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是迄今为止锻炼心理学研究最多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进展,旨在发掘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为人们增进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径。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体育锻炼的多元价值,倡导人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体育增强人的心理健康既有生理学机制,也有心理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阐述了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进展,并就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进行分类研究。研究发现。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1)体育锻炼对焦虑、抑郁的影响;2)体育锻炼对应激的影响;3)体育锻炼对认知能力的影响;4)体育锻炼对意志品质的影响;5)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并从体育锻炼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及运动频率四个层面八手,探讨了具体运动层面所产生的心理健康特定的效应,旨在发掘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为人们增进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地方院校师范生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体育锻炼认知程度总体较高,其中男生好于女生,城镇生源好于农村生源,运动群体体育锻炼认知程度高于非运动群体,但有部分师范生因为各种原因不参加体育锻炼,有可能因此导致心理障碍。而且,师范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既运动而且认知又高的师范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因此,应引起关注,特别是关注女生和来自农村的师范生。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6.
针对体质弱势大学生这一既普遍又特殊的心理障碍高发群体,从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角度,探讨体育锻炼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影响机制、体育锻炼对改善体质弱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性,对从理论、观念上提高体质弱势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效果、增进其身心健康的认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锻炼与健康理论和方法为依据,以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为切入点,梳理和分析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历程的主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还未成为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这与国际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导向、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人们生活水平及体育锻炼需求等影响有关;90年代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的研究多为描述性,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近10年来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的综合研究方法运用能力有所提升,在校大学生是研究对象的主体。然而,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理论及方法,还不能满足人们对体育促进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这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308名高等师范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调查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体育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优于非锻炼人群;体育锻炼人群心理健康指数属于良好水平,而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指数则属于一般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生心理健康水平略优于女生,但是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女生群体中,体育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调查结果阐明体育锻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载体。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等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东方传统体育锻炼对心境状态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试验比较的方法,使用心境状态量表(POMS)和心理健康自测量表(SCL—90)等研究工具,目的在于研究东方传统体育锻炼对心境状态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进行东方传统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心境状态,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确定心理健康涵义与分析高校中年知识分子身心健康现状的基础上,以山东省师范院校40~59岁女知识分子喜欢的体育锻炼内容、参加体育锻炼前后心理健康反应为依据,论证和讨论了体育锻炼对高校中年女知识分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