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尧海案"所引发的巨大争议,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国刑法所规定的"聚众淫乱罪"。从刑法学角度,基于刑法的谦抑性,无被害人犯罪应当除罪化;从宪法学角度,公民享有自我决定权,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必须符合宪法意义上的比例原则。私密性的聚众淫乱行为如被入罪,即属于无被害人犯罪。这侵害了公民的自我决定权,亦不符合宪法意义上的比例原则。  相似文献   

2.
犯罪被害人是刑事法律研究中永远不能、也不应回避的话题。然而,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对犯罪被害人的关注都显得极其薄弱,忽视了犯罪被害人的研究与保护。本文在关注犯罪被害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恢复性司法模式下犯罪被害人的经济救济模式及其缺陷,从而构建犯罪被害人经济救济的实现途径,倡扬法律正义,最终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如何更好地保护被害人的权利,进行恢复性司法,帮助被害人逐步复归社会,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就具有了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犯罪被害人权利救济现状,提出了构建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犯罪学研究大多将犯罪人与被害人割裂开来,只是从犯罪人的角度探讨其犯罪心理以及刑事责任。在刑法学中,被害人的概念有所不同,它不再是游离于犯罪论体系之外,被害人同样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被害人对刑罚体系的完善、对刑罚轻重的判定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文章分析在刑法学视野下的被害人问题,将被害人与刑罚体系联系到一起,共同探讨其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的现状调查,以率先试行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台州市为重点考查对象,对地方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创新做法进行制度分析,从中寻找建构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脉络,厘清犯罪被害人获取国家补偿的资格限制、方式、数额以及相应的补偿资金的来源,具体发放机构和程序设置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等制度问题,以期对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犯罪形态、犯罪手段的的多样化,刑事案件被害人的角色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也从可能而转变成现实,且此类案件有不同于单纯"同向"的犯罪人一被害人方向,而出现了一种逆变.据此,传统刑罚对受害人的补偿与安抚的一般预防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需要予以重新的塑造与强化.通过对刑事被害人犯罪的研究.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非犯罪化思潮影响之下,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非犯罪化趋势在我国已经有所体现,这是对未成年犯罪人司法保护的新突破。实现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非犯罪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制度建构上,可以在实体法上减少未成年人罪名规定或规定未成年人特殊情形;在司法程序上,则应建立未成年人刑事和解与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所面临的风险呈现出递增趋势,这些风险转化为现实后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是难以估量的.因而,适度运用刑法手段将致使风险发生的非实行行为予以实行行为化,合理地调控刑法的适用范围,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管控风险,并将风险的危害性降到最低.《刑法修正案(九)》坚持问题导向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扩大犯罪圈,对恐怖主义犯罪和网络犯罪进行严厉打击,将非实行行为予以犯罪化.同时,立法者应坚持适度犯罪化,对相关的恐怖活动犯罪和危害网络安全犯罪给予严格限定.  相似文献   

9.
被害人过错对很多罪名的定罪和量刑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按照刑法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分析,表现得更加明显,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以交通肇事罪为例,简单分析被害人过错对行为人定罪量刑上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刑法修正案(八)》将"恶意欠薪罪"吸纳。反观该次刑法修正案审议的全过程,"恶意欠薪"这一行为是否应犯罪化一直颇有争议,虽然现在已然尘埃落定,但其中的争议点仍旧值得我们去思考:一种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否必须入刑?如何判断罪与非罪的分界点?通过对刑法谦抑的研究,笔者认为,社会危害性并非是犯罪化的充要条件,刑法谦抑性是把握罪与非罪的"度",因而"恶意欠薪"犯罪化应有条件。本文中,笔者从罪之谦抑和刑之谦抑的角度,结合自己理解的谦抑理念,对"恶意欠薪"犯罪化的条件做出了简要分析,并简单评价了《修正案(八)》的合理与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1.
拒不履行食品召回义务的行为,并不符合食品安全犯罪的构成要件。如果生产经营问题食品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那么拒不履行食品召回义务的情形就应该属于酌定的量刑情节。否则,单纯拒不履行食品召回义务只是一般的违法行为。召回义务属于生产经营行为的一部分,增设不履行食品召回义务罪并无必要,也与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趋势相互冲突。据此,应对不履行食品召回义务的有效措施应当是尽快完善我国的食品召回制度。  相似文献   

