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图像处理软件在定量计算不同类型肌纤维数量和面积时的优缺点,找到精确定量的简便方法。方法:采用尾悬吊模型造成大鼠肌肉去负荷萎缩后,应用ATP酶异染法对腓肠肌纤维冰冻切片进行染色分型。Image J和Image-Pro plus软件进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计数;Image-Pro plus和Photoshop计算不同类型肌纤维的面积百分比。结果:Image J可以精确的对不同类型肌纤维进行计数,而Image-Pro plus往往会多计数一些杂点而导致计数不准确;在对Ⅰ型肌纤维面积进行计算时,Image-Pro plus和Photoshop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而计算Ⅱa和Ⅱb型的面积时,两种软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Image J软件可以方便、准确进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计数;染色效果好,肌纤维类型区分明显的片子可用Image-Pro Plus快速进行面积统计;区分度不太理想的片子可以用Photoshop进行精确选择后计算面积。  相似文献   

2.
外源性生长激素对运动大鼠骨骼肌形态和代谢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观察生长激素对运动大鼠骨骼肌形态及机能的影响。方法:28只雄性成熟SD大鼠在适应性训练后随机分成安静对照组、安静注射组、运动对照组和运动注射组。运动组和运动注射组进行跑台训练8周。皮下注射rhGH。结果:1)注射生长激素后,出现了肌纤维排列松散,细胞核数量减少且体积变小,骨骼肌细胞间质水肿等现象。2)在8周的训练后,肌纤维横截面积稍有下降,但变化不明显。注射生长激素4周后,安静组和运动组均显著增加,且安静注射组大鼠的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高于运动注射组。3)运动组及运动注射组骨骼肌IGF-I明显升高。安静注射组及运动注射组血清IGF-I明显升高,运动组无明显变化。4)各组肌肉总蛋白含量有所增加,分别为安静注射组升高4.77%、运动组升高31.13%、运动注射组升高28.06%。5)运动组及运动注射组腓肠肌ATP酶活性升高。结论:1)8周耐力运动明显促进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同时增加了骨骼肌IGF-I水平。2)外源性rhGH注射4周后,大鼠骨骼肌细胞形态产生肥大,骨骼肌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增加。3)外源性rhGH注射4周可以显著提高血清和骨骼肌IGF-I水平,且骨骼肌总蛋白的含量变化与骨骼肌IGF-I的变化趋势平行。4)外源性rhGH注射4周可以对肌纤维类型及分配产生调节作用,从而改变肌肉代谢酶活性。  相似文献   

3.
一、人体肌纤维的组成:用以鉴别骨骼肌内各种纤维的特性及命名的方法和分类系统有几种。Barnard等曾用组织化学方法(其后该法略有改进),从人体骨骼肌可看到一种纤维染色较黑,属肌原纤维 ATP 酶;另一种染色较淡。染色较黑的部分是有高的肌原纤维 ATP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后成年SD大鼠比目鱼肌中不同肌纤维类型以及MHC亚型,旨在探讨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引起比目鱼肌肌纤维和MHC亚型之间相互转化。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安静组、小强度运动组、中等强度运动组和大强度运动组。取大鼠右侧后肢比目鱼肌,分别用ATP酶染色法鉴定I型和II型肌纤维;SDS-PAGE凝胶电泳技术分离MHCI、MHCIIa、MHCIIb和MHCIIx。结果:1)小强度运动使比目鱼肌I型肌纤维的面密度增加(P<0.01),II型肌纤维的面密度减少(P<0.05)。2)中等强度运动使I型肌纤维的面密度减少,II型肌纤维的面密度增加(P<0.05)。3)小强度运动使肌纤维MHCI%升高,MHCIIb%降低(P<0.01);中等强度运动使肌纤维MHCI%和MHCIIb%降低,MHCIIa%升高(P<0.01);大强度运动使肌纤维MHCIIx%升高(P<0.01)。结论:不同强度运动可以引起比目鱼肌MHC亚型之间发生变化,小强度运动引起MHCIIb向MHCIIx、MHCIIa、MHCI方向变化;中等强度、大强度运动引起MHCI、MHCIIb向MHCIIx、MHCIIa变化。  相似文献   

5.
