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电影《阴阳师》在全球掀起了一股"阴阳师热",影片中的主人公安倍晴明成为众多年轻人的偶像。本文将通过历史资料详细介绍日本的阴阳道及其代表人物安倍晴明。  相似文献   

2.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花园书》中女主人公双(Swan)的心路历程.双是一位来自中国的澳大利亚移民,她生活在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之下,过着一种痛苦的边缘化的生活.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用在文学作品中展示作品意犹未尽的潜台词.在该作品中,"双"不仅是女主人公贺双的名字,而且还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残酷的现实中进行的自我反抗和灵魂的反抗,并最终升华为双重反抗,肉体和灵魂终获自由.  相似文献   

3.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与列夫·托尔斯泰名字联糸在一起的传世佳作.托翁在独特的爱情悲剧冲突中表现安娜·卡列尼娜善良的情怀;在复杂的社会悲剧气氛中,塑造安娜·卡列尼娜优美的灵魂.托翁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述了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正爱情的过程和悲剧性结局,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优美崇高的悲剧主人公形象.托翁的卷首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暗喻着安娜·卡列尼娜这一文学形象将象夜空中灿烂辉煌的彗星之光,留给后世读者永恒的惊叹和沉思.  相似文献   

4.
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作家写的两部异时、异地的爱情故事的小说,却有着完全相通的寓意。作品中的“红字”和“荆棘鸟”都寓有宗教禁欲与爱情追求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和意蕴。两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其主要根源在于天国之爱对尘世之爱的不相容。与哈姆莱特的著名论断相反,在这两部作品中,“脆弱”的名字是男人,“刚强”的名字却是女人。两位男主人公面临的是圣职人员的声誉、地位与爱情的两难选择;两位女主人公面对的则是双重阻力:教会的严酷教规和情人的虚荣、懦弱,她们在同上帝争夺爱人的较量中要付出比男人更大的代价,作出更大的牺牲。  相似文献   

5.
中国元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和升华,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本文通过几部美国影片中中国元素的再现,分析了这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古老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影片《记忆碎片》是一部带有强烈的后现代感,又透露着深刻哲学意味的实验电影。片中主人公失忆的经历带给我们的是充满本体论和世界观的深层反思。以符号学视域来看,主人公使用了一系列符号文本保存他当下的记忆、确证自我的存在,完成当下的生存目标。但在其与他人的符号通讯以及自我符号传讯过程中,符号主体间性,解码语境的不同,潜意识自欺心理及能指优势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层层谎言,使主人公个体的存在成了一出谬误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改编自《画皮》的两部影片,是消费文化语境下对蒲松龄聊斋名篇的商业化演绎。影片利用原著的知名度来吸引观众,其故事情节、人物设置、思想意蕴则和原著大相径庭,弥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奇观化"的视觉场景打造和轻飘虚浮的"爱情至上论",使影片成为割裂文化传统的无根建造。  相似文献   

8.
一部电影,百味人生。以《我和我的祖国》之《前夜》主人公林治远在开国大典前夜的时间顺序为线索,研究影片镜头中的经典画面及影像构图所传递的艺术服务价值。以小见大,以微知著,小工作折射大信念,小环节影响大庆典,小使命传递大荣誉,通过影像构图艺术,引导观影的"我"自觉成为"我的祖国"代言人,自我融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就影视艺术服务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部电影的片名不仅是对电影内容的高度浓缩,更是影片的灵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电影事业正在开始蓬勃发展,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国外电影蜂拥而入,并日益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因此,其译名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电影的票房收入、观众口碑,以及影片本身的国际影响力。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原理,即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影片片名的翻译进行探究,并为影片片名的翻译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觉新是贯穿巴金《激流三部曲》始终的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具有多元性性格倾向的悲剧典型。主要表现在:第一,他是新旧文化的复合体;第二,既是牺牲者,又"是帮凶";第三,既是愚民,又是心灵忏悔者。  相似文献   

