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华女在《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1期撰文指出:教师选择教育职业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密切相关的。教师从事的主要是精神性劳动,教师幸福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性的幸福。这种“幸福”的精神力量是具有统驭作用的生命力量,也是教师对自我生命的肯定、把握和确证。教师追寻幸福的教育人生,就教师自身而言,需要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将外在的诉求与内在的尺度、  相似文献   

2.
教师幸福在渗透于教师主体生命的同时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对教师自身生命意义的提升、学生幸福的孕育以及教育终极目的的实现有看重要意义.教师的幸福能力包括感知幸福和创适幸福的能力.教师幸福能力的培养至少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保持积极心态,乐观面对教育生活;二是准确定位角色,形成合理的职业认识;三是寻求专业发展,不断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3.
关怀生命:我国教师生存现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本位论”下的道德存在和知识存在无法完整诠释教师的主体存在,生命存在是教师主体存在的根基。教师体力、脑力、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以“以人为本”即教师生命存在作为其逻辑前提。生命教育理应关怀教师生命存在最基本的、最具体的生存条件,而这种生命关照必然要建立在对教师生存现状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4.
教育良心与教师职业道德价值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良心是教师高层次道德的表现 ,是教师职业道德自律性的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和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良心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教育职责的道德责任感 ,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它对规范教师职业行为起着指导、控制和监督及评价的作用。没有教育良心 ,教师道德的行为规范功能很难发挥 ,因此 ,必须重视培养和增强教师教育良心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教师的幸福指教师在追求和实现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这一终极目标的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满足和愉悦感的生活状态.表现为追求教育真的幸福、教育善的幸福、教育美的幸福三种样 态.教师的幸福通过智慧、德性和实践的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关于教师观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搬运工”等传统的教师观 ,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树立教师是“学习者”、“合作者”、“设计者”等新理念 ,开辟教师观的新视野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通过专业的教育与训练 ,掌握教育教学的专门知识、形成教育的专门技能、养成专业道德 ,逐步提高职业素质 ,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如何做到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合格的政治教师? 一、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 二、教学过程要多“情”。首先教学态度要传“情”;其次教学语言要有“情”;再次授业解惑要重“情”;最后教育方法要用“情”,教师要用父亲式的“严爱”去约束和引导学生,要用母亲式的“慈爱”去温暖或感染学生。 三、引着学生去“追新”——追求创新。一是训练“追新”的思维方法;二是营造创新契机;三是重视创新激励;四是训练“追新”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9.
教师幸福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精神态势.双重、发展的教师伦理是其内在的规定性:而作为一种情感体验.亲身性和不可分配性又是其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0.
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高校德育的最终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两课”教师的人格更是搞好“两课”的基础和前提,它对大学生具有示范、感染和净化作用,也是转化、升华大学生思想最有效的途径,更是开创我国思想教育新局面的关键。时代的发展不仅凸现出“两课”教师人格的这一作用,而且提升了“两课”教师人格的要求。为此,“两课”教师应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努力使自己成为集政治人格、智慧人格、道德人格、情感人格为一体的教师。  相似文献   

11.
对于现代教育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教育的民主化等。在现代教育视角下,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转换教师角色迫在眉睫。现代教师应迅速由“经师”变“人师”、由“教师”变“导师”、由“顺从”变“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作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在规范的专业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是教师自觉主动的意愿和行为,而教师在传统的各级各类培训中始终处于“被提升”“被成长”的位置,教师参与这些培训的动力缺失,直接导致了培训效率的低下。“菜单式”教师培训是一种直面教师实际工作需求、困惑和问题,通过教师的积极参与自觉实现专业成长的新型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能够激发受训者的内在动机,扩展培训的资源,调动受训者参与的自觉性,培训的效益会极大地提高。  相似文献   

13.
审视对教师的关心、师生关系、“师生共生教师观”、“德性———智慧型教师”等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对教师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地位进行辩证,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教育管理,应该以教师的教学为核心,以学生作为教师的映射,以学生作为教师成长的老师。学校应该是教师成长的大学。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制度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是指从教者应用专门知识与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信守的、关于教师专业活动自身的规范。它既具有伦理内涵的道义性与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特征,也具有作为规范的可操作性。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制度化就是尽可能地把原有的教师习俗道德准则转化为教师专业伦理制度,把非正式制度的社会规范转化为正式制度的法律规范,使其在约束教师行为方面具有更大的强制力,使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更为明确的规范可以遵守。  相似文献   

15.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教学生态的重塑,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数字素养关乎教育数字化进程与教育高质量体系的有序推进。通过随机抽样贵州省义务教育阶段4 510名教师,分析了教师的数字素养现状。结果显示:一是教师数字素养呈现中等水平,表明近几年组织实施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学历、任教学段、任教地点、教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相关培训次数等是影响教师数字素养的显著性因素;三是教师对于《教师数字素养》关注度不高,并且教师更多使用数字化设备、软件或平台来服务便利自己,而将其应用于学生多元评价以及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的较少;四是各维度的发展依旧不平衡,尤其在“数字化应用”“专业发展”“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三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从“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持续鼓励教师学历提升”“持续强化义务教育培训体系”推进数字时代教师数字素养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由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导致教师培养模式由“师范教育”模式向“教师教育”模式的变迁,对教师的教育理论、教师的终身学习、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及教师职业伦理规范等方面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威信,即威望和信誉。一个国家需要有威信的领导人来治理;一个企业需要有威信的厂长来经营;而一个班级则需要有威信的教师来组织。实践证明:有威信教师容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威信”是沟通教师与学生及家长之间心灵的“纽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感情传递的“载体”。没有这样的“纽带”和“载体”,教师就无法把学校教育工作搞好。威信大致可分为三类:权力威信、能力威信、情感威信。权力的威信令人畏,叫人不敢违;能力的威信令人敬,使人不能违;情感的威信令人亲,让人不愿违。现代教师应该多拥有情感和能力的威信”,少用点“权力的威…  相似文献   

18.
小学德育新课程在一片“热闹”与“繁华”中步履维艰的推进着,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教师对其的适应性。从教师培训、小学德育课程的学科地位、小学德育课程的自身评价体系及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找出提高教师适应性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教师身份”的焦虑一直萦绕在我国教师心头,本文试图从教育改革带来的焦虑、“教师”身份与“凡人”本性冲突引发的焦虑、来自教育对象否定的焦虑、“身份不明”的焦虑四个方面探讨当下我国教师“身份焦虑”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教师的流动基本上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直接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学校领导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学校由于教师的大量流出,教师严重短缺,特别是农村学校,学校不得不雇用“娃娃教师”,这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普九”和“两基”任务的完成,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对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措施,使教师的流动步入正规的、合理的渠道,也真正体现教师自由职业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