研究微生物法酶解玉米芯的最佳工艺和酵母菌发酵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自筛微生物L2″对玉米芯进行酶解,酵母对酶解液进行发酵。结果:酶解条件:自筛微生物L2″用量30mL pH值为7.0,温度35℃,酶解时间48h,还原糖浓度达到最高;发酵条件:酵母接种量40mL,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36 h,酒精产量最高。结论:自筛微生物L2″适合用以酶解玉米芯,在较佳的酶解和较佳的发酵条件下,可显著提高酶解率和发酵率。  相似文献   

6.
在茶叶提取物染真丝的过程中,使用丹宁酸和姜黄两种天然媒染剂,通过改变媒染方法、媒染剂的用量、染液pH值和染液的质量浓度,探讨媒染对染色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媒染剂更适合前媒染工艺,在丹宁酸质量浓度为5 g/L,姜黄质量浓度为0.025 g/L,染液的pH=5的情况下,上染效果最优,且在茶叶提取物稀释5倍时,染得的织物颜色更加饱满。在最优媒染工艺下,织物的耐摩擦色牢度、耐皂洗色牢度和日晒色牢度能满足日常服装需求,且媒染对茶叶上染真丝的上染和色牢度都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服用冬虫夏草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湿重及梭内、外肌纤维mATP酶活性的影响,旨在探讨在废用条件下冬虫夏草对梭内、外肌代谢的改变.方法:采用尾部悬吊法建立废用性肌肉萎缩模型,以钙增强的mATPase法检测废用条件下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的mATP酶活性变化.结果:尾部悬吊可使梭外肌Ⅰ型肌纤维的构成比减少,Ⅱ型肌纤维的构成比增加,梭内肌纤维mATP酶活性增强,核袋1纤维mATP酶染色不变或由阴性转变为弱阳性,核袋2纤维和核链纤维由阳性转变为强阳性.服药组梭内、外肌mATP酶活性变化显著低于吊尾对照组(P<0.05),比目鱼肌湿重显著高于吊尾对照组(P<0.05).结论:服用冬虫夏草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类型转化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分为常氧安静组、常氧运动组、低氧暴露组、高住低训组4大组.分别检测各组各时期大鼠体重和腓肠肌质量及肌纤维面积的变化.结果:(1)28天高住低训后大鼠体重显著下降(p<0.05);(2)28天常氧运动组、低氧暴露组、高住低训组肌肉重量显著低于对照,其中高住低训组最低,低氧暴露组其次,常氧运动组差异最小(P<0.05);(3)28天低氧暴露导致大鼠肌肉萎缩,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减小(p<0.05).结论:高住低训抑制大鼠肌肉的生长,可能对骨骼肌的运动机能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1次)和长期(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T)对SD大鼠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代谢与分布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r-C)组、急性HIT(a-HIT)组和长期HIT(c-HIT)组,每组n=10只。a-HIT组进行1次急性HIT,c-HIT组进行8周HIT,r-C组保持安静状态。实验后分离胫骨前肌(快肌,II型肌纤维为主)和比目鱼肌(慢肌,I型肌纤维为主),比色法测定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ATP酶染色法鉴定肌纤维类型(I、II),Western Blot法测定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α亚基(AMPKα)、磷酸化AMPKα(p-AMPKα)、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p-p38 MAPK、钙调神经磷酸酶(CaN)、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辅激活因子1α(PGC-1α)、激活T细胞核因子(NFAT)c1亚基(NFATc1)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肌球蛋白重链(MHC)亚型(I、IIa、IId/x和IIb)百分构成比。结果:与r-C组比较,a-HIT组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糖原含量均下降(P<0.05),p-AMPKα/AMPKα、p-p38 MAPK/p38 MAPK、CaN、PGC-1α和NFATc1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c-HIT组力竭时间延长(P<0.05),胫骨前肌LDH活性升高,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糖原含量、SDH活性以及PGC-1α和NFATc1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比目鱼肌IIa型和IIb型肌纤维比例减少(P<0.05),I型肌纤维比例增加(P<0.05),胫骨前肌IIb和IId/x型肌纤维减少(P<0.05),IIa和I型肌纤维增加(P<0.05)。