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中国哲学与美学视角,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提出构成太极拳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太极拳美学思想、起源、发展进程等不同侧面的分析研究,增进国人对太极拳的进一步认识,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太极拳理论体系框架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为了探讨太极拳本真的文化内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哲学、宗教学、体育学等理论,从修炼文化视角,分析太极拳思想、技术秉承《道德经》《道藏》等道家、道教文化精髓,探讨太极拳与道的辩证关系。研究认为:道家的“阴阳”“八卦”与“五行”演化太极拳的世界图式;太极拳承袭道家、道教的“身体观”“内景观”的内求文化导向;道家、道教命功的根劲、养炁、洗髓、蓄神构成太极拳的功夫机理;与道之本体的合和向度,决定太极拳修为之高低;道家的“道化德生”造就太极拳性功的客观效应;太极拳的终极价值是以武入道、拳道合一。对挖掘、还原太极拳文化的原初属性,传承并发扬光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并结合太极拳演练过程中的基本技法,旨在找出太极拳的起源与中国古代性文化之间存在着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为推广发展太极拳运动服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的阐述,认为周易太极,阴阳五行,道教思想,孙子兵法,以至于道德伦理等中国传统文化都可以在太极拳中体现出来。具体剖析,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规范,道家的为人策略与养生技术,佛家的禅定方法,兵家的作战思路,最后简单阐述了太极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太极柔力球运动起源问题上,众多学者都把太极柔力球项目与太极拳运动相提并论,认为太极柔力球运动是“汲取了太极拳精华的拳理和功力之精髓”,或是“把太极拳的拳理和网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的技术精华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为正确、务实地引导太极柔力球运动发展方向,通过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起源、核心思想、运动特征和运动形式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努力探求其文化根源,辨析太极柔力球与太极拳运动、网球和羽毛球运动的区别,还原太极柔力球运动起源的真实面貌,纠正不合实际的偏见言论.为此,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太极”不是某项运动的专有名词,它是宇宙万物普遍运动发展变化的法则,太极柔力球和太极拳是“太极”法则下的2个事物,是2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不能仅依据起源时间的早晚,囿于太极拳运动理念和其他球类运动概念来决定2项目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文化同构性进行分析,认为:《易经》作为中国哲学思想源头的同时也是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文化本体同构的思想源头;道这一内涵丰富的万物本体是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文化形而上的本真存在;气则是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文化形而下的道器载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壤数千年,与传统文化的儒玄道释、兵医术艺等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它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更是如此。它直接以我国古代太极哲理为拳理,不仅有着深厚的哲学理论基础,而且在诸多方面映射着华人的民族性格;就审美情趣来讲,它也代表着典型的东方审美情趣而迥然异于西方海洋商业文明的审美观。剖析其深层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太极拳修炼者从本质上理解与把握大极真髓,而且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无疑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8.
析太极拳的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更注重太极拳的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借此使人们对太极拳的真正文化价值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动作与呼吸配合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太极拳运动中动作与呼吸密切配合,对于运动员合理分配体力,提高运动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武术运动深入发展需不断研究的课题。通过对参加1990年、1992年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的48名专业运动员和业余参赛者的调查,运用监测观察法。咨询反馈法及综合归纳法等方法的研究。对于如何将二者密切配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哲理博大精深,是祖国传统健身瑰宝,具有独特的修身、健身、防身攻效。受到广大群众喜爱,并以其特有的魅力,不断走向世界。本拟就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深入地阐明和发掘太极拳的深刻内涵,全面科学地发展太极拳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主因子分析,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太极拳教学中所遭遇的瓶颈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现行高校太极拳教学存在4大主要瓶颈:1.文化内涵:太极拳特定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其教学难以深入的症结之一;2.运动方式:太极拳与现代体育运动的运动方式大相径庭,这是太极拳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另一原因;3.学习心理:大学生对传统健身方法较为陌生,缺乏浓厚学习兴趣;4.教学情景:无法形成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太极拳学习中难以"入境"。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文化特质与演变历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中国武术重要拳种之一的太极拳,自诞生起就具有典型的高雅文化特质。其拳理是吸收了太极文化、儒家文化及道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完善的太极拳理论体系。其拳法是博采了众多武术拳种之长,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拳技术风格特征。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理论体系成熟的体现,也是中国武术文明化进程的使然。在近代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太极拳技术上体现出由繁至简的演变特点;太极拳文化体现出由高雅到通俗的演变特征;太极拳受众体现了从少数武术精英修习到大众参与的特征。太极拳所具有的高雅文化特质被不断消解,从而影响了太极拳的文化形象。坚守太极拳高雅文化特质的本源,以“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存的发展思路,促进太极拳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在太极拳教学中要大胆探索,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勇于创新,在“学练结合”中使自身的功夫和学生的学习同时得以提高,共同体验太极拳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太极拳教学与练习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现代和谐社会与太极拳文化的相互关系,指出现代和谐社会应具备以人为本的六大特征,提出了太极拳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及作用,阐明如何弘扬太极拳文化,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与瑜伽的比较——兼论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研究法,首先形成了对瑜伽的初步认识,继而从项目性质、健身原理、文化背景、养生理念几个方面对瑜伽和太极拳进行了比较,认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健身方面各有千秋。最后基于对二者的比较,探讨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对策。通过比较研究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认识太极拳,以便找到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有效对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对人类健身文化价值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在人类的健身文化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太极拳在人类健身中的优势、作用及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太极拳对人类健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制约高校太极拳教学的不利因素,从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和传承中华民族宝贵遗产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的手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改革思路。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重视动作技能学习的同时不要忽视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上应加强太极拳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太极拳的学习中领会其健身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乌鲁木齐市太极拳健身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消费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太极拳练习者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进行锻炼动机分析,旨在正确引导商丘市太极拳健身锻炼行为.对研究全国中、小城市太极拳健身群体的消费现状有一定的参考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太极拳理论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体系中优秀的拳种之一,她的一招一式表达了人与人在对抗技击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哲学。太极拳理论把技击、修炼、养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堪称武术理论中的精品。在以往对太极拳的研究中,太极拳的理论引用频率很高,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有距离感。其实太极拳的理论所包含的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生活之道、生存之道,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和发扬,是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传播仪式观下的太极拳非遗传播是其文化符号挖掘、生产、传播和反馈的实践过程,也是展现太极拳文化活力、促发其受众参与活动及共享太极拳文化意义的传播过程,对其研究旨在探索太极拳非遗传播和仪式建构的规律。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话语分析等方法,运用传播的仪式观理论,在太极拳非遗传播的新语境下,分析太极拳非遗传播的文化符号、交流互动和行为方式等仪式化表征。同时,对太极拳非遗传播中的仪式话语、空间话语、参与话语进行了话语分析,明晰了太极拳非遗传播中文化认同、文化共享、文化体验等话语指向。最后,提出太极拳非遗传播的实践进路:挖掘与展示仪式化的文化符号、构建多元与包容的文化传播场域、提升传播受众在互动中的在场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