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暂新的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风,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能全面把握口语交际教学的精髓,教学上存在着重视交流性忽视实用性、重视形式化忽视真实性、重视个别学生的表现忽视全体参与、重视交流训练忽视示范指导的倾向性的表现,使口语交际教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口语交际教学是新加坡中学华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学华文统一考试中也占有颇高的分数比重。但是,与其相关的教材、教学活动、教学法在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新加坡学生的华文口语水平普遍较低,多数无法针对生活类话题流利地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意见,更遑论就专门课题进行辩论或作即兴演讲。口语教学的忽视将造成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失衡,削弱学生将来在职场上的竞争与生存能力,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将就这一问题,探讨口语交际教学在新加坡华语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提出一些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改进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华文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语文的功能有了新的定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当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A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过去,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口语训练,但忽视了语言的生活实践交际功能。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规定,使语文的交际功能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高职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应建立在其实用上 ,因而要大力提倡审美教学、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文教学。  相似文献   

5.
培养中职生口语表达能力是中职语文的重要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就业、开展有效沟通的必备技能。优化中职语文教学,深度应用信息化教学,加强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将有助于为中职生未来的职业就业和长远发展提供有利的语用能力支持。本文从中职口语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入手,首先对中职语文口语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探讨了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应用策略,以期促进中职生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是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使我们已经跨进了一个新时代。影视的普及,它巳成为中学生课外活动的组成部分。故此,向语文科教师的教学和辅导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音响”教学在提高语文水平,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名作家作品的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语文教学,实则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工作。面临经济腾飞,改革深化,知识爆炸的信息年代。语文教学的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能再墨守成规,必须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方法。特别是创新方法更显得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口语训练长期得不到切实有效的重视与落实,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痼疾。要真正唤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口语训练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热情,必须彻底转变落后陈旧的观念,深刻认识到听说能力不仅是一种语文素养,更是一种创新能力。要深入研究开展口语训练的有效机制,即有效地安排学生听说训练的机会,以选修课程的方式赋予口语训练教学应有的地位,切实改变口语训练教学寂寞冷清的局面,使学生的听说能力有所发展,使口语训练教学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一个热点,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9.
试论成人中专语文课的口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语教学是近些年才受到重视的。但口语的作用早在1919年就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沈仲九先生在论述国文教学的目的就把“口讲”和“手写”放在相等的位置。1922年,黎锦熙先生也强调:“话法本来比读法重要些,而且要在读法之先。”1942年,叶苍芩先生也明确提出中学国语的学习内容是“精读、略读、作文、文章法则、口语练习”,把口语教学放在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位置。但迄今为止,语文教学在口语训练方面依然拿不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材,提供一些效果明显的办法。特别是成人中专语文在口语训练方面几乎没有要求。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教学的五大内容之一,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口语交际,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本文主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探索了阅读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的十种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