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与此同时,人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学校德育要主动适应这一新形势,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大一统的德育环境,构建不同德育教育模式,优化德育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教育必须直面现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要突出主体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生活方式;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做好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道德叙事教育方法融感性、理性,情景、价值于一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中运用道德叙事,应与"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精选故事,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解决大学生现实的道德困惑。  相似文献   

4.
由于社会环境、社会现实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不仅对卫生高职校的职业技能教育水平要求更高,而且对德育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新环境新要求,作为培养高素质、硬技能人才的卫生高职校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效的衔接起来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本文着重分析当前卫生高职校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衔接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力争为卫生高职校的优秀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5.
近十多年来,道德心理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关注.通过评述近十年来道德心理学领域出现的通用道德语法研究框架、道德基础理论、道德启发式理论、道德动机理论,评述认为通用道德语法研究与道德基础理论主张道德的先天论假设,但分析认为目前的研究难以有力支持道德的先天论.相应的,认为既强调具身进化又重视社会文化隐喻的具身—隐喻框架研究可能是道德形成的重要心理机制,并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指出“维持与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可能是道德形成最基本的功能性“映射法则”.此外,还分别评述社会直觉模型、双加工理论、道德启发式框架、基于关系调节模型的道德动机理论,并指出今后应加强道德判断中情感、认知、动机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下德育教育一直备受教育界关注,小学生德育教育变得炙手可热,小学课堂中的道德教育问题成为大众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小学生的课堂道德教育现状出发,剖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体现新课改下德育教育特点的人文关怀方面的策略,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7.
目前人们对节约型社会的研究,主要是从消费伦理向度来探讨它的价值。这种研究仅仅局限于消费领域,把它等同于合理消费和科学消费,却忽视了其政治伦理价值和对现代性社会制度批判功能。构建节约型社会即建设一种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社会制度,最终实现人的解放、自然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功能,针对大学生读者在图书馆道德缺失的表现,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分析了道德缺失的原因,从五个方面对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德育功能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绿色生态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为基础、以生产为手段、以生活为目标,全面朝生态化方向发展。"它是结合当前兴起的绿色全球化运动和高涨的绿色思潮,反对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从而构筑起来的理想化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它强调将发展与生态相结合,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研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选择路径,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起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科学发展理念,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重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思考和探讨的严峻课题之一。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耐挫精神、社会责任感教育非常重要。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目标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找到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依托 ,创设合理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 ,充分调动个体作为道德生活主体的意识 ,这些都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势头强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却导致了社会生活的精神建设层面问题层出不穷。道德滑坡近年来尤其引人注意。其中宏观社会系统中的道德问题主要包括思想、文化、经济、制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具体包括文化多元下的社会道德问题,生产力不发达下的道德问题,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道德问题,思想教育现状下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工作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此应该引起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高校各个部门应该从高校的实际出发,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德育组织体系交互化的观念;突出主体性本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典型事例教育为载体,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做好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与师德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与自然天然存在一种伦理关系,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生态伦理在内容、性质、表现形式、影响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古籍蕴含着丰富、生动的史实知识,特别是反映各民族生态观念、道德意识、审美、行为活动和社会准则等的生态伦理典籍。少数民族生态伦理典籍从不同角度记录人类与自然协同演化的历史和走向,从不同侧面映射人类适应特定环境的能力和成果,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传统的历史积淀。挖掘少数民族生态伦理典籍,加强时代阐释和活化利用是唤醒民众自然情感、培养生态品格、化育道德人心、倡导绿色生活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法律之间既有相互区别又有相互联系。道德主要靠自律,法律则具有国家的强制性即他律;道德所作用的范围和调节的对象几乎涉及到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而法律所调节的只是人们的某些特定行为;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要求往往高于法律,道德和法律均起源于风俗习惯;法律中包含有道德的规范,道德规范中又有法律内容。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每一方都必须将另一方有机地看作其本来的协同者而构成统一的秩序。以德治国不是对依法治国的否定、超越,而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有力辅佐,同时依法治国又是以德治国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道德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实践,这是由道德的本质、道德的生活性和道德的传承性决定的。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有多条路径可走,可从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两个层面来进行。大学生道德实践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以道德理论教育为基础,要给大学生营造一定的压力氛围。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伴随我们一生的素质体现。近些年大学生道德缺失、德育素质低下问题越来越普遍,各高校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自律意识,为大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本文从大学生德育现状入手,讨论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列举大学生德育缺失展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传统刑法价值理念的评析,寻找其在应对环境问题时的缺陷,最终构建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和预防为主的生态刑法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中,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关键。为充分将德育和专业教育在协同育人、合力育人、融合育人方面的作用发挥出来,还需要做好有关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发展工作。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也可以充分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增加人才培养水平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培养思想素质过硬,道德高尚的合格人才的重任。完成好这一任务,必须进行主体性德育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主体需要,以实现德育价值,提升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除了教材、教学观念等原因外,教学方法是影响德育教育实效的很重要因素。过去我们惯用的灌输、说教,已跟课程改革的理念大相径庭了。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不难看出,德育教育必须通过创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景,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体验探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这样才会有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