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照“思无邪”在《诗经》和《论语》里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阐发它的原初文化指向及其后的儒家诗学内涵,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孔子以“思无邪”对《诗经》“一言以蔽之”的缘由。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思无邪”的剖析 ,结合孔子哲学思想 ,得到中庸内涵。结合《诗经》文本 ,从来源、编订、构成、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与音乐的关系及应用和认知功能等方面给以阐释 ,达到通过“思无邪”从中庸层面对《诗经》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4.
钱穆先生说:“西方文化主要在对物,可谓,科学文化,中国文化则主要在对人、对心,可称之为艺术文化。”而诗、画、乐则是艺术文化中的艺术,它们虽然名不相同,又各属艺术中的一类,可是它们却相通于中国文化的精魂。 艺和合于道。这是我国古代衡量艺术的最高价值准则。孔子评价《诗经》曰:“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思无邪”。所以《诗》可以“兴”“观”“群”“怨”,《乐记》在论及乐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对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之“思无邪”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对此,我们认为:1.“思无邪”之“思”为实词,义为“虑深通敏”;“邪”本义是“饱足”、“满足”;2.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不是对《诗》思想内容的总结,而是对《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及功用的概括,其语义为:《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使人们从中得到的联想、启示和教育是深远广大,无边无际的。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思无邪’者,《鲁颂·駉》篇辞。”因此,要弄清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义、内涵,必须追根溯源,从《駉》考察起。《駉》全诗4章,每章8句。我们认为:诗中的8个“思”字皆为实词,用的是其本义。由《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等可知;“思”本为实词,是睿(或容)的通假字,源于睿之“深通”义而为“虑深通敏”义;与“邪”相对的“无疆”、“无期”、“无斁”皆为“没有止境”、“没有终止”、“没有尽期”之义虼宋颐侨衔靶啊痹诖耸杏ξ扳拧?的假借字,表“饱足”、“满足”义,和“疆”、“期”、  相似文献   

6.
"思无邪"是孔子对于《诗经》诗品的总体概括。孔子的意见有其所本,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在极为实用的现实动机基础上依据个人的经验对文本所进行的一种主体"误读"。在承袭孔子意见时,后世解读者对于"思无邪"往往进行了进一步的道德化处理,将其和"诗言志"或"文以载道"并置并确立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标准,从而于批评的内部制约了中国文学可能的新变。传统文论进行现代转换,以今天的眼光观审,孔子的"思无邪"认知最起码有如下三点可作当下思想资源:一是宽容精神;二是节制要求;三是创造性强调。  相似文献   

7.
相传孔子删诗,是从三千多首古诗中选取三百零五首编辑成册,此即汉以来所说之《诗经》。而这三千多首古诗,当是我国最早的“诗”了。那么弄清这些最早的“诗”的功能和性质,则《诗经》这部作品也就可以大致定性。关于“诗”的功能和性质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虞书》舜命夔“典乐教胄子”那段话。据此则知,“诗”是用于“言志”的,并要配合音乐来歌唱,讲求声韵和谐美听,“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歌唱时还要“击石拊石”,打击乐器以协调统一节奏,进行纹身化妆的“百兽舞”表演。总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无疑这即是一种带有浓厚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巫祭仪式,而非简单的音乐或诗歌教学活动。而“诗”在巫祭中的功用,即是表达祈祷祝愿之类群体欲望,所谓“诗言志”者本意在此。因此,《诗经》中诗应该就是用于巫祭的礼辞,其作者当然是那些主持巫祭仪式的巫师。为了作进一步侧证,文本还引用《诗大序》关于《风》《雅》诗区别所说一段十分费解的话详加读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孔子诗学的现象学还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用主义是孔子诗学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既受艺术认识顺序的制约,又受春秋诗歌运用实践的推动。“兴观群怨”说和“思无邪”的基点安置在“达政、专对、进德”等春秋用诗实践的基础上,“达政、专对、进德”是通往孔子诗学“事实本身”的通道,是对孔子诗学进行现象学还原的探杖  相似文献   

