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传统的社会角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大力推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从以往的"主导者""传播者""表演者"的社会角色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研究者和服务者,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多元互动教学。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终身学习理念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当代重要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的动力。作为教育的核心力量——教师,首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其次要具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素养的能力,以促进人们终身学习行为的养成,进而推进学习型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在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好教育资源,是中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目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教育,教育在综合国力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家的强弱取决于国民素质高低。当前,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平行发展进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要求我们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选择: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此,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必须实现相应转变。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在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好教育资源,是中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目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教育,教育在综合国力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家的强弱取决于国民素质高低。当前,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平行发展进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要求我们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选择: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此,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必须实现相应转变。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学习与社区教育制度建设是当前终身学习理念发展的重要内容,两者的良性发展将影响社区教育工作的高效推进。针对当前社区数字化学习的制度建设现状和问题,文章以数字化学习在实践中的问题为基础,从顶层设计、主体视角、实体建设等三个方面分析数字化学习中影响创新和发展的制度问题,从组织、管理和制度上提出对应的实施建议和策略,以期为社区数字化学习提供制度支撑和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6.
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理念提出时日已久。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具有双重角色。学习化社会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体系制度和环境氛围。三者之目的一致,志在提高人的素质,提高民族的素质,推进社会发展,实现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7.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特别是报告提出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笔者认为,对于当前的北京开放大学最重要的是加快学校功能定位、教育使命和教育价值的转型,从学历补偿教育到服务终身学习转型,以更灵活的教育服务模式和学习制度服务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服务模式和业务结构的全方位转型.  相似文献   

8.
终身学习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必然趋势,终身学习理念已成为世界主流教育理念.古人有言:“活到老,学到老.”正是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思想.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出“终身学习”这一概念,书中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1].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于罗马召开,会议明确了终身学习的定义,即“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激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终身学习理念的产生和发展.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正如1972年5月埃德加·富尔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书中指出的:"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是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地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  相似文献   

10.
温国庆 《职大学报》2014,(6):96-100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组织日益受到重视。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为组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参与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远程开放教育在参与组织学习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障碍,需要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建师资队伍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人类进入知识社会,终身学习成为人们应对当前及未来挑战的核心指导思想.终身教育也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与实践领域的热点话题.目前,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仍处于初级形态,其组织模式作为实践操作的基础,无论在纵向或横向层面都面临着亟待突破与解决的现实问题."互联网+"为终身教育组织模式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为此,本研究探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创新的特征,借鉴当下较为成功的商业领域组织运行模式,从教育平台、受教育者、教育保障、教育服务四个方面构建终身教育组织模式,以不同路径来推进组织服务供给方式与服务模式,以期探索出互联网时代下终身教育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2.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终身体育是由终身教育演化而来,其核心和目标是个体的终身体育学习。建立在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应致力于促进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原理与体育运动规律、形成终身体育学习的基本能力、扩大技能储备和建立正确的体育态度、思维方法并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形成学习化社会,一个重要的对策是加快推进成人教育的全面发展。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是新世纪成人教育所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聚焦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是成人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经济越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高,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人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学习动机在成人学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成人学习动机受内因、外因两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激发并维持成人的学习动机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5.
终身体育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高校体育改革必须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反之终身体育对高校体育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尽快建立适应现代教育的体育思想和顺应社会主义发展的体育教学新体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目前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终身体育教学为突破口,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社会、全面增强学生体质。  相似文献   

16.
人,未完成之动物——职业培训,教育永远的春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终身教育思想下,教育已从"就业准备教育"发展到了"职业培训"、"退休后的继续学习"等领域,已延伸到了人的一生。职业培训无论对提高个体综合素养,还是对推动行业与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一环。接受职业培训,个体可以更好满足身发展的需要,也可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全员都已参与其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职业培训也将不断同步跟进、发展,并将成为教育永远的春天。  相似文献   

17.
广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要求,特别是对传统教育观念、传统教育制度模式、体系形态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次性学校教育已经不能解决人们一生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经提到了政府突出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广州市委、市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发展目标。学习型社会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保障和实现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获得社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具有系统网络和远程教育优势的广播电视大学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大有作为,广州电大通过明确办学与服务的功能定位、推进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开展职工素质教育、拓展数字化社区教育、形成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机制、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等为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产业大学是英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独特创举。它肩负着“应用新技术改变学习、传递技能”的历史使命,探索了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模式,在激发教育需求、整合教育资源、扩大教育机会、传播终身学习文化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对于同样兴起于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至少有以下启发:注重资源集聚,搭建起社会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提升市场意识,实现学习者需求与学习产品的有效对接;挖掘技术潜能,探索促进有效学习的实践模式;延伸服务广度,推动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