12.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刑法修正案(七)中新设立的罪名,即把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地位或者其他影响,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严重行为定为犯罪。本罪的设立体现了刑法的与时俱进,弥补了现有受贿犯罪立法的缺陷,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刑事法网,同时也有利于与国际刑法接轨,但在本罪的认定过程中仍应严格把握两个问题,即本罪与受贿罪的界限问题,关于共犯的问题,以期对本罪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准确的定性。  相似文献   

13.
犯罪本质问题是刑法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理论和法益侵害说的对峙,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确定的结论。犯罪本质问题所要解决的是犯罪行为与其他一般违法行为之间所具有根本不同的内容,而实际上,无论是社会危害性理论还是法益侵害说,都不能真正明确的、一次性的将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区分开——无法解决犯罪本质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刑法、民法、行政法之间根本并不存在一个清晰的分界,对罪与非罪的问题也就无法从理论上作出一个清晰明确的分界标准。这就导致了在现有的理论语境下讨论犯罪本质问题是无法得出一个真正确切的结论的,也就是说犯罪本质问题其实只是一个伪命题。但不应当否认探讨犯罪行为与其他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分,即罪与非罪的问题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醉驾虽已入刑,但关于其是否一律入刑的争论却仍未停止。从刑法第13条但书的规定来看,醉驾入刑应符合《刑法》总则第13条规定,即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定为犯罪。作为一种抽象危险犯,关于醉驾危险状态的判断必须坚持在行为实施的时间、地点、环境等客观基础上,从一般人的立场判断危险状态是否存在。此外,从犯罪主客观要件相统一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来看,醉驾亦不应一律如刑。  相似文献   

15.
犯罪构成理论作为刑法理论研究的核心,在整个刑法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而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现存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这种状况需要加以改变,以建立更为完善的犯罪构成理论.  相似文献   

16.
刑法学视角下的网络赌球是侵害社会秩序法益的跨地域、规模化并以网络为工具的团伙式新型赌博行为。法律实务中司法解释类型化缺失和共犯、罪数认定模糊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赌球犯罪行为的刑法适用。在行为刑法的立场下,运用类型化思维将网络赌球分为参与型和组织型两类,应以法益侵害和犯罪行为的三性原理规范赌博罪和开设赌场罪的法律适用问题,主张以行为共同说解决网络赌球共犯问题,按数罪并罚或择一重处对网络赌球罪数问题予以处置。  相似文献   

17.
贿赂犯罪在我国屡禁不绝,而且层出不穷,目前与性贿赂相关案件正呈蔓延之势。性贿赂应否入罪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受贿罪的客观方面入手分析,认为贿赂内容不仅包括财物和可以直接以货币计算的财产性利益,还应包括各种非物质性利益。  相似文献   

18.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之一 ,在刑法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1979年颁布的第一部刑法确立这一制度到 1997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颁布 ,正当防卫制度日趋走向完善。就我国新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的修改而言 ,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 :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条件作了较为合理的修改 ,充分表明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主观上的防卫意图和客观上的防卫行为的统一 ;防卫过当界定显性化 ,标准客观化 ;对无限防卫权的有限制采纳体现了我国刑法的时代精神 ,表明了无限防卫权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足球"黑哨"问题之法律透析及其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足球"黑哨"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综观国外关于足球"黑哨"等腐败现象的处置规定及实践,分析"黑哨"行为已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并提出通过完善足协内部管理机制、完善相关对其监督的机制以及加强对腐败现象的惩治和舆论监督等途径综合遏制足坛"黑哨"等腐败现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