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滇中通海县高大傣族彝族乡的傣族在语言、饮食、居住、节日等方面已基本汉化、部分彝化,但仍保留着"竜林"文化。对高大乡摆夷寨及代办村祭竜的个案研究说明,傣文化的根、傣民族的魂或许就是"竜林"文化。  相似文献   

2.
德宏傣族家有家神、寨有寨神、勐有勐神,并有"家无家神,家不成家;寨无寨神,寨不成寨;勐无勐神,勐不成勐"之说,充分显示了其在傣族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在傣族人虔诚地赕佛施舍修来世的同时,也在虔诚地祭祀祖先——家神、寨神、勐神。  相似文献   

3.
现当代,传统文化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傣族传统村落文化——祭寨心,在经历剧烈的社会变迁后,仍保留着完好的仪式。从田野调查的视角来看,景谷勐嘎寨祭寨心仪式隆重,具有丰富的象征内涵,内部人员以及不同仪式角色分工明确。祭寨心自古延续至今仍保留着完好仪式,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集体性的行为铸造了一种村落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10):F0002-F0002,F0003
咪嘎哈祭祀,源于远古部落原始的求子和祈丰仪式,后逐渐形成大型春祭仪式,主要诉求风调雨顺、农作丰收、人畜增殖。眯嘎哈神树、山神树严禁任何人折伐,严禁出入祭场神林。所以,“咪嘎哈”以神圣祭祀的形式,事实上保护了村寨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滇中彝族纳苏人传统的祖灵崇拜,完整地体现在其民间丧仪上,主要有报丧、停尸、守灵、叩请执事、家祭、堂祭、出殡、下葬、扶山等几个过程,仪式仪轨复杂繁琐。考察这些仪式,可以发现,由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加上邻近汉族文化的影响,当地彝族民间丧仪已发生了较大的变迁,出现了明显的汉儒丧礼痕迹。  相似文献   

6.
该文认为"黄金四目"可释为"黄金四面",即铜制的四面神像,是上古民众祭拜华夏祖先兼众巫首领的黄帝的宗教表现,黄金四面多与祭方、祭社的原始宗教仪式密切相联,今安徽祁门、贵池等地傩戏傩文化中多有此类原始意识的遗存.池州市贵池区桃坡乡诸地傩祭中礼神供盘上插刀当系古代副辜祭法之遗意.  相似文献   

7.
咪嘎哈祭祀,源于远古部落原始的求子和祈丰仪式,后逐渐形成大型春祭仪式,主要诉求风调雨顺、农作丰收、人畜增殖。咪嘎哈神树、山神树严禁任何人折伐,严禁出入祭场神林  相似文献   

8.
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因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是其民族特色和文化的反映,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中特色词汇英译的策略与方法,如直译加注法、音译加注法等,对其外宣推介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翻译的目的论视角,以凉山彝族童话故事集《神笛阿牛》中的彝族特色文化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凉山彝族特色词汇英译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凉山彝族文化外宣推介与传播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玩声音”是黔西北彝族人民在上千年的历史生活积淀中形成的特有的音乐文化。对彝族青年男女来说,“玩声音”有着极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是他们交往、恋爱、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黔西北彝族“玩声音”演唱有用气呼、用弹舌、变嘴形、用和音四个方面的技巧,其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澜沧江流域的彝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他们对水、日、月等自然万物形成自然现象崇拜;对虎、蛙等动物形成动物崇拜;对毕摩、苏尼等形成人物崇拜;对灶君、仓笼神、火神、赶鬼寨等形成多神崇拜。这些都是其宗教信仰的基础,报告通过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为调研地点,通过查阅当地珍贵的资料、欣赏传统节目,采访彝族老人来探寻其宗教信仰的种类及根源,以便更好的从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信仰中寻找与其他宗教的异同点,期望为建设和谐、稳定的边疆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花腰彝"祭龙仪式承载了"花腰彝"民众的精神信仰和理想寄托,蕴含着彝族文化的诸多要义,同时也融入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与阐释。  相似文献   