结论:一次急性HIT可同时募集快肌和慢肌纤维并激活多种信号转导通路;而长期HIT则提高快肌中I型和IIa型肌纤维以及慢肌中I型肌纤维比例,上调快肌和慢肌糖原含量和有氧代谢酶活性以及快肌无氧代谢酶活性,最终改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取股动脉血检测,并对比目鱼肌做电镜和光镜的观察.结果:(1)大鼠运动后骨骼肌纤维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其变化以运动后24小时较为显著.(2)大鼠运动后血浆IL-6水平较运动前出现显著增高,且在运动后48h出现峰值.(3)运动后血清LDH活性较运动前显著增高,出现先升后降,且峰值出现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血清Ca2 水平较运动前显著降低.结论:(1)运动后超微结构的损伤明显,且损伤较严重的时相出现在运动后24h左右,可能是离心运动致机械损伤和运动强度及持续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2)大鼠血清IL-6水平在运动后显著增高,结合电镜和光镜结果,表明IL-6与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有重要关联性可作为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检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骨骼肌细胞膜电位在45 min持续电刺激前后的变化,以及针刺对这种变化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骨骼肌劳损的机理。方法:取雄性蟾蜍半腱肌,分离出两束肌细胞,每束骨骼肌细胞数量在20个左右,随机分为实验组或对照组,实验组在刺激结束后即刻给予针刺。采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电刺激(强度2~4V,波宽50 ms,时间45 min,频率2 Hz)前后骨骼肌细胞膜电位的变化。结果:45 min持续电刺激后,骨骼肌细胞的膜电位降低,向去极化方向发展;针刺能促进持续电刺激后骨骼肌细胞膜电位恢复;在本实验条件下,这一作用没有传递到与之临近的另一束肌细胞膜上。结论:针刺确有促进持续电刺激诱发的骨骼肌细胞膜电位恢复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察αB-晶状体蛋白在骨骼肌细胞的变化,了解骨骼肌细胞抵抗运动损伤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24 h组,每组8只,运动组进行一次性大强度离心运动;取腓肠肌制作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察αB-晶状体蛋白在骨骼肌细胞的分布特征。结果:安静状态αB-晶状体蛋白在细胞浆有一定水平的表达,主要分布于胞浆及膜下。离心运动后即刻αB-晶状体蛋白表达增加并且发生移位变化,主要存在于Z盘及细胞膜附近,24 h后αB-晶状体蛋白在细胞膜和Z盘仍有大量分布。结论:离心运动后αB-晶状体蛋白从肌细胞胞浆移位于细胞膜和Z盘,其在骨骼肌可能具有防止Z盘和肌细胞膜骨架蛋白损伤或辅助骨架蛋白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骨骼肌纤维类型在不同的条件下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研究条件与相关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科研人员对骨骼肌纤维类型进行了大量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研究发现,除发育因素外,神经支配,运动训练,负荷或去负荷,激素以及衰老等各种因素均对骨骼肌纤维的特异蛋白质表达产生影响,乃至改变肌纤维的种类和肌肉的肌纤维组成。对于成体已发育成熟的骨骼肌来说,在此情况下无论是何种因素引起的肌纤维转化,似乎都与神经支配和神经-肌肉或神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有关。目前对骨骼肌纤维转化的机理存在多种解释,其中以Chin等根据对成肌细胞培养的研究结果率先提出"骨骼肌特异纤维类型基因表达受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依赖性转录信号途径(signaling pathway)控制"这一学说为代表。