓丽绵密,上承五代余韵,下开花间之风,被称为“花间鼻祖”,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隋代及初唐的民间词即是当时的民歌,中唐以来文人词属于诗余性质。温庭筠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填词的文人。他生活在需要小词产生的环境里,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创作。温庭筠的作品代表性风格是设色浓丽,辞藻繁密;另一种风格是气韵清拔,格调高峻。温词是对齐梁时代美学精神的隔代传承。以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是一种介于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的并逐步向雅文学转化的过渡性文学样式。《花间集》中的词人围绕温、韦分为两派:一派以温庭筠为代表,可称为“伶工之词”;另一派以韦庄为代表,可称为士大夫之词。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派词人在文学自身以及历史发展的双重指向下,开拓了全新的诗歌之路。伶工之词在晚唐五代词稀⒗的发展期是不断进步的,由温庭筠到欧阳炯、顾,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变得越来越纯熟而自由,为词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花间词派的沿革说起,分析了温庭筠的词和韦庄的词艺术风格不同的形成原因,进而比较、探析了温庭筠词的“婉约”和韦庄词的“显直”艺术风格,最后指出他们艺术风格的不同,取决于他们不同的生活遭遇。  相似文献   

4.
词最重要的部分是词境。作为晚唐“花间派”的鼻祖,同时也是整个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温庭筠的词境与其他婉约词人的词境稍有不同。与其他婉约派词人相比,温庭筠和同时代的韦庄更喜欢以春天作为词的季节背景;温庭筠更喜欢以画楼闺阁作为主人公活动的舞台;温庭筠词的抒情主人公几乎都是曼妙的女子;温庭筠词的意象比较密集,同时意象与意象之间跳跃比较大;温庭筠比较注重辞藻和设色,尤其喜欢用色彩鲜明:饱满的词。以上诸种要素,使温庭筠的词境相对于其他婉约词人,更香艳温暖,也更繁缛富丽。  相似文献   

5.
吴丽 《文教资料》2007,(36):6-7
温庭筠、韦庄都是花间派的大家,本文从他们不同的生活遭遇出发,分析了温庭筠词"婉约"和韦庄词"显直"艺术风格,并举例说明他们词风差异的主要表现,同时指出他们独特的主导词风对后来的一大批词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晚唐"花间鼻祖"温庭筠与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艳情词进行比较,结合两位词家不同的人生际遇、审美情趣、个性资质,探讨他们不同的笔法在词作中呈现的不同艺术风格,分析柳永对温庭筠词风格的继承与突破。  相似文献   

7.
黎修良 《现代语文》2007,(4):119-120
晚唐词人温庭筠既创作了很多奇丽浓郁,辞藻华艳的词章,也创作了一批朴实淡雅、清疏明快的词篇,《更漏子》即为代表。通过《玉炉香》及其他词作的赏析,可以感受到温词笔调委婉含蓄、意境疏淡清真、情感哀怨恣肆的另类特征。  相似文献   

8.
温庭筠词说     
温庭筠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心致力于词体写作的作者,他在词史上的成就源于他词体写作上的独特构思方式。简而言之,温庭筠词的构思特点,就是组合意象,词中有画,创造词境。温庭筠的全部词作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9.
贠娟 《文教资料》2013,(15):9-10
花间词"鼻祖"温庭筠词风深美闳约,精艳绝人。与之齐名的韦庄除花间词所共有的婉媚、柔丽、轻艳外,以其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异于温等人,开辟新的写词意境。本文就《花间集》中所录温词《菩萨蛮》调十四首,韦词《菩萨蛮》调五首,再度探索温、韦词中的意象、内容、意境。  相似文献   

10.
徐坤 《语文知识》2007,(3):78-79
晏殊是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其词《清平乐》音韵谐美,语辞俊丽,词格温润,在文辞风格上继承了冯延巳词的明淡浅丽,又在气象上流露出温庭筠词的雍容闲雅。  相似文献   

11.
温庭筠作为"花间鼻祖",其词主要载于《花间集》。温庭筠词运用了丰富的颜色词,构筑了色彩的美感。温庭筠词中的月以一种无情无感的自然景观大量出现,被词人赋予了独特的情感色彩,与词情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2.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蒴洲. 温庭筠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其词香软绮靡,镂玉雕琼,多属裱丽之作,温庭筠也因此被誉为"花间鼻祖".这首<梦江南>,在风格上却迥异于词人的其它作品.  相似文献   

13.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也是词坛领域的“花间鼻祖”。在意象运用上,温庭筠的诗与词都注重对华美物象的客观描绘,但诗中意象流丽动荡,典故众多,带有虚化的幻想,而词中意象浓艳静谧,以写实为主。由于崇尚客观的审美理想,温庭筠的诗与词意象运用上有相似之处,但他对诗和词已经有了自觉的分体意识.这引发了他对这两种文体不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作为花间派词人的温庭筠、韦庄,虽是同一时代同一流派的作家,但其词风绝非秾艳一体,而是同中有异,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谓"春兰秋菊不同时"淡妆浓抹总相宜".  相似文献   

15.
其一,温庭筠《菩萨蛮》(宝函钿省)温庭筠这个“花间派”的鼻祖,是以其十四首《菩萨蛮》和六首《更漏子》为代表作的。特别是那十四首《菩萨蛮》,浓丽隐约,最是细腻,恰象十四幅美艳绝伦的仕女图。这首词是其中的第十首,是十四幅仕女图中别具姿态的一幅空闺春怅图.此词写一个女子晨起后准备流妆,却见楼外一派春色,不由勾起她对远在他方的情人的思念,回忆起他们的分别,叹息情人音信断绝,自己的相思之情却无人得知。  相似文献   

16.
温词浅释     
温庭筠是我国晚唐著名词人,他的词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文章对温庭筠几首词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晚唐词人温庭筠在词的创作上,有其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情与景交融的意境特征;曲折跌宕、婉曲含蓄的结构特征。同时,通过温庭筠、韦庄对比,说明温词对两宋婉约词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和其它《花间词》的作者一样,温庭筠所写的女性形象,几乎都从歌女身上演变出来。歌者在歌筵酒席上逐歌逐舞,唱着文人为她们所填的词。温庭筠写佳人,还是站在男性的立场,带着自己设想好的形象为佳人作词,美人虽美,感情却淡。用的是“形容女性的语言”,与读者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词的创作还关系到演唱者和作者以外的欣赏者,年来有关唐宋的社会研究有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相似文献   

19.
温庭筠的诗与词都以"秾艳"风格著称,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与温庭筠善于使用色彩词有关。在这些色彩中,温庭筠更偏爱于"金"色,金色在诗中出现110余次,词中出现28次,分别占到33%和43%,如此高的使用频率,当然不能仅用偶然一词解释。通过分析发现,金色不但显现了温庭筠建功立业的志向,更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奢华时代,而且对自身及后世的词风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温庭筠“士行尘杂”的天赋品行与创作“侧艳之词”的艺术风格,二者并不矛盾,它是在社会现实压迫下文人才子的主动选择和艺术追求。温词唯美倾向并非颓靡和放荡,而不乏“在严”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