12.
“擦大钹”是流传在保山市隆阳区瓦房彝族乡彝族聚居村落的一种将舞蹈、杂耍、武术、打击吹奏乐融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擦大钹”舞蹈具有蹈多于舞,“顺边”体态;粗犷豪迈,诙谐风趣;类型丰富,程式多样;动作反复,即兴表演;大钹主导,伴奏多样等的风格特点。其特点的形成与彝族的自然生活环境、生产劳动、民族精神、人生态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舞蹈所属的风格类型和古代军事战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考古发掘,在甘肃省礼县鸾亭山发现西汉畤祭遗址。畤祭是秦人独创的祭祀天地祖宗和农神的仪典,并为汉朝所继承,还开创了后代封禅和郊祀天地的祀典。通过古代文献的钩稽和出土遗址及遗物的比对,肯定鸾亭山遗址,就是秦襄公于公元前770年所立的西畤。考证了西畤的祭祀对象、建筑特点及祭祀仪典,并与考古材料相对照,证实了秦人畤祭的真实存在,肯定了西垂及秦汉的西县,就是今甘肃礼县,这在中国早期礼仪文化史及秦早期历史的研究中有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指出“形散神不散”的观点既有合理的一面,但又存在着片面性;进而论述散文的四种基本类型,即“形散神聚”、“神散形聚”、“形神皆聚”、“形神皆散”。  相似文献   

15.
相传孔子删诗,是从三千多首古诗中选取三百零五首编辑成册,此即汉以来所说之《诗经》。而这三千多首古诗,当是我国最早的“诗”了。那么弄清这些最早的“诗”的功能和性质,则《诗经》这部作品也就可以大致定性。关于“诗”的功能和性质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虞书》舜命夔“典乐教胄子”那段话。据此则知,“诗”是用于“言志”的,并要配合音乐来歌唱,讲求声韵和谐美听,“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歌唱时还要“击石拊石”,打击乐器以协调统一节奏,进行纹身化妆的“百兽舞”表演。总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无疑这即是一种带有浓厚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巫祭仪式,而非简单的音乐或诗歌教学活动。而“诗”在巫祭中的功用,即是表达祈祷祝愿之类群体欲望,所谓“诗言志”者本意在此。因此,《诗经》中诗应该就是用于巫祭的礼辞,其作者当然是那些主持巫祭仪式的巫师。为了作进一步侧证,文本还引用《诗大序》关于《风》《雅》诗区别所说一段十分费解的话详加读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村寨居民的“地方感”对于民族旅游村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民族旅游村寨存在居民对村寨归属感和认同感降低的现象.因此,塑造民族旅游村寨的地方精神,创造和改善让居民产生功能性依赖的生活环境条件,通过教育培育居民情感上的地方认同,是民族旅游村寨居民地方感的形成前提和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语》“待坐”章中关于曾皙的志向问题,千百年来人们作了许多似是而非的解释,如“知时说”、“雩祭说”、“逸志说”、“理想说”等。本文分析了各种解释的错误,提出了自己“从教说”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神”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在遥远的《诗》、《书》传统中,神具有实体神、创造神、作用神等诸多含义。到了宋明之际,张载的“神”则主要是讲太虚本体的特征、功能与作用。张载言神的目的是为了高扬本体,建立儒家的天道本体论,以回应佛老的挑战;同时也是为了防止主体的僭越,以引导人们顺应天道,追求圣人境界。  相似文献   

19.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2):F0002-F0002,F0003
2010年7月30日,中国世界纪录协会高级认证师习操先生在新平郑重宣布:“云南省新平县2009年开始建设的彝族文化长廊,共有青石浮雕2012幅,总长4580米,创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彝族浮雕文化艺长廊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彝族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优秀的儒家思想也得以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保存下来.儒家自然宗教信仰对彝族的民间信仰之一即自然崇拜产生了极大影响,彝族吸取了儒家主要思想并在其继承过程中又根据本民族的特殊需要有所取舍.彝族的自然崇拜与儒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表现出的对自然界极大的尊重与关爱是紧密相连的..当前由于现实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儒家传统文化,重新发掘其中的精神资源,儒家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正确了生态伦理观,因此在科学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并不是要回归传统而是要通过学习传统思想的精华来解决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