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8 毫秒
1.
茌平县位于山东西北部,历史文化悠久,拥有徒骇河、金牛湖、圆铃大枣、生态农业等优质旅游资源.茌平依托丰富资源,清晰规划乡村旅游的发展,挖掘文化内涵,形成了特色突出的旅游目的地.但是,茌平乡村旅游还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人才与管理不专业、客源不稳定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加大市场研究与宣传力度,拓展客源等措施,提升全县乡村旅游水平,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富裕全县百姓,实现建设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体育旅游资源"多类多元"开发模式构建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系统探讨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内涵、开发模式构建的依据及其开发的理论支持体系,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了多类、多元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认为产业类开发模式分为"旅游 体育"和"体育 旅游"2种模式,资源类开发模式分为专项型、组合型、和附带型3种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针对国内家庭(亲子)游旅游儿童教育动机,在学界具身认知视域研究范畴基础上,探讨了浙江省乡村旅游儿童个人发展策略,在乡村旅游游憩空间内鼓励亲子动手协作,微习惯拓展逻辑思维,具身化的旅游体验提升儿童教育效能,既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又满足了乡村旅游家庭(亲子)旅游儿童教育动机。  相似文献   

4.
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新热点,为提升乡村旅游体验质量、补齐全域旅游短板提供了新路径,是保障全域旅游质量的必要条件.以广西阳朔县乡村民宿为例,总结阳朔县乡村民宿空间布局特征是以"高田、福利、白沙"这三镇为高密度核心区,向周边区域不断扩展;分析"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民宿的特色、营销手段"等影响阳朔乡村民宿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提出通过调整民宿空间结构,构建乡村民宿等级结构和发展多种类型民宿的建议,以更好地创新乡村民宿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城市居民是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研究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类型偏好,对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问卷实地调查,获得广州市居民的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利用spss分析方法(如交叉分析、卡方检验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人口统计学(即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的角度,对广州市居民的乡村旅游地类型的偏好特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和开发支持系统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旅游资源分为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体育旅游人文资源两大类型。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又分为地貌类资源和水体类资源。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又分为民俗风情类和赛事、场馆建筑类等。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支持系统有政府政策支持;旅游经济环境支持;旅游社会文化环境支持;体育旅游资源支持;体育旅游客源支持、体育旅游人才支持等。影响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因素是资金投入不足;全社会对体育旅游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宏观调控和协调发展;注重观赏性而忽视参与性;体育旅游法规、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贵州省拥有丰富的适于乡村旅游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当前,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就乡村旅游涵义、特点及贵州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分析了贵州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泰国滨海旅游业发展迅猛,近年来成为中国人出境游的首选,不仅有赖于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更得益于不断创新的旅游产品、开放有序的开发模式、精细周到的旅游服务.泰国的经验对我国滨海旅游发展以及一些沿海城市滨海旅游提升有积极的启示作用.我国可以在滨海旅游产品开发、资源保护、服务提升方面有所改进.沿海城市茂名亦可借鉴有益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思维,通过打造全域滨海旅游、拓展客源市场以及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升级为持久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从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的地理分布、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乡村旅游的开发投资主体、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等方面阐述了扬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现状,针对发展模式中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开发投资和融资渠道的单一性、产品类型模式的雷同性等问题,提出在选择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时应注重社区和村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注重有政府参与的投资模式、重点打造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类型模式,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遍在性旅游资源,共性大,客源要求特殊、鲜明的主题和科学的市场运营规则.池州市依托九华山旅游客源和本地区中心城市居民,开发九华山周边地区和城市郊区生态旅游资源,以低成本吸引游客,以低门槛值维持运转,以拓展九华山旅游业和培育本区居民生态环境意识为目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发展本区生态旅游业,为我国生态旅游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理论素材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
受经济状况、旅游开发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县域旅游产业迟迟不能突破当前的发展方向,尤其是乡村旅游.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和乡村旅游的内涵出发,以湖北省蕲春县为例,在分析其乡村旅游供给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更新旅游供给要素、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手段推动该县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等策略.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阶段产物.省域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是基于乡村旅游在省际单元之下,对以省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内部旅游模式的探索,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开发已经迈入了快速发展的行列,但其基于省域视野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更为值得关注.尤其是其发展现状中面对的阻碍因素和改善策略值得其他省域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13.
随着海洋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浙江舟山群岛将会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然而目前舟山群岛海洋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极不平衡,限制了区域联动发展.从旅游资源、旅游地客源市场、交通网络等方面分析舟山群岛海洋体育旅游地旅游空间结构,并从区内空间结构、区际空间结构和区域集群结构三个方面探索海洋体育旅游地空间结构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研学旅行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研究发现,研学旅行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有游无学”“有学无游”等现象,而课程设计与开发不到位是主要原因。本研究以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指导,挖掘呼伦贝尔市研学旅行资源,设计开发研学旅行课程,践行“做中学”“游中学”的理念,提升学员综合素养,凸显实践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连云港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通过调查分析从定位、规划、环境、营销等方面为连云港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即理清内涵,确立乡村旅游定位,制订规划,指导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打造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强化营销,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王瑛、王铮(2000)提出的旅游区位模型,针对广东省国家级高级别A级旅游景区的实际分布,进行实证研究,重新确认广东省的旅游区住带:都市风貌带、特色资源带、旅游滞后带、特色文化与自然风光带,并揭示了经济发达地区迥异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区位特点与原因.文章围绕重构广东省旅游区位,提出两条建议:引进特色主题开发模式,实现旅游资源的组织整合;突破行政区域的界线,打造近距离核心客源市场.  相似文献   

17.
因传统古村落的资源丰富性、景观异质性、文化稀缺性以及振兴迫切性,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助推村寨经济增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文章通过对恭城常家村案例的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具有典型的双向互动关系.其中,人才、精神、资源、产业作为两者之间的联结要素保证了古村落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有效...  相似文献   

18.
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是客源地和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直接关系到旅游发展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基于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社会要素流动特征和旅游引力模型理论内涵分析,添加政策因素,修正已有引力模型,建立适用于新疆的旅游引力模型,并对新疆国内客源市场吸引力进行测度,利用IPA分析法对测度结果与实际接待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新疆本地市场仍是新疆旅游最主要的客源市场,这将是短期无法改变的现实;广东、北京、四川、江苏、河南、甘肃、山东、浙江、陕西、河北10省是除新疆外的重要客源市场,上海、湖北2省市是新疆国内旅游发展的优势客源市场,其他18省市是潜在客源市场。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人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河南省乡村旅游产业得到空前发展.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产业有经济优势型、市场优势型、交通优势型和资源优势型等4种类型.河南省栾川县整合资源、交通等优势,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抓手,走出了乡村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特色道路,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到2017年提前整体脱...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是将农村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农村家庭在乡村旅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乡村旅游的参与者、服务者与组织者,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力量。在发展经济期间,乡村旅游对农村家庭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分析乡村旅游影响农村家庭关系为基础,研究乡村旅游对农村家庭经济观、文化观、价值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