9.
孔子删诗说考辨及新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孔子删诗说"是诗经学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公案。纵观历来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逸诗的多少、《左传》季札观乐的记载、《论语》所言之"诗三百"、司马迁所言之"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正乐与删诗及孔子有无权力删诗五个问题上。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考辨,并结合最近整理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所提供的新证,不难看出否定论者的种种理由都不能成立,"孔子删诗说"不容置疑和否认。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诗经》中“礼”、“仪”二字的含义,论述《诗》反映礼的思想是《诗》与礼的关系中重要的方面。典籍记载礼典用《诗》的篇目有限,本文考察了《诗经》结集的情况及礼典中“无算乐”的性质,从而明确了典籍记载之外大部分储》篇与礼典的关系。论证锵》与礼都是先王之教的载体,是情志在不同阶段的产物,揭示了《诗》与礼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诗篇,十之八九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事件和作。两千多年以来的《诗经》研究,大体上是在确定诗之能指。用隶书传授《诗经》的三家诗,在这一方面很有典型性,而后来居上的古(小篆)毛诗又何以言外呢!赋诗制度与《诗集传》是诗之能指的成功范例,但是它们带着时代的局限性。今天的人们学习《诗经》,既要珍惜传统,又要找出适合今天的时代要求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三百零五篇,但《毛诗序》却有三百十一篇,以为《小雅》还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六篇。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这六首诗在孔子删定三百十一篇之内,遭战国及秦而亡。子夏序《诗》,篇义合编,故诗虽亡而义犹在。陆德明的说法是一种猜测。宋·朱熹《诗集传》以为《南陔》等六诗是"笙诗",也就是吹笙以奏的诗,有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文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故而很多学者对其诗篇深究不已,对《诗经》的解释一是以礼说《诗经》,一是以诗释《诗经》,这里谈谈以诗释《诗经》。以诗释《诗经》就是视《诗经》为文学作品,如同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就是既要谈其诗的思想性,又要感悟诗的  相似文献   

14.
试论《诗经》中所蕴涵的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探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于某些经典的审美解读,而《诗经》产生于3000多年前,是我国先民对于“天人之和”的审美诉求,其核心内涵是“与天地同和”之“志”。《诗经》的古典生态存在论思想体现在包含生态人文内涵的风体诗、反映初民本真爱情的“桑间濮上”诗、建立在古代生态平等之上的比兴手法与对于生于斯养于斯之家园怀念的“怀归”诗等方面,由此表现出我国古典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所特有的“诗体”、“诗意”与“诗法”,说明《诗经》在建设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之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美学”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敬天保民”思想和忧国忧民的王道情怀对中国封建社会王道文学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定位性的影响,而《诗经》民歌所突显的现实主义也成为后世民间文学顽强生存与 发展的源泉。《诗经》民本思想以及《诗》学传统所演化的民本思想,不仅对我国两千余年的文化观念、文学创作产生了定位性的影响,而且对当代文学的创作与繁荣也有其极大的启示意义,即文学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16.
《诗经》集中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和礼乐文化精神。自周代以来,《诗经》一直被作为教材使用;一直到现在,《诗经》中的一些经典诗篇仍然被选入大中小学课本。因此,在大学开设“《诗经》研究”课程并且建设成为思政示范课就非常有必要。《诗经》中的很多诗歌体现了周人关于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立德树人”思想。我们应当大力挖掘《诗经》中的“立德树人”思想,并且有机融入到“《诗经》研究”思政示范课程中,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学的中心观念应是孔子的文言说。孔子标举文言,扭转当时“道不可言”的思想潮流,继而提出“不学诗无以言”的主张,成为《文心雕龙》以文言为天心之心的思想宗旨,为中国诗学精神奠基。孔子的文言说,与西方当代的“语言转向”并不相同,它意在建立以道德教化为主的、有德有言的诗学模式,而不仅是对形而上学的“道”的思维方式的反叛  相似文献   

18.
《诗经》有三篇《扬之水》,分别属于《王风》、《郑风》和《唐风》。上博简《诗论》提到的《汤(扬)之水》究属何篇,是一个比较费解的问题。从诗旨上看,简文所指者当属《郑风》。由诸篇《扬之水》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较为深入地认识《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兴”与“比”的区别问题。  相似文献   

19.
清末况澍的集《诗》“七夕”诗,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吟咏,表现了对由于政权、族权、门第观念、封建礼教的原因而造成的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同情。此诗集《诗经》之句,多作灵活理解,颇合古人“赋诗断章,余取所求”之义,也反映了《诗经》在近代慢慢被除去“神圣经书”的光环情况下学者们对它的态度的转变。又将织女同反映秦人早期生活环境、产生于今甘肃礼县东部的《蒹葭》一诗联系起来,无形中将其地看做织女生活之处,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0.
“兴观群怨”是孔子论《诗》的名言,“群”是其中的核心,群,君也。君子是孔子培养人才的标准,君子之道也是那个社会防范未然最根本性的措施。而作为君子也就有了一生也做不完的事情,通过完善自我并最终完善社会。孔子的弟子继承了这一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