11.
"我—他人"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许多哲学家思考的问题。一直声称自己是哲学家与基督徒的巴赫金深受西方哲学家及基督教关于"我—他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因此,"我—他人"这一"二元对立"范畴集中体现在巴赫金核心理论"对话理论"之中。本文中,笔者主要论述巴赫金的《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一文中的"我—他人"这一关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塔依卜·萨利赫的著名小说《北迁季节》中,主人公穆斯塔法在接受西方教育后,既不为英国主流社会认可,也难以回归苏丹社会,严重的双重"他性"阻碍了其身份的认同。本文从神话原型的视角出发,以穆斯塔法对身份及家园的追寻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小说《北迁季节》中的追寻原型、母亲原型、主人公原型以及小说中的树与房子、河流与海洋等原型意向,从而揭示主人公穆斯塔法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游离与徘徊,在中心与边缘的张力中陷入迷失与无根的挣扎,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漂泊无根的宿命之旅。  相似文献   

13.
蓓儿 《阅读》2023,(45):14-15
<正>同学们看过《忍者神龟》这部动画片吗?里面四个主人公的名字大家还有印象吗?那四个主人公的名字其实借用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四大著名画家,其中一个就是达·芬奇。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他最著名的画作包括《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达·芬奇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同时还是杰出的雕塑家、科学家、音乐家、解剖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堪称全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成长小说角度研究了美国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最负盛誉的戏剧—?篱笆?。作者认为主人公特洛伊的成长综合包括了勇士精神的建立和家庭责任的承担两次重大觉醒以及逃避现实压力、从婚外情中求解脱的觉醒后的幻灭。受历史环境和社会约束的影响,特洛伊追求高贵的男子气概的梦想没有圆满实现,体现出"反成长"的特点。最后,本文借用文化理论探讨威尔逊如何在非洲裔美国人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融主人公的个人探索与集体觉醒、文化传承于一体并开拓美国成长小说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奈保尔的作品中的人如同奈保尔一样,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在家"之感。从他的第一部作品起,关于逃离的叙述就不断出现。同时,关于逃离的叙述不仅仅是在奈保尔作品之间重复,更是在同一作品中、同一主人公身上重复。奈保尔许多作品也由此而呈现出"离去再离去"的模式。对于奈保尔笔下的主人公来说,逃离不仅仅是一次次发生的行为,同时更是一种持续性的心理状态。奈保尔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大地上忧伤的流浪者。  相似文献   

16.
书虫法兰西     
法兰西 《阅读》2006,(5):8-8
你们看过《爱丽丝漫游奇境》吗?这可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姑娘,讲的是爱丽丝做的一个梦,这个梦很神奇。里面有会笑的猫,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只猫的特点了,它的特点就是会笑。还有会说话的老鼠、花草、纸牌园丁、纸牌士兵等等。  相似文献   

17.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被誉为"一个人的成长史"。本文从主人公的成长环境入手,通过塑造岛本、泉、泉的表姐、有纪子这四位女性,解读主人公初寻找自己、确立自己、认同自己、并最终完成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马家二号院的中堂两侧挂着一幅"原和千年富,信通万古昌"的对联,这幅对联不仅把马家的商号名字"原信昌"写了进去,还把他们的经商理念做了阐释。据说这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一个道人路过马家在昆明开设的原信昌商号时,看见商号的牌匾,便进门来大加赞赏,说商号名字起得好,随即用嘴叼着毛笔写下了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19.
日本影片《入殓师》是一部包含了日本元素的电影,电影本身体现了现代人在精神困惑中通过回归而找到自我的过程。影片巧妙地把日本社会蕴含的问题、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以及传统的审美通过细节和唯美的情节向观众展示了一副美妙的画卷。它所蕴含的日本文化因素值得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中亚东干族是一个极富特色的海外华人移民群体,东干族留学生的中文名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对171名东干族留学生的中文名字进行调查,梳理中文名字来源,总结中文名字和母语名字的音义关系,归纳中文名字语义特征,分析中文名字用字情况以及留学生对中文名字的态度。东干族留学生的中文名字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相关管理部门、教学人员和留学生本人都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