但是这些理论都不成熟,对骨骼肌纤维转化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离心运动后肱三头肌超微结构损伤的模型,从肱三头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和线粒体钙代谢方面分析和探讨线粒体在运动引起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中的变化。方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7组。运动组大鼠进行持续性下坡跑运动,分别在运动后即刻、12 h、24 h、48 h、72h、5d和安静状态取材。制作肱三头肌电镜切片并测定肱三头肌线粒体Ca2+含量。结果:1)运动后24 h至运动后48 h肱三头肌肌纤维和线粒体结构损伤严重,运动后72 h有所恢复,5 d后肌纤维结构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但仍偶见线粒体空泡变性和嵴缺损。2)运动后即刻,线粒体Ca2+含量迅速升高(P<0.01),运动后24 h达峰值,运动后72 h基本恢复。结论:1)持续性长时间的离心运动可以使肱三头肌超微结构产生阶段性的损伤变化。2)持续长时间离心运动后,使肱三头肌线粒体钙超载,进而加重肱三头肌纤维及线粒体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金属针与非金属针针刺对长时间电刺激诱发的骨骼肌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影响。方法:取雄性蟾蜍半腱肌,分离出两束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束骨骼肌细胞数量在20个左右。采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长时间电刺激对骨骼肌细胞膜电位的作用。实验组在刺激结束后即刻给予不锈钢针或竹针斜刺。结果:长时间电刺激导致骨骼肌细胞的膜电位向去极化方向发展;不锈钢针和竹针针刺均具有促进长时间电刺激后骨骼肌细胞膜电位恢复的作用,二者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针刺对骨骼肌损伤的疗效与针的材质无关,只要取"阿是穴"斜刺,则可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肌细胞线粒体损伤的角度,探讨针刺抗运动性疲劳的效应与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针灸组、空白组和运动疲劳组,针刺组取足三里、阳陵泉、内关和肾俞穴,每日一次,留针20min。待针刺组针灸治疗1 h后,运动疲劳组和针灸组大鼠均进行中等运动强度的水平跑台运动,连续14d后取材,在电镜下观察肌细胞线粒体形态、检测骨骼肌MDA含量和SOD活性、测试肌细胞线粒体钙离子含量和膜电位。结果:与运动疲劳组相比,针刺组骨骼肌线粒体形态更趋于正常,其MDA含量低、SOD活性高,且能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和钙离子含量。结论:针刺能有效的减轻运动性疲劳状态下骨骼肌线粒体的损伤,改善线粒体功能紊乱的情况,以解除活性氧自由基的毒性,提高运动机能。  相似文献   

17.
振动刺激对废用性肌萎缩大鼠肌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振动刺激对大鼠废用性比目鱼肌萎缩的影响作用。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振动组(B)、悬吊组(C)、自然恢复组(D)等4组。悬吊14 d后,取C组大鼠比目鱼肌称其湿重,振动刺激训练4周后取其余3组大鼠比目鱼肌称其湿重,比较4组湿重体重比。并对大鼠比目鱼肌Ⅰ、Ⅱ型肌纤维比例、平均横截面积(CS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A组相比,C组湿重体重比明显减小,Ⅰ型纤维比例减少而Ⅱ型纤维比例增加(P<0.05)。BD组湿重体重比、Ⅰ型平均横截面积高于C组,B组Ⅰ型肌纤维的比例高于C组(P<0.05)。结论振动刺激能有效地对抗悬吊引起的大鼠比目鱼肌废用性萎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对SD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肌肉再生的影响。方法:将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后下肢腓肠肌钝挫伤的大鼠随机分为即刻组、针刺治疗组、自然愈合组。针刺治疗组采用阿是穴针刺疗法,自然愈合组不治疗。结果:针刺能促使炎症反应早期出现和及时消退,从而加速坏死组织的清除,并更好地激活肌肉再生过程。大鼠骨骼肌挫伤后,针刺能促进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并促使活跃期提前出现,促进肌肉再生。结论:针刺能促进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肌肉再生,加速组织愈合的进程并提高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